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汽车修理理实一体化拓展性教学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妍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汽车维修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现阶段我国汽车车型多而杂,修理企业对修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除4S店以外,修理厂对修理人员的要求都是对多种车型都能够修理,而且这些修理厂是吸纳中职毕业学生的主力军。那么,作为汽车修理培训学校,就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校学到较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会借助检测仪器对各种车型进行分析、判断、更要实际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而汽车修理教育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独领风骚的新型修理技术人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就理实一体化拓展性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汽车修理专业是一个理实结合型很强的专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汽车基本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更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习品格;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针对上述四点,本人从教学方法上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拓展。
  
  一、培养学生规范性操作、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现代轿车需要良好的汽车保养和维修服务,这就必须有科学、规范的保养、维修工作流程作保证。不仅要求正确、规范拆装,合理维护,达到技术要求,还要在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时间上有所要求。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常见车系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其次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严格按工艺流程操作,保证每个动作的规范和正确,即使是拆卸一只螺栓,都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在关键部位和重点部位更要严谨。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和养成规范的操作,并努力使之形成习惯,防止不规范操作导致车毁人亡。这也是在激烈竞争中汽车维修服务在客户心目中建立品牌的关键。为达到上述要求,在带领学生对汽车各总成的拆装实习中时,除严格监督学生按工艺流程操作外,在各环节的关键点和易错点处应加强示范操作,关键部分重点示范,较难部分要反复示范讲解。通过每组学生在拆装实习环节中的差异和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回忆当时的情景。让各组归纳出带规律性的知识点。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围绕标准,操作练习,紧扣标准,现场考核,再由教师与各款车系维修手册进行校验比较。这样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款车系规范性的操作过程,常规拆装方法及各款车系的关键点和各环节的注意事项,从而保证学生具有必备的基本技能。
  
  二、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为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输入吸纳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实际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故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首先加强学法指导,就要力争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活动过程,总结由已知到未知的转化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于理实一体化教学之中,以便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强化转化环节,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的下工夫。引导学生将所学具体知识再加工,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系统,把知识变成观念并牢固记忆。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复杂的实际问题面前,教师要提供足够的问题实物,在动手中认知事物,在操作中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情境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而且,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可以将相应的教育情境保存下来,再呈现新的教育情境。这样就为知识转化成能力架设了牢固的桥梁。长此以往,学生见到的情境多,发现的实际问题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多,能力也日见增强,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如在点火系实验中,通过高压跳火试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感受高压跳火过程和能量释放状况。特别是个别同学在不注意安全时被电击后兴趣大增,并积极探询电击产生的原因。探询如何把控制初级低电压从12V升变为次级高电压20kV左右的过程,以及高压电配送到各缸火花塞等系列问题。从而引伸到发动机工作时,计算机控制的最佳实际点火提前角信号必须从收集初始点火提前角信号、基本点火提前角信号和修正点火提前角信号的传感器输入信号开始。通过电控单元与自身内存的数据及程序,进行运算、处理、判断,然后输出信号控制电子点火模块,达到准确控制发动机点火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内动力,就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重点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形成探讨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例如:在对各车系电喷发动机中氧传感器失效试验来分析判断故障现象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氧传感器失效后会出现什么故障现象?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的故障会不会一样?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般来说学生会围绕氧传感器原理思考问题,得出初步结论;认为混合汽浓度会出现偏差,会造成发动机性能不佳。如怠速不稳、油耗增加、污染排放增加,会设定故障代码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几款车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氧传感器性能变差后具体出现的故障及其发现。
  日本车系的氧传感器实验,现象:出现故障时,通常情况下对车况影响较小,发动机工况看不出多大变化,最多是故障灯点亮,一样可照常行驶。
  而大众/奥迪车系各款车,氧传感器失效引起故障症状就不一样了。
  桑塔纳2000GLi氧传感器引起的故障现象:
  ①冷、热车怠速抖动,严重时出现游车或自动加速;②急加速回火;③行驶中加速,车辆耸车现象,严重时难于起步。
  桑塔纳2000GSi时代超人氧传感器引起的故障现象:
  ①热车怠速抖动,易熄火,尾气污染重;②急加速尾气冒大量黑烟;③急加速有时回火严重;④行驶中有耸车现象。
  奥迪100(1.8L)氧传感器引起的故障现象:
  ①尾气污染严重;②加速冒黑烟;③耗油量增大;④行驶中间歇耸车现象。
  通过试验会发现相同器件失效后,在相同车系的不同车型和不同车系出现的故障现象有较大差异,这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来求证,知道以上现象是各厂家发动机管理系统在不同时期设计上和控制上的差异造成。拓展他们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将来在各系汽车修理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勇于探究新技术,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
  
  现阶段汽车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新器件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本不可能的事情已经变为了现实。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如果教学局限于书本,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是落后的受淘汰的修理人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掌握最新汽车发展技术,并在教学中应用。如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和接收较快的特点,可积极引入车载网络系统相关知识,让学生探讨汽车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的基本概念,组成、传输过程、数据构成、数据报告优先权及CAN总线检修的基本方法,引入相关先进技术内容,鼓励学生在汽车最新技术方面学习、探究,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并敢于尝试。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较新的知识结构面对就业。才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以上是本人在汽车修理专业教学方面的一些探讨和尝试。总之作为教师,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做法,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把握社会需求,努力研究与实践。做到: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教学互动。这样,才能适应日异月新的社会需求,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汽车修理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7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