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北魏佛教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石刻造像作为北魏时期兴起的特有的宗教艺术品种,其造型古朴纯实,艺术价值极高,对研究北魏的佛教文化和工艺美术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北魏;佛教造像碑;美学价值;研究与保护
在北魏佛教兴起的同时,一个新的艺术形式——造像碑雕刻悄然得到了发展。北魏处于朝代动荡、政权更迭迅速的时期。《佛说造像量度经》开篇有言:“世尊不住斯间,若有善人不胜怀慕,思睹世尊,愿容造像者。”可见,造像碑艺术形式的出现是基于百姓的情感寄托,佛教造像承载了百姓祈求和平与平安的愿望,也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工艺美术风格,更是时代风貌的缩影。研究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同时对研究北魏工艺也有重要作用。
1 石刻造像碑
石刻造像碑是北魏至唐代这段时期内风行的一种佛教文化艺术,主要以雕刻佛像为主。石刻造像艺术类似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但其规模又明显小于石窟艺术,主要雕刻在碑石上面,大多为高浮雕艺术且形体较为小巧,雕琢更加精细。现存的北魏佛教造像碑多发现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地,风格各异且带有鲜卑政权的特色,是研究北魏宗教发展与佛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石刻造像碑总体古朴大气、图案精美,上面雕刻供养者信息的书法也十分精湛,对研究与佛教有关的绘画、书法、人文风情有很重要的价值。北魏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相互吸收,同时由于战乱多发,社会难以安定,佛教因其普度众生的观念而受到欢迎。为实现民族融合发展以巩固政权,统治者大力支持百姓信仰佛教,人民也都将自己的美好心愿寄托于佛教并热衷于佛教造像,因而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碑得到了极大发展。
2 石刻造像的形式
2.1 背屏式造像
背屏式造像大多是单面造像的形式,部分在石碑的两侧开刻小龛造供养人像或是凿刻有关题记、年份的文字信息。背屏式造像碑主要分为台座、背光及主座三大部分。台座多为长方形,且多和背光下部分齐平。而台座上面则是主佛尊的背光,背光常常是桃形,顶部略尖,但总体不失圆润秀美,可谓十分大气。背光一般层次较多,由三到五层图案组成,外层多为火焰纹饰构成,向内分布有坐佛、飞天、忍冬纹或莲瓣等,部分有绳索图案。但背光后期的发展趋于简化,一般为装饰突出主佛尊。主佛尊居中,多选取佛教人物,但不同民族的造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佛像往往造型古朴、面容柔和。如于长武县丁家乡直古村石刻佛教造像窖藏出土的郭始树造像碑(图1),其凿刻于北魏神龟元年(518),通高17厘米,宽13厘米,厚5厘米。造像碑中开一拱顶龛,盒内刻有多宝、释迦并坐像,二佛并坐于长方形佛床上。龛额刻三叶忍冬纹,龛外刻供养人郭始树夫妻像,龛下刻有题记,文曰:“神龟元年十二月廿二日郭始树供佛时□□□愿□□大。”
2.2 背龛式造像
背龛式造像形式模仿了石窟造像的形式,在石碑的中部开龛并在龛中作主尊和胁侍像的雕刻。碑体一般为扁体梯形,上窄下宽,个别顶部为桃形或椭圆形,形似背屏式造像。石碑面所开佛龛一般为尖顶龛、圆顶龛或是双龙回首龛。佛龛龛楣一般为单层的忍冬纹或火焰纹龛纹,同时也有由火焰纹和忍冬纹组成的双层龛楣。背龛式造像造型古朴,形似石窟,大气精细。如长武县博物馆馆藏的北魏延昌二年(513)刻造的比丘僧法慧造像(图2),通高53厘米,宽44厘米,厚8厘米。中心开有拱顶龛,龛楣有双龙,龙上又有圆形尖顶三叶忍冬纹饰,两侧立二弟子。主尊佛像头束高髻,有头光及背光。身着贴体袈裟,衣褶细密。两侧立二胁侍,头束高髻,有背光。佛座两侧雕二护法狮。龛外两侧上部刻二飞天,左侧下部有一立佛,右侧下部有一道者像。碑顶端刻一排15尊结跏趺坐小佛像。龛下为一条绹索纹饰带,其下有上、下两排供养人像,每排各20人,均刻有姓名。上排居中着佛装者为比丘僧法慧。碑左侧面上下共刻五层9位供养人,右侧面题款为“太魏延昌二岁在癸巳十月壬仵(午)朔廿二(日)癸卯造”。其下还刻有二供养人。
2.3 造像碑
现存的佛教石刻造像碑以背屏式和背龛式造像碑为主,造像碑数量则较少。造像碑的碑体形式多为梯形扁体,碑体一般三面开龛或单面开龛进行造像雕刻。其形体较大,一般超过1米。其按碑首是否外加而分为碑首一体式或碑首外加式,在碑面构图方面又多划分为上下双龛式和一面一龛式。近年来,长武县出土的佛教造像碑以背屏式和背龛式为主,造像碑数量较少,足见造像碑并不占主流位置。
3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对隋唐后世的影响
佛教石刻物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间,其表现形式和雕刻手法都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给后世的造物像艺术留下了珍贵的技艺,对隋唐后世的造像影响深远。在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是细颈削肩、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华丽繁缛,整体纯实圆润,美学价值甚高,同时又极具佛教僧人古朴、慈悲的特点。隋唐后世吸取了其精细而又大气的雕刻特点,同时进行了大量创新,吸收了其华丽繁缛的风格,隋唐造像逐渐走向辉煌。
4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保護问题
佛教石刻造像作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研究价值高。现存的石刻造像十分稀少,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精细保护。一般来说,石刻造像因其材料的限制,常常会出现风化、被侵蚀的问题,特别是在室外露天场地中的石刻造像,这与石质的差异、保存方法与保存环境有关。由于外部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的不稳定和造像材质的问题,石刻难以得到妥善的保护。因此,要想保护好石刻造像,一要减少化学因素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能够侵蚀石质,高温高湿等环境又会加快化学物质与石质发生反应,所以博物馆要做好维护工作,调控好内部的湿度、温度。二要加强日常管理维护,减少物理风化,要避免水与有害气体进行化学反应而造成造像的石质脱落。三要减少生物因素的影响,大量细菌生物能对造像的表面进行机械破坏或侵蚀。
5 结论
北魏是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更是石刻造像的起源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大量珍贵的佛教石刻造像被挖掘出来。这些石造像不仅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灿烂和石刻技艺的精湛,更为后世研究造像艺术与佛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张翼洲.陕西西安景明二年四面造像龛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李梅.魏晋“人的自觉”视域下的北魏佛教艺术精神风貌[J].民族艺林,2018(1):5-12.
[3]于春.长安北魏佛教造像分期研究——以纪年造像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5):92-102+161-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1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