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桂北地区在距今3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人类活动。通过对史前洞穴人遗址的考古挖掘,一大批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出土,让现代学者对于人类起源、人类文明发展的研究更加深入。挖掘文物中,石制、骨质、螺制、陶制用具在文化堆积中的连续性,说明了桂北地区史前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断代;陶制用具的出現则说明史前人已经走出洞穴,能够进行一些早期的农业化生产。文章通过对桂北地区石器遗址中出土文物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去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状况,为史前人类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桂北;史前;生活状况
广西桂北地区史前人类的遗址分布广泛,离不开桂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也离不开温润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的优越与自然条件的适宜为史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桂北地区出土的文物中,不同时期节点下的特征文物表明,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是随着史前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生产工具的种类及造型将极大程度地反映人类的生活状况。文章从桂北地区不同阶段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特征出发,来探讨该阶段人类的生活状况。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独山西南麓,是最具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出土的文物及文化堆积中[1],骨质及螺壳堆积最为丰富,说明该遗址的史前人类生存最为久远。在出土文物中还出现了类陶制物品碎片,即采用泥塑堆砌、烧火烤制加固的方法制成的生活用具。不同于陶制物,该类物品造型简单,只适用于基本的生活装盛。此外,由于烧制过程中杂质较多,含碳量较高,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碎裂。因此,在遗址出土文物中没有发现成形的器型。说明在新石器早期的史前人类对于生产生活已有一定的生产制造能力,但由于智力开发不完全,自然条件制约下的聚落文明难以向前发展。
宝积岩遗址位于桂林宝积山,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中包含大量的人类化石和动物化石及砾石石器。由于喀斯特地貌影响,化石、钟乳石和岩洞地层堆砌严重,清理和考古工作历时较长。从大量的文化堆积中发现史前人类十分依赖于洞穴生存。大量的史前动物牙齿及骨骼在文化堆积中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能外出打猎,从动物身上获取能量和营养,并将动物皮毛和骨骼用于取暖和打猎。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黄色胶结土,这为当时史前人类使用其制造简单的生活用品提供了证据,也说明宝积岩洞穴文明存于旧石器到新石器之初的时期。
庙岩遗址位于桂林市雁山区,这一遗址的典型特征在于文化堆积连续完整,有大量的蚌制品和骨制品。蚌制品的出现说明史前人类已经能够进行捕鱼活动。蚌制品的用途还能够表明史前人类已经能够进行农业化生产,该时期的史前人类已经走出洞穴生存。遗址文物中挖掘出少量红土烧制陶片,这一发现标志着史前人类能够掌握和应用陶制烧制技术,烧制而成的器皿具有坚固性。庙岩遗址文化堆积的完整还说明该地区最有利于史前洞穴人类的生存,出土文物的多样性将使史前洞穴文明的研究更加深入。
大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大岩遗址是桂北地区所有史前洞穴遗址中跨度时间最长[2]、整体性较为完整的遗址。它处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文物情况十分丰富,更为特殊的是在其周边还发现了大量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中包含大量完整的文物,其中土陶制品准确器型多样,纹理特殊,用途广泛。该制陶工艺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陶有着深远影响。制陶技术的发展说明了当时人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文化,并能够将文化反映和记录在生活用品上。从制品中的图案纹理中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灵和自然的敬畏。
综上,对桂北地区四个不同遗址挖掘中出土的文物探究,表明了当时史前人类生活是随着自然条件而不断发展进步的,丰富的文物展现了史前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
参考文献
[1]庾莉萍."穴居人"[J].地球,2007(1).
[2]武庄,袁靖,赵欣,等.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遗址出土家犬的动物考古学研究[J].南方文物,20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05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