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因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自由开放和沟通交流的优势,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在信息获取、德育效果提升、自我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因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难监管性、信息混杂性加之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特性以及教育者自身教学素质束缚也使得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脱节、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相背离的严重挑战。因此,必须创新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模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促进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道德教育;青少年;创新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德育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凭借多样、先进的载体;灵活、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迅速的信息传递、更新;高效、便捷的信息获得等优势,依托互联网展开道德教育,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单一、手段落后、内容贫乏枯燥等局限,为青少年德育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时代活力。另一方面,作为信息集散平台,互联网内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多含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不良內容。而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发展期,性格相对冲动,容易追求感官刺激。三观未最终形成,缺乏有效辨别、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若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互联网由高效的教育工具,转变为危害青少年的毒瘤。因此,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服务青少年道德教育,进行互联网时代的道德教育创新势在必行。对此,本文研究提出:第一、以家庭为重点,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第二、推动虚拟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两条道德教育创新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依托自身巨大的信息优势,自由开放、注重沟通交流的平台特性,运用互联网开展德育,一方面能够有效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性、说服力,促进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内化;另一方面则能够有力突破传统德育模式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桎梏,促进青少年教育自主性的提升,这综合为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灌注了新的时代活力。
(一)网络载体在开展德育上具有巨大信息优势
“德育载体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能承载并传递德育内容或信息的所有事物、活动及过程。”[1]目前,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网络已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力载体。相对传统德育载体,网络载体具有巨大信息优势,这表现为:(1)信息的丰富性。较之传统德育载体,网络载体不受时、空等条件限制,其所能容纳之信息,在量上无限,在类上则一应具有,涵盖人类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含有大量关于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的教育视频、图片、文字信息。(2)信息传播、获取的便捷性。信息传播、获取的便捷是互联网较之传统德育载体的核心优势之一。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载体的该特性,当社会出现先进的人物、事例时,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将其传递给学生,而实现当下现实事例与德育理论的结合,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网络载体能够促进青少年教育自主性的发挥
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在传统德育模式中往往:第一、存在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客体——青少年两端的服从关系。客体通常必需服从主体,接受来自主体方面的单向灌输、指导。第二、存在统一的教学手段、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往往要面对诸多教育客体,在固定的教育时限、场所中,教育主体根本无条件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只能采取统一教学手段、统一讲授某一德育内容,无力根据教育客体独特的需求,客体间心理、认识水平、接受能力、个人经历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德育策略,讲授不同的德育内容,传递不同的德育理念,以促进德育效果的最大化,德育目标的最佳实现,而只能要求全部教育客体无条件、单方面地听从教育主体的说教,而这严重抑制了德育的客体——青少年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而在网络中,基于其开放式的平台本质,网络具有侧重对话交流和沟通的特征。在网络载体中,双方均以一定符号的方式存在,德育主体与客体间的界限没有现实生活中分明,当涉及某一话题时,双方相对能够以自由、平等的心态展开对话,使双方均能够较好地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这使得青少年在运用互联网关注某一德育话题时,往往能够更加自由、开放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能够更为自主地展开思考和讨论,而使自身的教育自主性得到较好的发挥,推动青少年自我德育的开展。
(三)网络载体能够有效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德育目的能否实现,或者说实现程度如何,是德育成效的衡量标准。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内化是决定性因素,而网络载体能够助力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内化。如上所述,一方面,青少年能够依托网络,利用其信息传递、更新方便、快捷、及时的特性,随时跟进了解社会先进或恶劣的实事。凭借灵活多样的信息表达形式,全面丰富的信息内容,较之报纸、书本等传统载体,网络能够使青年更为直观、强烈、全面地了解社会先进或恶劣的实事的原貌,而更好地在先进人物、事例的感染下升华自我道德、人格,在对恶劣实事的谴责、反思中提升内心正义、公义。同时,依托网络载体信息查找的精确性,青少年能够迅速定位自我所需信息,加以了解消化而增强自我教育的针对性,而有效推动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内化。另一方面,依托网络载体开放、侧重对话交流和沟通的特性,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不但能够更为自由、开放地进行思考,并积极展示自己的观点、思考,充分发挥少年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也能够突破传统德育模式主客体关系的局限,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话,而有效内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由于: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信息的混杂性;2.网络监管的不完善;3.道德教育主体自身教学能力、认知水平的局限;4.道德教育客体——青年自身心理的不成熟等原因,也使得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挑战,这具体表现为: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脱节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触角已伸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与现实已并驾齐驱,如果将目光瞄准至道德教育的领域,便会发现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两方面:(1)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脱节于现实道德教育。现实道德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孟之道,历经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诸如灌输法、创设道德情境法、道德实践法等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足以应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在互联网中,本应将现实道德教育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应用于网络道德教育中,但目前来看,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多数情况下仍采取宣传引导法,未能融合吸收现实道德教育方法。(2)现实道德教育内容滞后于网络道德教育。部分现实道德教育主体在开展道德教育课程时,受自身教学能力的束缚,不能将互联网上发生的具有先进性、榜样性德育资源快速有效的转化为现实道德教育的素材,使现实道德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网络道德教育,错失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互联网上德育信息的机会。
