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语言风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冬梅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语言风格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国际上曾一度出现“海明威热”。一位英国作家甚至说他的小说写法“引起一场文学革命”。海明威以清新流畅的文笔、简洁凝练的叙述、精确细微的描写、言简意赅的对话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即“电报式”风格。他摒弃空洞的、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用具体的感性表达方式。他注重表达方式,以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他曾说过:“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水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海面。”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这种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海明威写于1933年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语言简洁、凝炼,意象表达极为准确,叙事时不动声色,语气不带感情色彩,力求生动而精确地表达印象深刻的重大尖锐时刻,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海明威简洁、凝炼的写作风格及语言特色。
一
《一天的等待》是一篇叙事性结构的语篇,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父子之间对话中的误解展开的。小男孩误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快要死了,从上午9点到晚上一直都很平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而不是大喊大叫,极度恐慌。在叙事性语篇中,时间、地点和人物对语篇的理解十分重要。但海明威在《一天的等待》的创作中,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提炼为一句话,将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经过提炼,化为光鲜突出的线条,使读者所见正是作者所见,把作者、人物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取得了真切不隔的艺术效果。
在文章的第一句话“He came intothe room to shut the windows while wewere still in bed.(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中,作者没有告诉读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He(他)”、“We(我们)”指的是谁?海明威一开始就用“他”、“我们”来代表小说的主人公,一方面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又制造悬念,引导读者有兴趣地将小说读下去。“While We were stillin bed(我们还未起床)”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一大清早,“to shut the windows(关窗户)”说明我们有开窗睡觉的习惯,可“他为什么大清早来给我们关七所有的窗户呢?”这一悬念将读者卷入到故事之中。这样的开场白不但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而且造成了紧张的气氛,起到了画龙点睛之艺术效果。
接着作者用普通的日常用语来告诉读者“那个小男孩病了”:“I saw helooked ill.He was shivering.his face waswhite,and he walked slowly as though itached to move.(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这样的叙述给读者非常贴近生活的感觉,故事的展开轻快而又明了。
海明威叙事简练、客观,表面单调平淡,但寓意深刻。告诉读者小男孩病了之后,作者并没有叙述小男孩是如何少气无力地下楼以及“我”如何快速地穿好衣服飞奔下楼的情节,而是直接说“当我下楼时,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炉边。”这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读者很容易想象得出。因此,无须多费笔墨。作者没有写如何去请医生,因为这与故事的发展关系不大,而是直接写医生来了之后,给小男孩量了体温,并告知体温是华氏102度,这一切发生在楼上小男孩的卧室里,而医生告诉父亲病情不严重发生在楼下,这就为故事的发展线索――误解埋下了伏笔,并逐步展开故事,使之达到高潮。
二
《一天的等待》还体现了海明威“电报式”对话的语言特点。整篇故事以父子对话为主,采用的是直接陈述法,作者的参与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尽管用词节约到了不能再节约的程度,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却能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同感。例如:
“What's the matter。Sehatz?”(怎么啦,宝贝?)
“I’ve got a headache.”(头痛。)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你最好回床上去睡。)
“No,I'm a11 right.”(不,我没啥病。)
父子之间的对话用词简洁、着墨经济。根据会话的话轮替换原则。从理论上讲,会话双方在会话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即双方均有机会充当提问者和答话者。但在实际情况下,在很多会话中,会话双方发话的机会一点也不均等。在小说中,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平等地位可以给读者传递一些文字上很难表达的内容,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一天的等待》中,父子对话一直是父亲主动,他说的话很多.而小男孩只是有问才答,并且回答非常简短,表明他在“等待死亡”时极不情愿讲话的心情,这使读者读出小说的真实性,感到小说贴近生活。小男孩在对话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为“等待死亡”的人又如何能积极主动起来呢?
