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关之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秋末冬初时节,有儿子的陪伴,我和夫人以耄耋之身,决定去石门关走走,以圆能走进山水,潇然于山石草木间的心愿。早耳闻漾濞石门关,擎天拔地,千仞削壁,飞湍瀑流,鬼斧神工,异境天开。纵深千余米,曲径通幽,集雄、奇、险、秀的大观。
初进石门关前,首先展现眼前的是水急湍流的山溪,溪中巨石累累,激水撞击巨石泡碎龙湫,声震轰鸣、震耳欲聋。这水源于苍山之巅,水融雪化,不染纤尘,如婴儿刚睁开的眸子,清澈透亮,蜿蜒蛇行贯穿整条峡谷。水声随地势起伏而变幻,或舒缓清越,或激越铿锵,遇到巨石陡坡,水流撞成碎玉飞花,晶莹透亮,如白雪般四面飞溅。河中巨石滚滚对峙,或立或卧,像牛马在溪边畅饮,也像熊在山中攀登,甚为壮观。就着这样的美景,儿子选择好背景位置,前面为山溪湍湍激流,我和老伴以石门关为背景留下了难忘的合影。
游石门关,必须一路仰望,才可领略它高陡奇险的秀美风貌。站在石门关口,迎面两座陡峭雄伟的石山屹立,峭壁悬崖高不可攀,擎天拔地凌空而起,形若两扇巨大的石门迎面扑来,壁立千仞,绝壁对峙。鬼斧神工的石门关,犹如一扇推开的巨门,门内怪石嶙峋、危峰兀立、藤缠雾绕,脚下水流淙淙,迎面的清风徐徐,寒气逼人,仿佛走进一片幽静仙境。
我不禁感叹,“天开石门”这只有自然之力,才能造出雄、奇、险、秀的神笔之作!这是石门关的中心,也是这个地名的由来。在石门口仰望,斜峰入云的石门关便是窄窄的一条缝,由这条缝分开的两座青石山,恰似一对初恋情人,若即若离,左右两壁凹凸相向。我在关口抬头往峰顶仰望;湛蓝的天空,仿佛一条细而长的带子呈V字型,朵朵白云像一瞬即逝的仙鹤,岩随云动,青天在白云里,绿水在青天外,两崖似乎就要合拢。石门关因此得名,意即“天开石门”。石门关两峰高约两百余米,谷底宽约百米,峡谷长千余米,两峰壁削千仞,巨石突兀,清流穿峡,飞瀑层叠,藤蔓攀岩,奇花异卉,风景优美。在蓝天映衬白云缭绕下,石门关愈是雄姿魁然,险不可越,令人神往。我们边往里走,边惊叹于此天造地设的自然美景和两厢陡峭悬崖峭壁的雄伟峻拔,真是令人震撼,置身于此情此景,我想即使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亦窥谷忘返”了。
神奇的景观也鼓舞着我老俩不顾年迈身躯的辛劳,我在儿子和夫人的相互搀扶下奋力前行。古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的精神激励着我,探幽索异的壮心遂油然而生。
对于石门关前人有诗赞叹,清代大理诗人杨友楠有诗云:
石门倚背点苍隈,陡壁葱茏屏境排;
峭拆双峰天柱立,参差各异岫屏开;
穿林野鸟飞难渡,绕登山僧去似回。
民国地方诗人杏子轩,游石门关吟道:
归来时节野花香,和风送暖拂衣衫;
莫道故园山水美,石门之美甲滇南。
还有前贤的游历为先导。明代学者徐霞客、李元阳曾不畏艰险来石门关游览,留下记述文字,但他俩都没能进入石门关纵深处游览。李元阳到关口,便惊乎:“忽金飚从空中飞坠,声若訇雷,凛乎不可留,从者扶搀而出。”徐霞客到石门关口惊叹道:“但石门以内则石崩水涌,路绝不通,乃复上就北岐蹑登。”两位先贤来到石门关,却不能进入石门关,纵深游览享受石门关万千风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徐霞客还是留下了“天石开门”的惊句!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沧桑巨变,现今来石门关探访的人已经少了那一份遗憾,现已在绝壁悬崖上修筑了天梯栈道,使天堑变通途。可以攀援附贴于千仞削壁之上的栈道,曲径通幽,探幽走险。
经过缓慢长时间的行走,我们见一排游客在作攀崖探险活动,崖脚下就是山涧激流,儿子也参与了这项攀岩探险活动,十分有趣。就在这里开始登栈道的时候,夫人犹豫不定,一开始担心我们的身体不堪其苦,但仍被震撼心灵的万千风光所吸引,我们在儿子的搀扶下,仍为自己加油打气,开始登上栈道。栈道开端垂直而上,我们这些老年人幸有半腰深的护扶栏,可以借力攀援,在栈道上抬头仰望,这时天空已被两边峭壁切割成窄窄的一条碧蓝,两边峭壁直如刀削,嶙峋怪石紧抱成团,石上苔藓碧痕斑驳,石缝间杂草野蔓藤萝倒挂,那杂草丛中,野花浪漫。纷纷散落在险要处,峭壁扑面嵯峨,这时山势像要盖顶压下,满山浓酽岚光滴翠就要朝着眼眸泼来。
