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旅行涉及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秦畅
摘 要: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倡议以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主要活动场所,面临着各种需要解决、适应的新问题、新挑战。为了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事业的发展,如何转变思想,迎接挑战,如何解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文章对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旅行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教育
1 研学旅行的含义与历史
广义研学旅行可理解为游学,是存在于世界各处、各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学习旅行形式。如孔子周游列国、日本遣唐使、莫扎特周游欧洲、达尔文环球旅行……游学有助于人们离开舒适区,在新的环境中实践,是丰富阅历和促进成长的重要学习形式。面向学生的研学旅行在各国有不同称呼:日本称之为“修学旅行”,源于1882年;美国称之为“教育旅游”或“夏令营”,源于1861年;而英国研学旅行源于“大陆游学”,18世纪已有传统。各国对研学旅行的定义亦有差别,如日本《大辞泉》给出的定义为:“(修学旅行)是儿童、学生到文化、产业等重要基地参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陶冶情操,由老师带队的旅行。”①英国普遍的定义为:“教育旅游、户外教育、体验学习。”②我国2016 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定义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③
综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目的应聚焦为儿童个体生命、思维的成长,方式是教育者引导下的世界体验与文化参与。
2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1 博物馆对接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缺乏准备
随着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理念的流行,研学旅行活动日益增加,这势必对社会公共设施的接待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馆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场所之一,博物馆能否意识到研学旅行潮流的到来?是否做好了思想准备?如何应对这种即将成为博物馆教育中日常的事项?这些问题是博物馆需要思考的。为应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博物馆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第一,思想准备。博物馆应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已非普通的参观者,而是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和感悟,重点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性情感而非知识的灌输。博物馆从业者需觉察只有帮助人们建立与文物、非遗的感性链接、培养共情力,才是促进传承保护的根本。博物馆应摒弃以藏品中心的思想,理解“人物并重”④,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提升服务、引导意识。
第二,陈列环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势必对博物馆的室内陈列和周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陈列内容方面,博物馆需意识到藏品的质量和数量与陈列水平无关。藏品陈列应考虑研学旅行教育的需要,根据这些需要调整布展内容。陈列方式方面,随着研学旅行日常化,博物馆可考虑开設专为中小学生服务的常设展。在空间方面需考虑研学活动的容纳度。博物馆周边环境方面,也应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安全考虑,优化博物馆周围的自然、人文、交通环境,给学生留下好的回忆。
第三,活动内容。博物馆应对研学旅行并不能依靠单纯的引导参观或灌输式教育,研学旅行强调趣味性、知识性、探索性相结合。研学活动的内容要让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有所收获、乐在其中,引导学生们亲身实践、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对于非遗,应建立学生与非遗传承者的感性链接,达到切身认同。另外,博物馆可以开展更多种类的活动,如观察活动、博物学体验、见学、职业体验等。与学校沟通并制订方案,完善评估体制,在实践中扩充内容,提高质量。
第四,联盟合作。联盟合作包括博物馆联盟及与教育机构合作。研学旅行一般要游览一座城市的数家博物馆,而每家博物馆有自己的特色。博物馆之间应做好场馆联动工作①,合作设计研学活动内容,在发扬不同博物馆优势的同时避免活动内容重复。博物馆也应优化与教育机构的沟通渠道,目前研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不与博物馆商榷报备就带学生来馆参观的情况,使研学活动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容易造成纠纷和负面的社会舆论。博物馆应优化与教育机构的联系方式。例如,可以在官网上发布研学旅行信息报备表,方便教育机构与博物馆的联系。
第五,专业人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对教育者有特殊要求,普通博物馆讲解员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博物馆需争取扩大人员编制,培养原有职员,加大与社会公益组织和学校的合作,吸引志愿者及专业教育人才。
以日本热海MOA美术馆为例,在环境方面,博物馆依山面海,周围自然环境优美,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极佳目的地。博物馆与交通部门合作,开通从热海站直达博物馆的巴士,并拥有停靠大型车辆的停车场,对学生安全有周全的保障。室内陈列方面,该馆藏品稀少,但博物馆化缺点为优势,选择极简主义风格的陈列方式;馆内空间极大,适合人数较多的中小学生群体;室内环境也与室外风景相得益彰,海景开阔,宁静平和;设有音乐厅、剧场、咖啡厅、茶社、儿童游乐设施。在活动内容方面,博物馆设置有专供中小学生游戏探索的活动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索卡片,设置体验学习小组;博物馆还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藏品,发掘藏品价值,通过手工、美术引导学生们对藏品进行再创造,并陈列展示学生作品。在与教育机构的沟通方面,博物馆官网有详细的学校、社区团体申请博物馆授课、参与博物馆活动的流程说明,并附有“团体见学申请书”,方便教育团体下载。在专业人才方面,博物馆拥有完善的学艺员资格授予制度,保障活动开展的质量。
2.2 消极对待以及“重游轻学”