(二)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相背离
受人的意志、性格等内在因素以及外来的诱惑、干扰等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人往往无法很好地实现知、行的合一,导致人的实际行为每每有悖于理想认知。而受生理、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青少年相对更缺乏约束自身行为的强力意志,一旦其被置于一自由、无直接约束的环境,很容易导致他们尝试去突破普遍规范、准则的束缚,而这在网络环境中有着最为明显的表现:(1)青少年易在网络中做出有悖于道德认知的行为。一方面,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很难要求参与网络的个体实现实名制,加之网络监管也存在着漏洞,以致现实生活的道德规则束缚力大幅度下降,一些青少年认为自己在网络中处于“隐身”状态,明明知道哪些行为符合道德准则的要求,但出于跟风或求异的心理,选择与准则背道而驰,毫无顾忌作出有悖于道德认知的行为。(2)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渗入现实,以致现实行为违背道德认知。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但心理依旧相对不够成熟,虽然也有一定的自律意识,但自律能力总体尚待提高,这导致其相对较难做到良好地遵照道德规则约束自身行为。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部分青年受网络不良信息熏染,将在网络中的不良言行带到现实生活中来,以致在了解道德准则的要求下,仍放松对自我行为的要求,甚至突破道德准则的底线。
三、“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
为把握互联网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同时回应其带来的挑战,必须创新“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教育模式。对此,本文在对机遇和挑战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1.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2.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和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两条教育创新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
在互联网未形成强大影响力之前,家庭、学校、社会只要一方的教育强而有力,就可能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但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可接触到的影响其道德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仅靠某一单方面的力量不足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创新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协调统一三者的关系,构建三位一体的模式。(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是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的起源地,青少年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教育。特别是当下家长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已获得长足发展,他们的网络操作能力增强,能够通过网络与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沟通,可以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2)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学校是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者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德育知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育者须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紧跟时事,充分利用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施加影响。(3)以社会教育为引领。社会教育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比家庭、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能有效的对青少年的德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下,要加强国家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关注,在社会上形成大气候,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引领。
(二)促进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提到了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相脱节的问题,那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必要将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列入其中。(1)要树立一致的目标。现实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一致的目标,并按照目标形成适应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而不是现实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相互牵制。(2)要遵循综合的法则。现实道德教育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现实道德教育方法、目标、内容等,是在长期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的,可为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提供经验。网絡道德教育也可为现实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滋养。互联网上所具有的德育信息资源具有更新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现实道德教育可吸收其具有先进性、榜样性的资源更好开展道德教育。(3)要形成综合的体系,即根据现实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将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不同的任务、内容,在现实空间与网络领域进行合理分布,逐步形成覆盖广、虚实互补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郑永廷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谈——以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为切入点[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
[3] 吉菁,张二芳.网络社交平台兴起下的德育困境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4] 王巧玲.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考[J].大学教育,2017.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70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