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丘区水稻生产问题与覆膜水稻推广的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自2001年在我省示范推广以来,由于其独特的节水增温功能而备受丘陵地区农民欢迎,得到较快发展,为丘陵地区水稻面积的稳定和单产提高作出了贡献。为了促进丘陵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现就川中丘区水稻生产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覆膜水稻推广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 川中丘区水稻生产的特点及问题
水稻是一个对水敏感,水中强劳力活多的作物。丘区水稻生产是在丘区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与成都平原生产条件有5个明显区别:
1.水源保障率低以射洪县为例,虽然有60%左右稻田用水有人民渠等工程保障,但仍有40%要靠自然降水和自留蓄水,并且对60%左右人民渠等工程保障稻田来说,因为是尾水区,也时常受上游用水和工程储水量制约,供水时期和数量年度间变幅大。
2.稻田兼备蓄水和排水功能丘区稻田大多地势低洼,一方面因为水源无保障,需要蓄水自保,另一方面在暴雨洪涝期间,又是排洪通道,因此,天旱年往往栽后要关深水,常年坐蔸。降雨季节,田间滞水难排,一般来说改种旱作困难。
3.用水成本高因是尾水区,供水战线长,水流损耗大,用水成本一般每亩100元,多的达150元以上,导致相当工程用水区农民不敢用水,只能等雨栽秧。
4.劳动力素质低目前大多数劳动力体力差、经验少,不适应整田、栽秧、管理等水中强劳力作业。
5.机械化程度低由于田块小,泥脚深,田块之间通道窄,导致整田栽秧甚至收获都是人工操作。
正是上述生产条件,导致水稻生产上出现3个老大难问题:一是种植面积受气候影响大,年度间变幅大。如射洪县正常年景水稻种植面积为18~19万亩,而2006年面积至少减少3万亩,仅曹碑镇就减少5 000余亩,减少50%左右;二是迟播迟栽、坐蔸发生重,导致产量不高不稳。常年亩产550kg左右,相当部分田块亩产低于500kg,干旱年份产量更低;三是农民种稻积极性不高,水稻面积逐年减少,稻田丢荒面积呈日益扩大的趋势。
二、川中丘区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意义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推广,为解决丘区水稻生产的老大难问题提供了保障。
1.降低了稻田水稻的水分需求量
通过田间覆膜保湿,把水稻生产用水由淹水变成了湿润栽培,打消了人们栽后缺水的后顾之忧,避免了田间关深水,使一些常年出现洗手干(栽后缺水)的稻田有了收获保障,减轻了丘区水稻种植受气候制约而导致的面积不稳定现象。
2.提高了稻田土壤温度通过覆膜和作厢,提高了秧苗入土位置,增加了田温,解决了常年坐蔸低产的问题。
3.有助于水稻栽培技术的简化通过覆膜栽培,目前已经实现了田间草害减轻,和水稻一次性施肥,节省了除草和追肥用工。从覆膜栽培的特点和作物栽培常识判断,通过盖膜栽培,还将促进水稻栽培技术的大幅度简化。比如,空闲田水稻的直播,可以节省育苗移栽工序,但过去因为没有盖膜条件,露地平板直播易遭受鼠雀和淹水危害,难以齐苗。现在通过盖膜作厢栽培,解决了鼠雀和淹水危害。又比如稻田耕整,其本意一是为了使田土细碎,填补田块裂缝,解决栽秧后关不住水的问题;二是使底肥均匀入土,解决挥发问题。现在通过覆膜栽培,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也没有必要耕整了。栽培技术的简化,适应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特别需求技术简化的现状。因此,对于丘区水稻生产来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既是节水栽培技术,又是高产栽培技术,更是省工的简化栽培技术,应该坚持和推广。
三、完善覆膜水稻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覆膜栽培的保温保湿优势,促进我省水稻栽培技术的完善,笔者认为,现有的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改当年整田作厢为头年整田作厢,以后采取润田免耕覆膜栽培通过头年作厢,解决覆膜栽培的用水蓄水矛盾,以后常年免耕,简化稻田耕整工序。
2.改冬水空闲田育苗移栽为覆膜直播充分利用覆膜栽培田水不上厢面和温度高的特点,简化移栽程序。
3.改三围移栽为扩行壮株移栽实行宽行条栽,即行距40cm,窝距17cm,基本苗保持常年水平,以克服三围移栽技术难度大,小窝内通风透光条件差,纹枯病重的问题。
4.改进用膜规格一是改膜宽2m为1.8m,节省10%的覆膜成本;二是完善供膜渠道,选用全新超微膜,杜绝应用再生膜。把用膜量控制在4kg/亩,成本50元左右。
通过以上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仍然要增加用膜成本,但因为减少了常年整田作厢、育苗移栽工序,减少了用水量,增加了保收系数,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和单产提高,使水稻生产实际成本大幅度下降,栽培技术得以简化,从而使该技术成为更受农民欢迎的简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为丘区乃至全省水稻生产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联:四川省射洪县农业局农技站629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3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