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灾难心理危机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城市社区的逐步形成与完善,灾难的突发与侵害,使得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成为受灾主体。除了经济损失和资源破坏,还将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造成重大消极影响。与此同时,社区也是抗灾应灾最基层的组织。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按照人、文、地、产、景、治六个方面,探究灾难对社区的破坏,以及如何进行社区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恢复灾后社区社会功能,加强社区抗击灾难能力。
关键词:心理危机;灾难;社区干预
1 灾难的定义及特征
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①灾难既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旱灾及虫祸等,也包括人为灾害,即人祸,如自杀、纵火、意外事故及他杀等其他犯罪行为。还涵盖了传染性疾病及疫情,如2003年中国非典型肺炎事件、2020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灾难事件破壞性大,蔓延广泛,渗透力强,又因其具有突发性、长期性而造成严重影响。
2 灾难对社区的影响
中国自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建设至今,拥有丰富且独具中国特色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社区也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居民相互支持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物质及社会化需求,还能获得情感的满足。人、文、地、产、景、治是社区营造六个重要的维度,而灾害的发生,将对社区这六个方面分别产生直接消极影响。
2.1 灾难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首先,灾难的发生会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生活,并导致社区居民身心健康问题。一方面,灾难的突发性会使正常的信息传递链条断裂,造成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不同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各种谣言更易产生和散布,使得社区居民无法辨别信息真伪,从而引起恐惧、担忧、焦虑、无措。另一方面,灾难还会致使社区居民受到不同程度、直接的身体伤害和损伤,生命安全受到挑战,并带来心理问题,当亲历或目睹亲人及邻里的失散、失联、感染疾病、肢体伤残甚至死亡离世,严重的将产生应激综合反应、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带来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难以自愈,长期不愈还会引发抑郁甚至自杀行为的出现,极大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福祉。同时,灾难发生后的混乱状态,会导致人口流动,大批社区居民可能流离失所或流动到其他社区,并有大批社区外人员,如记者、专家、救援人员等涌入,致使社区结构及社区人际关系、互动关系发生混乱。
2.2 灾难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我国几千年来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事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看重个人对于家庭、社区的关怀,不同社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成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意识的文化基础。但随着灾难对社区历史文化的破坏,由于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于灾难防治与应急知识日常储备不足,缺乏系统的学习,自救及互救技能缺失,当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状态下,恐慌将致使社区共同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在灾难爆发节点随之崩塌。另外,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规范和公约,可能是明文规定也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大家意愿共同遵守的要求和共识,灾难发生后,这种社会控制体系可能随之失去其约束力。
2.3 灾难对社区地质的影响
灾难对于地质的影响分为社区内部及外部。首先在社区内部,灾难尤其是自然灾害过后,社区的地理资源、物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会让树木、植被等自然风貌受损,如果社区内存在古迹、历史建筑等古物,还将产生更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社区的绿化、美化、宁适都将不复存在。其次,社区的概念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前提的,地域是社区重要要素之一,地质资源被破坏还将导致地理区隔不清晰,不仅社区居民发生人员流动,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地域界限也会模糊。
2.4 灾难对社区产业的影响
随着社区功能的扩展,社区与产业日益深度结合,各种类型的产业聚集社区内,既包括传统产业,也包含了新型服务业等,已然形成产业链。集体经营与创新的在地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社区成为集居住、文娱、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社区。产业的聚集不是简单的空间汇聚,更是资源的互补与串联。灾难发生后,由于人力、物力、资源的损失,各种产业同样面临着停滞,通过产业资源创建的医疗、教育、文体等各种设施也会遭遇断裂。
2.5 灾难对社区风貌的影响
社区公共空间、生活环境的营造将受到灾难的破坏,尤其是在地震、洪灾等重大自然灾难后,社区内的楼宇、活动室等场所顷刻变为废墟,便民设施、公共设施等软件与硬件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仅严重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生活,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凝结着居民独特智慧的社区特色风貌和景观也可能随之破坏或因无人打理照料而消失殆尽。
2.6 灾难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随着灾难带来的社区地缘结构不清晰及社区居民的流动乃至死亡,以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组织及其他自组织等形式为代表的各级组织恐难以集结并发挥作用,这将使得社区内各级组织结构瓦解,社区运行架构陷入解体,影响各级组织的正常运营。而新团队的建立和磨合需要时间,特别是在灾难发生后混乱和恐慌的状态下,人选的选拔、动员,领袖的产生都将是巨大挑战。
3 灾难心理危机的社区干预
如上所述,灾难对于社区营造的六个方面均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针对灾难心理危机的社区管理和干预十分重要。
3.1灾难心理危机的个体干预