石门关栈道从七叠水下的观瀑亭开始,向山上攀登。栈道全长1500多米:其中古涧栈道800多米,玻璃栈道100多米,山坡栈道600多米。分别由崖悬桥、铁爬梯、石阶路、石板路,因地势铺就。石门天梯栈道分为6段,而每段都有特点,给人有不同的景观和感觉。有时穿壁直上,令人心惊肉跳,有时石板羊肠小道,令人心旷神怡。有时过绝壁云梯,令人魂飞魄散。特别在后来我们行走于百米玻璃栈道时,仰观绝壁悬崖,俯视脚底万丈深渊,令人心悸惶悚、步步惊心、腿脚发颤。我和老伴经常在栈道台阶上坐下休息,养神一会儿再接着攀登,一群群游客,经常超过我们而去。
站在古涧栈道上,既可观赏陡峭石壁的伟岸,又能平眺对面悬崖上的七叠水,这时水一挂挂危崖飞瀑,从天际云端,飞流而下,直洒深谷中的野芭蕉林,阳光泛起层层七彩水雾,构成一幅“天雨洒芭蕉”的美景,观赏七叠水瀑布群,一汪汪碧水叠潭,七跌七落,连串七潭绿水,山鸣谷应,声震峡谷,既有“惊涛一片雪山来”的气势,又有玉带连串七颗明珠之美。在这群山崖壁苍黛中,衬得瀑布雪亮耀眼,原来瀑布跌落处,是一潭碧水,深不可测,瀑布到此,如白龙入海,没了踪影。还有那建在栈道最高处直径约8米的玻璃承露盘,人工设计周边喷水雾洒向峡谷间,在阳光下,形成彩虹佛光,把整个峡谷映衬成绚丽夺目的景观,幻化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恍然登上仙境遨游天界,脱胎换骨返璞歸真一般。
走到栈道尽头的跨河桥上,举目遥望点苍山玉局峰、龙泉峰峰回路转奇峰怒拔,直刺苍天,仰观天梯石壁、苍山云林,俯瞰石门长峡。我不禁连连惊叹这次旅行真是值得。
感觉在大诗人李白梦中才有的美景,在石门关峡谷中却应有尽有。走进石门关,一路风光一路景,景景相连,而且,每景都有其特色。“两瀑夹一桥”就是关内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景点,石门关栈道终点跨石拱桥,此桥即是“两瀑夹一桥”的所在。两岸夹峙,最狭窄处仅仗余,石壁高耸云端,天涯与咫尺在这两崖之间,这桥搭连在绝壑空谷之间,把石门关两崖在这里打一个结,与石门关一开一合之别在于开合之间,把山之魂水之魄通通收揽入怀。站在桥上尽情观赏并流双瀑,一瀑是细流飞泉,从苍山半腰飞流直下,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气势;另一瀑则是千军万马雷霆万钧的大河水冲击而下,撞击河床巨石轰鸣,山鸣谷应、水花四溅、飞珠滚玉、雾气升腾。在这里扑面而来的水雾,把游人身上的凡尘俗气洗涤得一尘不染,让人沉醉于幽谷瀑流的潮湿空气之中,令人有一种脱胎换骨,沁人心脾的惬意感。
从此桥往东崖壁直下到谷底,一路原始荒林遮天蔽日,野芭蕉林绿茵苍翠,顺河直下到登天梯栈道起点的这条古道,颇有点历史烟云。据民间相传,元世祖忽必烈率元蒙军队革囊渡江后,到此进入石门关,顺石门峡古道登苍山西坡,翻越点苍山,征服大理国,就是从这条石门古道上去的。《元世祖平云南碑》中,也有“乃登点苍山,临视城(大理城)中,城中消溃”的记载。另外,徐霞客游石门关时记有:“元末沐西平征大理,出点苍山后,立旗帜以乱之,即由此道路上也。”由此看来,石门关古道不仅是生态自然之道,也是历史文化之道。
顺着石门峡栈道游路往上便来到“舍身崖”前,附崖而上,仰看头顶万丈悬崖陡壁,断云依崖,长满原始荒林,支撑着磅礴入云的点苍山五峰,俯视足下千丈绝壁,令人心惊胆颤,涧底上下林木葱葱茏茏,两崖峰壑,大涧小涧流出的冰雪寒泉,有银河倾泻、有瀑布飞跌、有细流如链,展示出一派不同凡响的山姿水态。风声、水声、林涛声,一阵阵呼啸声,构成一阵铺天盖地的天籁之音,扑入耳畔,下观上看,莽莽苍苍,凌云摩霄,美不胜收。
在感受完石门关的雄、奇、险、秀的精神满足之后,站在石门关外,我轻舒了一口气,再回首瞻望这擎天拔地的石门关壮丽丰姿,除了惊叹、喜爱,还有几分敬畏。这时正是日已西斜的时分,在依依不舍地将要离开石门关时,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同时,想起了明代状元杨升庵的诗句:
为爱石门关,归途日已斜;
隔江闻犬吠,灯火两三家。
漾濞城静静地徜徉在万山环抱的万绿丛中,实不忍心惊动这里的安详,我们在周边村落和彝家村民买了几十斤核桃便乘车踏上归途。我和夫人在儿子的陪伴下欣然践跻于石门关怀抱中的这次壮游,享山水之乐,悠然自得。石门关山水有灵,颇为难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2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