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节,好感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开国
不断攀高的数字固然激荡人心,然而给我最大感触的还是中国人已经逐渐找到自主造车的感觉了!
有些事情,我们预测到了趋势却难以确定速度。
5年前,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中国汽车的未来抱有非常大的信心,但近1800万辆、世界第一宝座的到来如此之速也有些出乎我的预料。
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分析,2005年我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为26%,2009年这个比例迅速提升至41.2%,过去5年来各大车系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趋平衡,而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未来保守估计,每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将会增加一个百分点,到2015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将超过50%。
不断攀高的数字固然激荡人心,然而给我最大感触的还是中国人已经逐渐找到自主造车的感觉了!这份感觉来自于中国车市目前巨大的市场以及由此产生的官、产、学、研、用全民助推的信念和力量。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越来越大。2009年,汽车工业17家重点企业(集团)完成工业增加值3076.53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水平(11%)25个百分点,巨大贡献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关注、支持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的大,不仅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新兴产业规划,同时还将在未来修订和起草多个汽车产业政策,从技术研发到消费流通等多种环节给予了远远超越“十一五”期间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从企业层面,中国汽车在过去五年间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提升。在营销方面,企业开始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创新并娴熟于体育营销、赛事营销、公益营销、时尚营销、影视营销、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模式:电影大片的汽车营销植入跟美国几无二致;在生产制造方面,企业不仅采用多种新的管理体系,更是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全国布局、全球布局,通过精细化成本和品质控制来提升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于整合供应链,进行产销一体化;在运营管理方面,从资产经营到资本经营,充分整合国际品牌、人才和资金资源,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
即便在壁垒最为森严的技术研发领域,中国也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外包、企业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技术提升和突破。“十一五”期间,中国汽车企业突破了轿车和商用车整车和发动机、变速器等重点总成的集成开发技术,进行整车和零部件的正向开发的成功实践,也在致力于关键零部件的开发技术,在节能、排放、安全、舒适等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五年车评见证了中国车的成长,从第一届参评车“摔翻”营销来看,在当初堪称一种创举,但现在大家对此可能习以为常;本届继续参评的华晨新骏捷和海马福美来三代远比第一届参评时改良很多;而吉利帝豪EC8和第一届参评的吉利远景相比,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了一个自主新时代的来临,中国汽车企业无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熟和更有信心。但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不完全具备汽车强国的三个表现:有1至2个全球知名品牌;国内自主品牌占有率超过70%;有1至2家销量超过400万辆的大型跨国汽车集团。因此,我们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仍需奋发前进。
尽管前路还存在许多新困难,但相对于5年前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情况无疑要好很多。曾经的难题我们克服了,未来我们同样会取得胜利。当我们十年、二十年后再回首,感觉肯定比现在更好,就像1800万辆可能只是一个激动的新高,而远不是终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9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