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养结合”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医中无养,养中缺医”的困境下,我国政府主推“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提倡整合养老与医疗资源,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但该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服务者角色失位、社会参与不足、机构运营成本高、服务序列单一等问题,因此,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本文在社会工作视角下,从政策、专业、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层面,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优势。以专业视角为导向,提出加强评估、协调资源、互联网+社工、构建多元化支持网络等介入的可行路径,以此应对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医养结合;社会工作介入;优势;路径
  一、 问题的提出
  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增速放缓、农村人口增多、出生率降低、高龄人口增多等特点。从国际标准来看,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就说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538万人(不包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1.9%。人口总抚养比为40.4%,老年抚养比为16.8%。①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通知》(国办发2015 84号),提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的结合,以此应对我国养老与医疗“两张皮”的现象。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助人自助”的学科,在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优势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机构内设;二是通过签约合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
  [1]。在此情景下,社會工作者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何种优势,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一)政策方面
  随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的角色正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指出,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医养融合发展,为老年人开展康复治疗、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指出,以省为单位制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重点购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机构运营、社会工作和人员培养等服务;打造“三社联动”机制,形成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服务模式。国家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指明了方向,沥清了思绪,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机构方面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二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三建立集养老与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2]。社会工作在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主要以养老服务为主,医疗服务为辅。社会工作者扮演服务的提供者和资源链接者的角色,社工的主要的工作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心理疏导、链接社会资源等服务。在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中:以医疗服务为主,养老服务为辅。社工主要扮演治疗者、协调者的角色,提供康复治疗,协调医患关系等服务。养老与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扮演者倡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倡导、宣传医养结合政策,并为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三)人才队伍方面
  社会工作专业自上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2004年6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办法,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截至2019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 43.9 万人,其中社会工作师10.7 万人,助理社会工作师33.2 万人,社会工作者总量已达到120万人。全国8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148所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此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已经纳入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② 庞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群,为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
  三、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路径探索
  (一)精准评估,精准施策
  社会工作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3]。明确老年人存在的问题,准确评估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的首要步骤。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状况,选择适宜的服务机构,如失独老人、心理障碍老人,应选择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型的机构。在介入服务时,社工运用基线测量法评估老年人需求,分别从介入前、介入中、介入后三个阶段,对老年人状况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介入前后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根据得出的结论, 制定相应服务方案。科学、有效的评估不仅可以监督社会工作者的整个介入过程,也可以帮助老人巩固改变成果。
  (二)协调资源,推动通力合作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政府行政管理出现“多龙治水”的现象。管理主体涉及民政、人社、医保、卫健委等部门,各部门在行政审批、项目管理、运营监督等方面,存在令出多门、职能交叉、权责不一等问题,往往造成行政效能低下和资源浪费。此外,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较高,民营企业的参与不足。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发挥政策倡导者、建议者的角色,推动相关政策的改变,倡导打造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的职能部门。发挥资源协调者的角色,奔走于服务机构、行政部门之间,努力为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争取所需的资源,推动形成职能部门监管,服务机构运营,民营企业参与的合力发展局面。   (三)推动形成“互联网+社工”服务模式的发展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工作者本身,并扩展到了服务对象与社会服务机构的结构性因素之上,改变着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4]。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方式,应该从单一的“线下”向“线上”服务转变。如社会工作机构为老年人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包括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基本需求、面临的问题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提供具体服务方案;社会工作者通过线上远程介入的方式,开展一对一的线上诊断服务,并定期进行跟踪服务。这种模式下,不仅提高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效率,也为服务对象節约了成本,有利于刺激服务对象的需求。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② 数据来源:民政部官网 http://www.mca.gov.cn
  [参考文献]
  [1]李长远,张举国.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及优化策略[J].求实,2017(07):68-79.
  [2]李玉莲,李长远.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策略[J].社会福利,2018(05):20-25
  [3]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5页
  [4]朱志伟.互联网+社工:社会工作结构性关系的三重塑造[J].长白学刊,2017(05):136-142.
  [5]睢党臣,彭庆超.“白发浪潮”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04):134-141.
  [6]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22-28.
  [7]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04):11-2
  [8]柏松. 社会工作视角下医养结合的服务策略及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70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