因研学旅行概念未得到广泛普及,学生和家长对研学旅行多报以不理解或消极态度。如学生和家长往往把研学旅行机械地与玩乐等同,研学旅行缺乏探索成长意识,互动过程中缺乏目标性和自我管理力。教育者也常混淆领导和引导,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游轻学,使研学旅行质量得不到保证。② 为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须明确研学旅行的宗旨和目的,并在社会普及研学旅行的理念。在日本,修学旅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感性情感,通过对历史人文的切身体验增强学生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此外,研学旅行注重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建立,学生通过参与修学旅行提升人际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日本的修学旅行普及率非常高,也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它也是日本国民共同的美好青春回忆。据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调查,修学旅行后学生反馈“因为那些远远超过想象的豁达和优美而感动;因为亲身看到、体验到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而感动;因接触当地人而欣喜”③。可见,日本修学旅行更注重人文关怀,要求“保持生活世界对儿童生命发展的全面孕育,扩展个体生命发展的可能性”④。其哲学内涵是聚焦情景中的人而非结构中的人,这正是日本修学旅行获得社会认同的原因和最大魅力所在。
其次,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对管理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运作体系来应对这种活动。美国设有夏令营协会(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负责对研学项目认证、管理、宣传,涵盖300多项实施细则的认证体系体现了该组织的专业性⑤;为保证活动质量,法律要求老师获得专业认证,对于带队老师有一套严格的筛选流程,美国红十字会也对夏令营带队者进行考核监督;此外,萤火组织等夏令营协会,《野营》等夏令营杂志、展会和配套的软件系统都为美国研学旅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⑥在日本,民间成立有专门的公益组织—日本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Educational Tour Institute),各地还成立有中小学修学旅行委员会。专门的机构为修学旅行提供服务,整理信息,定制计划,优化环境,保障安全;日本研修会还建立了“博物馆游”网站,方便社会对修学旅行信息的获取。①日本地方教委依据《修学旅行实施基准》对活动规划进行审核。专业的机构支持使日本修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和便利。
最后,适合且可落实的评估机制也是研学旅行更好开展的必要措施,由第三方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予以调研评价、监督质量。例如,日本修学旅行委员会负有对修学旅行活动跟踪调研的责任。有效的评估可为下次研学活动的策划提供参考。此外,研学活动结束后,也应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反馈。学生的反馈有助于活动组织者吸取经验,保证活动的自我更新力。
2.3 监督管理与舆论支持
研学旅行活动中依然存在追逐利益和形式主义现象,如一些学校、培训机构为完成研学任务,一般把研学旅行交给旅行社等社会机构有偿承办,有的学校和旅行社互相勾结,推出高价研学旅行项目,学校和旅行社分成。缺乏监管的利益交换市场形成。为了追逐利益,一些社会机构将研学旅行的内容形式化,而为了降低成本,学生的餐饮、住宿、安全得不到保障,学生只是部分学校和社会机构谋取利益的工具。
资金、监管、政策、法律的不到位是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日本,中央、地方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生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②;政府对修学旅行活动实行监管,并对公立义务学校的修学旅行予以资金支持,规定价格标准,杜绝乱收费,使普通家庭也有能力参加修学旅行;修学旅行对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是政府为修学旅行提供财政支持的动力,日本实行的国际友好城市互访类的修学旅行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不仅提升城市软实力还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友好交流,吸引游客,带动观光,使地方政府对修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十分支持;完善、细分的法规和国民的法制意識也使非正规的培训机构、旅行社无法生存。在法国,政府对研学旅行活动派专人巡视检查已是常态。③在美国,严苛的注册标准、筛选机制和法律规定使行业有法可依。在我国,国家旅游局虽于2016年颁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我国还未形成强制性、针对性的法律条文,政府对研学旅行的支持和监管也不到位,在风险应对、安全责任承担方面的规定不明确,学校也不敢贸然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日益被社会重视,完善的法律建设、市场监管、监督体系、各部门合作是保障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研学旅行规范化任重道远。
要使研学旅行顺利进行,还需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为了提高社会舆论的支持度,除了要解决以上提出的有关安全责任、教学质量、资金保障等问题外,还应面向社会,转换对研学旅行的宣传方式。在日本,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修学旅行活动情节和现实场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意识,激发国民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向往。
3 结语
研学旅行不仅有利于丰富中小学生知识储备,还能帮助他们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不仅培养了他们感性情感、集体意识、创造力、交流力和探索欲,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对于博物馆和城市,研学旅行有利于博物馆和城市的宣传,是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积极策略。在研学活动中,博物馆应转变思想,走出传统灌输式教育的误区;借助研学机会,培养学生对藏品、非遗传承人的感性连接,培养学生的共情力;担起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使命。为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除了自我探索外,也需从国外借鉴经验,把研学旅行活动规划好、组织好,最终形成符合我国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中国式研学旅行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91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