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霸座”现象的道德失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道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个体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他的文明举止上,而且是整个社会和谐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文章从个体道德失范视角出发分析了“霸座”这一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且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霸座现象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071-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8月21日,在济南西开往北京的G334次高速动车组列车上,85后男子孙赫,韩国圆光大学博士生,霸占别的乘客的座位,并且对列车乘务员的劝阻不屑一顾,被网友称为“霸座哥”。9月19日下午,在永州到深圳北的G6078列车上,周性女子本来持有靠过道座位票,却偏要坐在别人靠窗户的位置。任凭乘警的沟通与劝阻,依然我行我素,不仅拒绝乘警出示身份证的要求,而且还以“票上没写座位号,座位上也没贴”作为辩词。自孙赫的霸座事件以来,后面竟连续发生几起类似事件,“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大妈”“霸座大爷”相继出现,引发社会公众普遍关注和热议。
二、“霸座”现象产生的原因
(1)“霸座”者享受超越规则的心理优越感。霸座者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是享受过突破规则带来的额外利益,体验过超越规则带来的心理优越感的。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挑战规则,看到大家对于他的违规无能为力,特别有成就感。之所以有超越规则的行为,与其从小的成长环境、受过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从小家庭娇生惯养,时时处于父母长辈的溺爱中,处处百般迁就忍让,使孩子逐渐变得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是正确的,完全不需要也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2)恒长性的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的严重缺失。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道德教育毕竟是软文化,在历来的传承中,缺乏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规律的研究,许多实质性的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再加上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解和重视不够,对道德规律的探讨和实践不足,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教育处于“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霸座”现象表明:“道德教育”的恒长性远远不及“道德教训”的阵痛性对人们的影响。终端需要日积月累却基本让位于经济与现实;只有低端时时爆出的“道德劣根性”,用反面的“道德教训”来完成对其他人的道德常识普及。
(3)霸座者“边界”与“中心”意识淡薄,不敬畏“公意”。边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规则意识。如同每一款游戏都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规则。如果越界,就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因而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为人与处世时,应具有相对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在以孙赫为代表的霸座者的世界里,认为只有他们的事情才是重要的,丝毫不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在给别人添麻烦。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他霸占着女乘客的位置不说,还给人家三个选择:要么站着,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去餐车,对“公意”丝毫不屑。所谓公意是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它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公意不等于众意,不等于所有的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是没有相互矛盾的个人利益,它是在扣除众意中相异部分后所剩下的相同部分。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永远是公正的。不敬畏公意,不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当霸座者,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霸座者在大庭广众面前,被迫千百万次地接受“道德审判”,可以设想,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当“霸座”现象频发,当知识不能够与品德行为并驾齐驱,而且成为一个社会现状时,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并付诸实际的行为,是强烈需要整个社会的观念改变与行动支撑的。
三、解决“霸座”现象频发的对策
(1)将道德与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完整化、体系化。我们应该把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入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家庭教育,童年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个体的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在关注孩子分数、才能等技术层面提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道德品行的提升,道德为重,遵守规则,转向善、转向爱、转向行,这才是道德教育灵魂性、实质性的追求与践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与扩展,是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连接阶段性道德教育,诚如《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这一块儿的空白越多,人才竞争的全部难道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吗?殊不知,道德修养需要在一点一滴中提升,依赖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所以说学校教育要跟得上道德教育的步伐,做好学生梯次成长的道德营养补充,真正发挥好“长善救失”的作用。社会教育方面,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民记者时代”,计算机网络遍及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的文化宣传部门、新闻媒体更应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努力承担起弘扬主流价值觀、社会正能量的责任,为倡导和树立全民正确的道德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让“德”内化于心,令“德”外化于行。对号入座本就是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而霸座就是不与他人交流不经他人同意就强占座位行为,是缺乏基本道德教养的行为。有人曾经说过:“所谓的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反观霸座的孙某,强占他人的座位,不懂得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不知道尊重他人。如果每个公民想在社会有良好的互动应该具备起码的教养,有良好的习惯,遵纪守法。这既要靠教育引导,让“德”内化于心;也要靠管理约束,令“德”外化于行。并且,通过创城文明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美化环境,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崇尚理性,尊重边界和规则,敬畏“公意”。公意的化身是保障人人平等的法律和使得每一个人都能享受他们的自由权的政体。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真正提出了可行的社会人之间的相处规则,你的自由不能以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基础,每个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有与他人之间的权利边界与中心的意识。然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孙博士居然如此淡薄“边界”与“中心”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内心其实是知道的,但是对此却是不屑一顾的。相对而言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清晰地明确自我与外界的边界。因为有了边界意识,在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中,时刻意识到边界的存在,尊重规则和边界,才会具有尊重各领域规则的自律性。进而将这种边界意识普及到整个人类生活,从而提升整体社会活动的规范和效率。边界意识不仅应当成为个体自我意识的基础,更应当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原则。只有在一个尊重边界和规则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完成道德社会化。
四、结语
道德是一种自我规范,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公众的规范。个体的道德社会化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家庭,而一个家庭的道德水平又能够影响一个社会。我们应该注重从小事小节上提升修养,加强个体的社会化,把文明素养根植于内心,把遵守规则变成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道德”一词的存在的根本目的,注重个人的道德社会化,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荣之君,曹琪.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学说的浅析与比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26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