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Plum blossom vase is a type of common appliances in large size among Chinese ceramics. With graceful shape and reasonable design, this kind of vase can be displayed for appreciation, and also applied for daily use. The function of plum blossom vase has shifted from wine utensils to devices for furnishings and appreciation. The shape of this type of vase has been increasingly improved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arrying distinctive era characteristics. In other words, the vases represented the social fashion back at that time.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确很像是用于插梅花的瓶子。很多人也这样认为,“梅瓶”因梅花而得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不仅名字美,其形制诞生的历史更为久远。
  梅瓶原称“经瓶”,收藏家马未都在他的《醉文明》中解释说,这与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这一历史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在一对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上分别写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所谓“经瓶”确实被作为盛酒用器。其腹大口小的造型,的确方便盛酒与倒酒;而其优雅造型,又可以为酒桌宴饮增添不少风雅。
  在中国陶瓷体系中,梅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大型器具,造型优美,体制科学,既可用于陈设赏玩,又可用于日常实用。
  早在唐代,这一器型便已出现。至宋代,梅瓶烧制达到一个高峰。当时的民间窑口都十分乐于烧制这种好看又好卖的器具。这也是最常在酒铺中见到的器具之一。
  从唐宋至明清,梅瓶的器型不断得到优化,造型越来越优美,且具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如宋代文弱,梅瓶的造型也比较偏俏美;明代刚强,梅瓶的造型也向雄健、敦厚发展。这种时代审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被深刻地反映在当时各类手工艺品、艺术品之中。每个时代的梅瓶,都可看作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代言。
  尽管梅瓶的造型在不断变化,有时胖,有时瘦,但这主要表现在肩部线条和角度,其大体的形制却始终如一。丰满的肩腹部圆润敦实,给人一种大气的观感;而上下皆收的口和足则弱化了其笨重感,通过一收一放的对比和节奏展现出一种流动的姿态,让整个瓶身的造型瞬间生动起来。
  从“经瓶”到“梅瓶”名称上的变化,标志着梅瓶从实用器向陈设器的轉变。明代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梅瓶的观赏价值,而其造型特点也符合皇家敦厚宏阔的美学标准,因此梅瓶的储酒功能被逐渐弱化以致遗忘。明清传世或出土的梅瓶,大多是以陈设器、观赏器而存在。一些观点认为,“梅瓶”这一名称至少在明末清初即已被固定下来。在1713年的《万寿盛典》中,记录有康熙六十大寿的礼单,其中就有多件梅瓶。但也有人认为,“梅瓶”的最终定名是在民国,即源自上文引用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692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