在优势视角下,创伤、灾难既是磨难,具有伤害性,但也是机遇和挑战,即在创伤、痛苦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和优势转化为行动,走出困境。②基于此,虽然灾难事件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经历了共同灾难的社区居民,责任感和信念感将会更加强烈,作为社区共同体的意识也会增强。灾难发生后,通过社会工作及其他各种社会支持体系的介入,社区居民从冲击期过度到解决期和成长期,无助感逐渐降低,对于灾难的可控感加强。在灾后社区重建的恢复期,通过对共同问题的共同解决,将会增进社区凝聚力。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社区居民连接社会资源与协调服务,既包括非正式社会资源,如家庭成员、朋友等,也涵盖各种非正式社会资源。要在更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下,克服灾难事件带来的重创,构建社区协同体系。首先,要加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链接。链接医疗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等支持网络,嫁接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一方面,让政府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解决应方案;另一方面,对接权威信息平台,消除谣言带来的恐慌,增强社区居民对于政府的信心。其次,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链接,实现自助与邻里援助相结合。最后,加强社区家庭内部的链接,引导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与关怀。
灾后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社会工作者应尽快介入,进行危机干预。在评估后,聚焦受灾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是灾难突发带来的恐惧,还是丧亲后的悲伤,亦或是受伤后对于未来身体残缺和后遗症的担忧等。如果问题较为复杂,则应按照优先等级分别处理。社会工作者要以真诚、接纳、同理、尊重的专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与受灾社区居民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专业关系。给予对方心理支持,调动其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共同制定干预方案。有些灾后社区居民会因为恐惧、敏感产生羞耻感和非理性信念,社会工作者应以释义技巧引导其客观看待问题,将问题本身和自我区隔开,以积极的姿态和理性的信念共同合作。针对丧亲问题,社会工作者还要进行哀伤辅导,可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减轻哀伤压力,纾解和调整不良情绪。让丧亲社区居民接受丧亲事实、直面哀痛、处理依附情结、度过哀伤时期,逐步恢复社会功能,重新建立正常生活。
针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者还应采取对应的技巧和方法。如社区儿童群体,灾难对儿童青少年群体产生的创伤往往时间更久,儿童有时难以像成年人一样直接地宣泄自己的害怕、恐惧等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方允许的状况下,尽可能多采用非言语安抚,如拥抱、轻抚,特别是对于年纪小的幼童,代替表达可能产生的歧义,增强儿童的安全感。在以非言语行为建立信任关系后,可继续采用非言语工作手段,如绘画、沙盘等,协助儿童表达内心哀伤和惊恐。
社区救援人员,如消防人员、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等,作为深入救灾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情绪健康更值得关注且易被忽略。社区救援人员目睹伤亡,甚至直接参与其中。一方面,因为超时的工作,身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另一方面,不仅要承受巨大的救援压力,还会因无法挽救产生挫败感、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压力在救援期间缺乏有效的倾诉途径,由社区救援人员独自承担,无力排解,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困扰使得他们很多时候处在焦灼和孤独状态,引发失眠、焦虑甚至抑郁状况。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时,可采用小组或团体辅导形式,让彼此分享救援经历,疏解情绪,排解孤独感。
3.2灾难心理危机的社区管理
从社区营造的人、文、地、产、景、治六个重要维度,灾后的重建和规划,首先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恢复社区正常生活秩序;其次要重新建立社区文化,将灾难事件变成社区历史大事记,为社区历史文化添上浓重的新印记;在地理重建中,既要保证过渡期的临时住所搭建,也要着重灾后房屋、公共设施的重新规划建设;恢复社区产业生机,结合防灾救灾设置及引入及创新更多产业模块,维持良好运作;同时,结合重大灾难事件,树立社区独特新风貌,展现社区居民抗灾风采;在日常的社区工作中,各级自组织还要着重加强社区居民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相关灾难事件的演练,开展科普科学知识活动。由于灾难对心理影响具有长期性和难以彻底治愈的特点,社区灾难心理危机是长期性工作,需要定期评估与跟进,强化工作效果。同时,社区要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以保证突发性灾难发生后,专业人员及时介入。
4 小结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③虽然灾难事件发生频率不定,但带给社区的破坏性很强。面对不可预期的灾难事件,既要做好社区预防灾害,也要做好社区战时措施。在制定社区灾难心理危机方案和具体实施上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服务,社会工作也必然将在解决社区灾难心理危机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贡献。
[注释]
①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
②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36-37.
③黄树贤.奋力开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新局面[J]求是.2018.15期.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5).
[2]周洪建,张卫星.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以中国综含减灾示范社区与国外社区为例[J].灾害学,2013.
[3]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
[4]黃树贤.奋力开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新局面[J]求是.2018.(15).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李雪平.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
[7]赵淑芹,周永,赵胜利.我国城市社区防震减灾应急机制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4,(6).
[8]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公共安全,2007,(8).
[9]陈虹霖,张帆.灾害社会工作的经验探索及本土化思考[J].社会建设,2019,(5).
[10]陈美英,张仁川.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
[11]马丽琴.灾难事件的情感危机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1).
[12]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36-37.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9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