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区模式下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高考大类招生制度的推进,班级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受到挑战。而以学生住宿区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社区逐步确立,它不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场域。本文以H高校在学生社区模式下管理服务工作的探索为例,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育人工作创新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学生社区;管理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26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各高校也开始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建设。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每天都与学生发生着紧密关系,负责着学生在校园里的衣食住行,如何在学生社区的模式下,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元素。
一、高校管理工作适应学生社区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意思是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关系。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将社区解释为一种有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的有人情气氛的社会群体。我国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伴随着时代发展,班级建设的管理背景日益复杂,如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对班级管理的冲击,学分制选课造成的教学班与行政班的不统一导致的学生分散,互联网环境下学生面对面交流联系的弱化以及校园文化及社团的蓬勃发展等方面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机制面临多样挑战。随着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大类招生制度在各高校中开始执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体系又受到进一步冲击,而以学生宿舍为基本细胞,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生活、学习、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即学生社区变得越来重要。它不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场域。
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在其场域理论中指出人的每一个行动都是被他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的,而场域也不单单只是指物理的环境,也是指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他行为发生相连的许多其他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学生所处的学生社区就是一个场域,学生受到来自于场域中的社区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具体行为。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以学生住宿区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社区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
二、H高校在学生社区模式下开展管理育人工作的探索
H高校是一所211综合类高校,2007年开始两校区办学。新校区投入使用伊始,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传统的学院模式还未全部进入新校区,传统教育模式有些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生活园区这一场域逐渐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场所。H高校充分挖掘生活园区育人元素,通过管理力量下沉、空间改造、主题教育、信息一体化建设等,提升管理育人工作实效。
1.推进“三同”,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学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在新校区改造18间园区辅导员公寓,组织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积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思想引领、党团建设、学业指导、生涯咨询、园区文化等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结合起来,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学生的合理诉求。
2.打造管理育人的空间向度
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物体存在的基本客观形式、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维度,而且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大众传媒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大面积普及,相比于在公共生活区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似乎更习惯于回到各自的寝室,沉浸于各自的手机或电脑之中,而这无疑是不利于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它极大地减弱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削弱了教育的效用。H高校高度重视打造校园环境,与当代设计理论相结合,积极改进学校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布局和转换,用空间聚集学生,达到管理育人的目标。H高校积极推动学生公寓“六T”标准化建设,对学生宿舍、食堂进行空间改造,傾力打造集师生就餐、学习研讨、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第三空间”等,着力推动学科、课堂、教师、朋辈等各类育人资源向学生社区延伸,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打造围绕在学生身边的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育人时空。
3.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和实践课堂,开展劳动育人
H高校在学生社区积极打造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打造集园艺研讨、蔬菜种植、水果品尝、景观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教育、教学科研、党性锻炼和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基地。配合艺术学院园林景观专业学生开展微型景观实践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微型绿地小品。同时H高校以“好作风、好服务、好形象”三好工作计划,聚集学校“双一流”建设大局和师生需求,依托学校“双优工程”建设,开展“党员带头·育人争先”主题系列活动,与学院、学生党支部共建,开展“用辛勤劳动打造美丽校园”“我是党员我带头、劳动育人争先锋”等主题党日活动,弘扬劳动精神。以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端午飘香·棕意情深”“情月相通——生乐陪你过中秋”等互动宣传活动,传承风俗民情;组织参加“SAVE WE节水节能宣传周”主题跑,普及绿色节能知识;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女大学生权益宣讲等活动。
4.推进后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与水平
“校园随身报”“校内订餐”“会务预定系统”等校园服务信息平台陆续上线,实现了集在线报修、线上订餐、车辆预定、快递查询、班车定位等在线服务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后勤服务。同时H高校推出后勤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打造师生生活第一平台,在服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达到育人实效。 三、学生社区模式下管理育人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社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应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社区管理育人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
1.探索基于学生社区的党建管理模式
大学生社区这一时空区域的特殊性,体现在社区管理上高校从对物的单一管理向对人的综合培养的转变,从“以物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学生社区管理的工作重点,要从过去单纯的对房产、家具、水电等的配置维护逐步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转变,使学生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统一到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上来,达到服务、管理和文化建设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实现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管理和文化建设育人一体化。目前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在公寓等后勤服务场所发生的行为失去调控的手段和管理教育的载体;另一方面,后勤企业因为其自身性质和对学生教育管理力量的薄弱,在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与管理上存在困难。因此,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学生公寓等因后勤社会化改革而造成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将党建工作引入社区,积极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对学生思想的有效引领。
2.发挥高校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陶行知先生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这是历史留給我们的经验。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总结了自治的4个特点:“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另外在“学校—(院系)—班级—学生”的网络体系中,学校通过班级自上而下传递信息,传递学校的各种政策、管理规定,而学生却无法通过班级实现自下而下的沟通,学校秩序完全依赖于学校的管理,缺乏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社区模式下,可以建设“自治式”的校园,以学生民主自治管理为主线,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可以成立学生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公寓党总支、文明督导队、社区学生自律委员会等社区管理组织。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协调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3.建立学生培养的大数据平台
匈牙利女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理解和界定了日常生活,她认为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自在性、经验性和实用性。她认为要使日常生活世界由“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和“为我们存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对于教育对象真实情况的全面把握遇阻。为了更加全面、客观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建构他们的行为模式。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探索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可以积极构建学生管理大数据平台,通过学生回寝时间、校园消费数据、学生行动轨迹等数据信息,为学生行为“画像”,更加精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毛玲朋 薛彬鹏.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9(11).
[2]白焕霞白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9(11).
[3]余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9(10).
[4]武亚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04).
[5]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陶行知全集》(第1卷).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上海 2002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9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