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筷子的考古学考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大元

  摘 要: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感。文章从考古材料出发,梳理筷子的起源与发展,尝试探讨筷子是如何战胜其他餐具,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富有特色的餐具之一。从而分析筷子在成为中国人餐桌上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关键词:筷子;考古;起源;文化情感
  筷子被视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传承几千年一直使用至今。今天筷子作为国人最普通的日常餐具,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要使用它。从目前已发现的考古材料看,筷子的起源似乎要晚于匕,甚至要晚于刀叉。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筷子却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并成为中国特殊的文化符号之一。
  1 筷子的产生与发展
  筷子古称为“箸”。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中国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出土了许多长短不一的骨制棍子,许多考古学家将这些骨制棍子称之为“骨箸”,也就是今天筷子的前身[1]。刘云在《中国箸文化史》一书中也指出:筷子的原型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在中国出现了,因此筷子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7000年了[2]。由于筷子的形制和材质等问题,筷子在考古发掘中,特别是遗址当中并不是十分常见,由于筷子是成对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单个棍子也很难说明它就是筷子。所以,考古发现的筷子大多出现于墓葬之中,少部分窖藏之中也发现有筷子。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就发现有骨箸,时间距今6600~5500年。这些骨箸就出土于该遗址的墓葬之中,数量达42件之多,其形为一端较平,一端圆尖,也有两端俱为圆尖,形状不同,长13.3~18.5厘米[3]。这是我国较早报告出土骨箸的考古发现。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遗址的墓葬中也出土了骨箸,数量较多,它和陶器同出,与骨?出土于头部不同,因此可知其为箸[4]。类似的遗物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发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等,均出土有木质一端平或椭圆、一端较尖或两端皆尖物,有的被称为?,有的视作锥或针,实际很可能就是筷子,但一时未被确认,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5]。
  商周时期筷箸实物的发现较新石器时期已经大为增多,全国多地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发现。如殷墟1005号墓出土的6支青铜箸,为接柄使用的青铜箸头,木柄部分早已腐朽,它们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箸实物[6]。西周以后,在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中,在其第三层东周时期的地层里,有象牙筷出土,象牙筷上为扁方体,下为圆形,保存较好,上端饰有十个或十二个同心圈纹[7]。在中国的西南部云南也发现了筷子,见于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中,该墓中出土铜箸2支,长28厘米,首径0.4厘米,首粗足细,整体为圆柱形,时代为春秋中晚期[8]。到了汉代,大量的画像石上烹饪饮食的场景,为我们提供展现了筷子在古代真实的使用场景。山东嘉祥武梁祠《孝子图》之一《邢渠哺父图》,图中描写了邢渠跪身执筷哺父的场面。在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中出土有牍文,据牍文所记,此墓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前167),此墓出土竹制筷笼(附筷)1件,筷笼里装有竹筷10根,筷长24.5厘米,径0.3~0.5厘米[9]。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还出土有漆筷[10]。魏晋时期的筷箸,嘉峪关的发现可称为代表,这里牌坊梁、嘉峪关新城等地发现有数座壁画墓,墓中画像砖上的壁画多画有筷箸。在一号、五号、六号、七号画像砖墓的壁画内容有《备食图》《进食图》《宴饮图》等,其中有表现筷箸的就有15幅,表明当时筷箸在生活场景中被广泛使用。另在七号墓中还有一幅《腌菜图》,表现的是用筷子夹菜放入缸中腌制,由此可见筷子应用较为广泛,它扩充了手指的功能,极其灵活,使用方便,不仅在进食时广泛使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11]。北周开始出现银筷。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银筷子1双。剖面圆形,两头细,中间略粗。最大直径0.3厘米,长9.2厘米。据墓志记载,此墓葬于北周天和四年(569)[12]。此墓出土的銀筷与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银筷形制相似,都是两头细,中间略粗,但李静训墓的银筷长度较长,长约29厘米。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银筷(原报告称银筯)18双,分二式。A式15双,圆杆形,长32厘米,单重117克;B式3双,鎏金,顶端葫芦形,长22.2厘米,单重32克。筷子上部均刻“力士”二字[13]。义县清河门辽墓第二号墓出土有铜筷子,但因此墓被破坏严重,筷子仅存一支,圆柱形,下半稍细,下端平齐,上端尖顶,和现在的圆筷子一样。长24厘米,最粗径0.4厘米[14]。在赤峰县大营子辽墓第一号墓的后室发现有银筷子一双,出土时还残存一部分木制的筷套,长23.3厘米,直径0.3厘米[15]。内蒙古林西县小哈达辽墓出土有铜筷子一双,筷子头细尾粗,铜质泛黄,长22.4厘米[16]。江陵八岭山明代辽简王墓出土锡筷子一双,上粗下细,截面圆形,长6.2厘米[17],此筷应为明器。
  从以上材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筷子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主要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由于金属尚未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主要有骨质和木质。新石器时期,筷子制作较为随意,还不胜规整,长短不一。到了商周时期,筷子已经广泛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当中,由于青铜的发明和使用,已经出现了青铜筷箸了,筷子的制作也逐渐规整起来。到了汉代,筷子已经成为了中国人们餐桌上必备的餐具了。此时,竹筷和漆筷开始出现,北周以后银筷也开始大范围的出现在考古材料中,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和造型都在不断发展。
  2 筷子的功能与使用
  筷子的使用不像刀叉、勺子使用那么简单,使用筷子需要一定的技巧,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小时候都有一段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筷子的痛苦经历。中国人在长时间的历史中最终选择将筷子作为最主要的餐具,而没有选择出现更早且简单易学的刀叉,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2.1 从烹饪工具到取食工具的变化,从厨房走向餐桌   新石器时期,陶器广泛使用,当时主要的炊具有鼎、釜、甗等,烹饪方式主要是蒸、煮,此时匕是最主要的取食工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勺子。此时的筷子更可能的功用应是一种烹饪工具,在蒸、煮食物时,为了防止炊具底部烧结,使食物受热均匀,需要用筷子不断搅拌,之后还可以用筷子夹取炊具中的食物,用以检测食物是否已经煮熟或品尝食物的味道等。随着烹饪工具和烹饪手段的丰富,人们对食物的加工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炒、炸、烤、煎等方法,此时筷子较勺子的灵活性就体现得一览无余。筷子作为手指的延伸,可以隔绝热量,轻松地夹取食物,对各种形状的食物都能巧妙地夹取。在厨房中筷子可以作为炊具使用,将食物从炊具夹取到食器之中后,到了餐桌上,筷子还可以将食物投递到口中,筷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厨房走向了餐桌。
  2.2 中国人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
