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客体永久性”概念对依恋关系的影响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皮亚杰提出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对缓解分离焦虑具有重要作用。在早期的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家庭抚养者是否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客体永久性”观念,发展他们对客体恒长性的认知水平,是形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关键,也影响着个体成年以后的社会行为模式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状态。采用沙盘游戏,结合认知疗法,对青少年适应性不良共症焦虑的分析结果表明,亲子双方在依恋关系建立时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客体永久性”的认知发展程度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客体永久性 亲子关系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125-02
  在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具有共识性的观念:早期亲子关系体验对个体未来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者将个体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早期亲子关系模式进行了分类,以此研究不同类型的亲子依恋模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建立过程中的影响。在相关研究中,也提到了建立良好的依恋模式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都关注一个关键的心理因素即“安全感”的形成。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中提出的“客体恒长性”概念,对解释儿童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机制具有启示性意义,为青少年分离焦虑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照。
  一、个案资料
  Y,男,19岁,大学一年级新生。自述近半年来注意力不能集中,遇到考试会发抖、腹痛。不愿与他人接触。不能适应新的大学学习环境,由母亲陪读。无应激事件发生。
  二、个案初始评估(SCL-90)
  初次来访, 对Y做了心理健康自测和抑郁自评测试 (SCL-90/SDS) 。SCL-90测量采取1-5分积分法, 总得分为238分, 抑郁指数2.23, 焦虑指数3.5, 敌对指数1.2, 偏执指数2.5, 躯体化指数2.8。
  三、目标制定
  近期目标:降低Y的焦虑水平。
  远期目标:作出合理的生涯规划,建立良好的依恋模式,增强环境适应性。
  四、干预方法
  心理沙盘、认知疗法。共计4次,每次50分钟。每次来访间隔一周。
  五、心理沙盘过程
  由于Y的母亲一直在学校附近陪读,因此,来访过程均由其母亲陪同。母亲的目的是帮助儿子疏导情绪,解决孩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母子二人同时在一个沙盘中创作沙画。母亲首先在正上方摆放了一对老爷爷老奶奶,随后在四周布置了绿植,并放置了一套茶桌椅以及家禽。随后又在右上角部分制作了流水和小桥,里面同样放入了禽类。布置好以后,母亲描述:这是我和我先生老年时候的样子,我们坐在家里的院子里面晒太阳,我内心常常会有这样的画面,也许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孩子喜欢看科幻类的漫画,自己说以后要做医生。从上高中以后,慢慢开始想法多了。孩子的性格比较悲观。有的时候大家其乐融融的时候,他总会突然间恐慌。
  咨询师:一想到“未来规划”这样的问题,会感到恐慌?
  Y:有点茫然,还有点不踏实。
  咨询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例子吗?能描述一下常会引起您恐慌感的事情吗?
  Y:我常常感到莫名恐慌。常常感到胸闷,去医院体检过,心电图、血压、微量元素、甚至还做了脑部检查,都没查出任何问题。
  这个时候,Y在沙盘右下角和正下方凌乱地摆放了很多建筑物、飞机、工具。在一栋建筑物前摆放着一个男孩人物模型,解释说那些建筑物是他未来工作的地方,而那个男孩代表着自己。说完,Y看了看他的母亲。
  Y:(沉默)
  咨询师:你看这个在建筑物前面的学生,你能允许他放置的位置在哪里?以老夫妇为起点最远的距离大概在哪里?
  Y拿起代表自己的人物沙具,想了想,放在手里没动。此时,Y感到非常困难,没有办法继续创作沙盘,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在初始来访后,Y请求将初始沙盘作品保留至第二次来访。
  在第二次来访的时候,母子二人一起很认真地去寻找新的沙具。母亲突然看见了沙架上放置的一架客机,微笑着放进了初始沙盘作品的正中间,并且在飞机的一侧放入了几个人物。当这架飞机随着母亲的手放入沙盘中的时候,Y不由自主地长长呼出了一口氣,说道:现在我好像好多了!随后,Y的表情开始轻松,肩膀微微松弛,整个人仿佛重新焕发出了一种光彩,一种释然溢于言表。
  咨询师:飞机看起来很有力,可以随时从很远的地方把你带回来。
  Y:嗯,突然感到踏实了很多。
  咨询师:虽然距离看起来很远,但是他们很充实地生活着,并且与你亲密地连接着。
  Y:的确如此。
  在第二次来访后,Y的母亲结束了陪读,回到家乡恢复了正常工作,Y在接下来的两周又相继来访了两次,自述焦虑症状缓解,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在第四次来访时做了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得分45分。焦虑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六、“客体永久性”概念对亲子依恋关系影响的启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客体永久性”概念指的是,当物体不在我们的视线感知范围内,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它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客体恒常性”也称作“客体永久性”概念是随着儿童的智力发展逐渐形成,并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逐步确定的[1]。研究者对依恋关系模式进行分类,将亲子依恋关系分为三个类型。大量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早期亲子依恋关系与后来建构的人际关系之间显著相关,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个体更受同伴欢迎,更容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2]。安全依恋的人能清楚地感知处在不同空间的亲人存在,因此,他们面临分离时不会显得过分焦虑。而相反,客体永久性概念发展不良的人群通常显示出一种共同特征,就是对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严重焦虑,这种焦虑的控制使他们形成不安全依恋模式,他们会基于“眼不见”产生的心理恐慌而在行为上过分掌控亲人,也无法忍受与亲人分离独立生活。成年的个体在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因无法克制的“分离”恐惧,而对关系的建立产生回避和恐惧。这些对客体恒长的认知能力不足,是亲密关系中依恋关系模式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
  七、结语
  本案例采用沙盘游戏结合认知疗法,对青少年适应性不良共症焦虑的分析结果表明,亲子双方在依恋关系建立时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客体永久性”的认知发展程度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引导青少年对“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良性发展,建立良好的依恋模式,是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社会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德芬,林泳海.对皮亚杰客体永久性的探讨[J].心理学探新,1988(4):11-15.
  [2]Scharf, M., O.Mayseless.& B.I.Kivenson.Adolescents'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and developmental tasks in emerging adulthood[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40 (3) .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9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