《一天的等待》句子结构简单,常常是短句,或者是用常见的连接词联系起来的并列句。例如:
His face was very white and therewere dark areas under his eyes.He laystill in the bed and seemed very de―taehed from what was going on.(他的脸色十分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默然置之。)
句子结构简单,却突出了小男孩的病情,同时也渲染了他漠然地等待着死亡到来的情形,表现了海明威笔下主人公通常具有的强烈的个性,即“硬汉性格”。在一天的等待死亡的过程中,主人公表现得非常顽强勇敢,无所畏惧。当父亲狩猎回来,到房间去看他时,他说“你们不能进来,你们千万不能染上我得的病”。这句话出自一个面对死亡的9岁孩子之口,具有千钧的分量。当父亲把华氏、摄氏两种温度计计量的不同解释清楚之后,孩子才明白华氏102度只相当于摄氏39度,人是不会死的。误解消除后,小男孩只是简单地“噢”了一声,这无疑地反映了小男孩无所畏惧的品质。
三
海明威在《一天的等待》中描述父与子对话时,多次运用对话中话语违反某个(些)准则的方法产生了特殊的修辞效果。根据H.P.Grice的会话原则,会话是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的,人们在进行交谈时,为
了达到某一目的,会话双方都遵守一个原则,即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四条准则:(1)量的准则:提供适当(足够而不超出所需)的信息量。(2)质的准则:说真话,不要说虚假的或没有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话语要切题。(4)方式准则:话语要清楚明白、有条理、简单易懂。在会话过程中,如果会话者要直截了当表示自己的意思,那就必须遵守上述四条准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意不遵守这些准则。一方面如果没有遵守某个(些)准则,另一方面通常只好(也必须)越出话语的表现意义,去领会对方的会话含义,即“言外之意”。《一天的等待》中,大清早孩子来到父母的房间,父亲看他一脸倦容,就问他怎么了,他说有点头疼,父亲让他回房休息,他却说:“不。我没啥病。”父亲穿好衣服下楼,摸了他的头后说:“你上床休息吧,你病了。”他仍然坚持说“我没事”。这组对话中,小男孩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他在说假话,作者用这种方式表现了小男孩的顽强。当父亲问:“你感觉怎么样了?”小男孩回答“到目前为止还和以前一样”。这里,小男孩违反了方式准则,“还和以前一样”语义含糊,是和以前一样头疼、病情没减轻呢,还是和以前一样还活着?父亲的理解是病情没有好转,而小男孩的意思却是:尽管我在等待死亡,但目前我仍然活着。这样就增强了“误解”的效果。这一手法还在如下对话中出现:
――“You don’t have to stay inhere with me,Papa,if it bothers you.”(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这件事令你烦恼的话。)
――“It doesn’t bother me.”(这件事没什么可烦恼的)
这处对话中的“it”语义含糊,对话中,小男孩的“it”指“看着我死去”,父亲的“it”指“与你待在一起”。这处违反了方式准则,作者选用了容易引起歧义的“it”,使得父子之间的误会延续下去,并沿着这个误解达到高潮。小说中的对话并不是随意堆砌起来的,而是作家用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态度、感情和传递会话含义的有效手段。
《一天的等待》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表现的是具体过程,而不掺杂作者的感情,但作者的感情凝结在艺术形象里。整个故事中,作者始终是让人物在说话,很多的细腻感情只是轻描轮廓、淡点眉目,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故事中的小男孩的话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勇敢、顽强,尽管作者没有对他做任何评论性的赞扬。透过《一天的等待》,读者可以欣赏、体味海明威简洁、清新的语言风格。但他的艺术风格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笔下的主人公虽然具有强烈的个性,勇敢、坚强,却未能走出个人主义的圈子,始终没能摆脱悲观主义的束缚。《一天的等待》所表现的主题是:小男孩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自我控制能力。尽管9岁的小男孩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作者是在一个虚弱的立足点上歌颂一个人不怕死亡的勇气的。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施 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89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