  从渔猎采集走向农耕文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早的狩猎采集到农耕定居,刀叉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刀叉在中国最早也有人们使用,在青海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就出土了骨叉、骨刀、骨勺[18]。吃什么决定了怎么吃,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驯化和农业起源最主要的几个地区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根本,农业是中国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水稻、粟、黍等都是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并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作物[19]。可能中国自古以来的粒食传统,也是中国人选择并保持使用筷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世界上最讲究饮食的民族之一[20]。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中国的食器复杂而多样,且分工明确。像炊具就有鼎、鬲、甗、甑、釜、镬、灶等,鼎、鬲、镬主要用于煮和炖,甗、甑、釜则用于蒸食。盛食器有豆、簠、盂、敦、盨、簋等,盨、敦、簠等主要盛饭食类,而豆等则主要盛菜食类。其中鼎不但是一种食器,在古代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这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地缘广阔,多样的气候环境和人文特色又形成了不同的菜系,中国菜肴种类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筷子灵活多样的使用方法,适应性强的特性,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似乎唯有筷子才能匹配中国如此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3 中国人选择了筷子,同时筷子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筷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餐具了,它是中国的一部文化史,它联接着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联接着各种社会、风俗和族群;它是一个载体,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情感。在中国关于筷子的礼仪或者隐喻在各地至今都还存在。比如,筷子代表了成双成对;留客人吃饭的时候,我们会说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添双筷子代表了添丁增口……如此之类的隐喻风俗还有很多。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关于筷子的五分钟短片,通过数个使用筷子的感人场景,很好地说明了筷子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情感,即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守望、感恩。
  3.1 筷子塑造了中国人讲究平和、顺其自然的性格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餐桌礼仪的国家。在中国刀叉相比筷子要暴力一些,所以它们退居到了厨房,而筷子则“登堂入室”了。筷子有时候也需要像刀叉一样可以对食物进行分解,筷子主要通過分、拨、戳来实现,不强行改变食物的本性,很多时候是通过食物自然的缝隙来实现,而刀叉则是通过切、叉、割强行将食物分离。这种在餐桌上不需要进行切割的进食方法,不同于西方的刀叉相见的习惯。筷子同中华民族传统道法自然的哲学相契合,也是中华儿女自幼讲究平和、顺其自然性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无形之中筷子成为人生当中的重要性格培养课堂。
  3.2 筷子塑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包容的文化性格
  相比较刀叉的单打独斗,筷子只有在两只组成一双的时候才能称为筷子。只有两只筷子亲密无间地熟练磨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筷子常与团结联系在一起,有“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的说法,这些都和中国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磨合、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文化性格十分契合。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大多需要习惯掌握一双筷子之间的磨合能力,在这一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也会受到与筷子相应的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对耐心进行打磨,对戾气进行洗涤,这也就是筷子塑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包容的文化性格的原因。
  4 结语
  筷子,这种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餐具,传承着中国人的文化哲学,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文化情感。从考古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筷子雏形的产生可能是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甚至更早时期,筷子是人类进食热食的工具。筷子作为中国人传统饮食文化的由来,却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演进,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至现在,从最早的狩猎采集到农耕定居,以及至现在的文明社会,了解筷子、认识筷子、发现筷子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太难理解筷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了。
  参考文献
  [1](美)王晴佳.筷子:饮食和文化[M].汪精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2]刘云.中国箸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西安半坡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11]冯永谦.箸文化历史与考古学发现论说[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8(00):51-60.
  [6]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王善才,张典维.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的发掘[J].文物,1995(9).
  [8]熊瑛,孙太初.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墓清理报告[J].考古,1964(12).
  [9]陈振裕.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J].考古学报,1993(4).
  [10][12]何双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5).
  [13]刘建国,刘兴.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J].文物,1982(11).
  [14]李文信.义县清河门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4(2).
  [15]郑绍宗.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6(3).
  [16]王刚,吴宗信,李学忠.内蒙古林西县小哈达辽墓[J].考古,2005(7).
  [17]陈新平.江陵八岭山明代辽简王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5(8).
  [18]陈洪海,王国顺,梅端智,等.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5).
  [19]刘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7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