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设计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也已成为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探讨时代变革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提升策略,创建更加自由灵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能为“互联网+教育”理论进一步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设计专业;立体化
  一、时代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互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使产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亦是当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亟待探讨的话题。
  固定不變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随时变换的用人市场和企业岗位,而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其时空灵活性和方式多变性可以应时调整课程内容和强化专业技能,构建“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注入时代活力。
  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国外已取得显著成效。美国艺术类高校教育延续了包豪斯“艺术+技术”的理念,虽然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念形成和思考能力”,但同样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设计形式、表达技巧和工艺技术。通过实行“实验室管理制度”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理念和工匠实践精神,践行立体化教学思维(即突破单纯知识讲授的思维定式,注重能力培养)和教学目的(即学会学习、做事、交往和做人)。日本设计教育模式更是随市场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地改进,灵活机动地调动和调整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市场走向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也同样体现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灵活开放。这些教育模式无疑为环境设计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
  工作室模式由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制”发展演化而来。作坊制本身就是让学生体验到与实际生产非常接近的生产模式,在实践中理解并巧妙运用理论知识,使设计作品产生市场价值。由此可见,“工作室模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研发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生一毕业即能从事相应的社会工作。
  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让工作室制充分与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模式相互融通。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聘请专业教育同行、资深设计师与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行业和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企业支持,将企业设计项目巧妙与“工作室”在研课题相结合,借助企业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企业的用人标准为脉络,形成“设计-工程-市场”三位一体的设计链,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和检验。
  (二)将“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
  “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是把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大赛项目拿来作为课程设计作业,并根据大赛要求来合理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操作,提交的作业既能成为参赛作品,也能成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个参考指标,以竞赛模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的目的。这种模式颇为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因为很多环境设计大赛都是由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举办,旨在倡导设计的社会服务特性,以设计改善大众的环境和生活,尤能体现新理念、新材料和新技术与时代的融合性。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设计能力,还要求对施工工艺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但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多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学生毕业后往往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期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可见,应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而“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正是在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储备,磨砺动手能力,提高合作能力。
  通过大赛项目的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创意,逐渐提高理解能力与执行能力,最终强化实践能力,真正将设计创意转化为成果方案。虽然此法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很有必要,但其实施应循序渐进。
  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教学方案,改变日常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专业竞赛作为一个单独教学模块穿插到合适的章节中。再按照大赛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合课程教学计划合理增加实践学时比例,整理出以课程理论内容为依托,以设计竞赛实践训练内容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确保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齐头并进。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门的“赛事动员会”,邀请赛事主办方的相关专家和著名教授对往届获奖作品进行讲评,激发学生参赛积极性,提高参赛的起点。
  当然,课程考核模式也可由此产生相应的变化,让参赛作品成为成绩考核指标之一,从而形成更为灵活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
  (三)将“专业导师制”引入毕业设计环节深化学生的设计能力
  导师制教学由来已久,牛津大学早在19世纪就实行了导师制,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期间,要求教师不仅指导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还要指导毕业设计以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学习和体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生导师都是集中在大四开始分配,仅限于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环境设计专业亦是如此。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会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学生跟任何一门课程的老师在结课之后都不存在交流,即使有也很少。师生相互了解不足会直接导致双向选择时比较盲目,后期毕业指导也就必然会因为交流深度不够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而且,专业导师制与工作室制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专业导师本身就有着丰富的社会人脉和企业资源,也擅长申报科研课题项目。在此情形下,由各年级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导师在工作室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高、低年级相互学习,导师的角色及核心价值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设计深化能力。
  专业导师制还能有效提升师生的融洽度。当共同经历一段固定时间集中研讨项目、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师生之间必然会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在不断了解中共同成长,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互长”。   三、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专业课程体系立体化
  从整体教学的角度开展纵向和横向交叉的立体式教学活动,根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操作课、毕业指导课来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的。
  在课程体系中清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横向联系(即同学期课程相互承接的教学模式)、纵向联系(即各学期课程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综合联系(即专业课程中“知识理论、设计技能、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立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二)独立课程教学立体化
  独立课程教学立体化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教学空间进行整体考量,“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实现该课程的教学互长。
  1.教学内容超文本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超文本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书本的文字,同时还包含图形、动画、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即超媒体系统,也就是“多媒体+超文本”。利用这种超文本特性,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内容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的一体化电子教材。其次,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如理论测试、单元练习、设计快题、经典赏析、市场动态调研等,便于学生课外有针对性地复习和自习。
  2.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单项传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情境、增加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给学生表现自己创新意识的时间和空间。环境设计专业可重点采用体验式教学、项目驱動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混合式的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
  3、教学空间拓展化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应局限于教室,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方式。首先,建立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空间,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其次,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良好智能教育环境,接受信息刺激,迸发设计灵感。最后,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空间,通过BBS、E-mail、聊天室、新闻组、虚拟教室、FTP系统等进行学习,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让学习更便捷。此外,实习工厂、外景拍摄基地、公园景点、手工作坊等均可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场所,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可重点建设创新创业基地空间、实习基地空间、虚拟教室空间、实验室空间、设计市场考察空间以及民间工坊空间。
  将“创新和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创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必将为环境设计专业注入时代活力。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吴静.“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艺术科技,2017(01):381
  [2]董秋敏,张欢.“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131-132
  [3]刘玉泉.网络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4]丁玉芳,邓小军.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民族高校财会立体化教学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4):112-113
  【项目基金:本文为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GB200)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39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