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静
【摘要】中小学校是“科教兴国”的后备军培养基地,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源头。第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以增强知识基础为前提,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第二,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贯通,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专业训练。第四,家庭和学校共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创新 成长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小学校是“科教兴国”的后备军培养基地,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源头。为了落实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在青少年中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责任自然就落到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身上,特别是科技教育战线上的广大科技辅导教师身上。在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过程中,大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我也是一名科技教师,想与大家探讨新形势下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的理念、形式、途径,目的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使我们的科技教育工作更科学,实效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
第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是培养青少年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以增强知识基础为前提,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显著作用,因此,在选拔参加科技活动的选手时他们的成绩最好是优秀的,性格是开朗的、活泼的,这样的学生视野开阔,有超越传统规范的勇气,有触类旁通、杂交互补的综合思维;优秀的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反应灵活。从我校历年来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选手来看,他们的成绩是优秀的,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都是突出的,而且在其他学科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由此看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第二,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贯通,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各学科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有时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科技活动可以说与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书本知识是理论,科技活动是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经过这样的学习和磨炼,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我校2011级3班学生陈照君同学,原来的物理成绩较差,但他对科技活动特别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反应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同学。在参加了机器人活动后,不但在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而且其他学科成绩也大幅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准备2010年重庆市机器人比赛活动项目过程中,有近两三周的时间是在科技室度过的,我时常为他的其他学科学习担忧,出乎意料的是他在耽误这两三周学习后的物理考试中,居然考了全班第一名。当我问起他你没有听老师上课,为什么成绩又考这么好时,他笑着对我说,我凭理解和自己看书自学的。此事成为当时班上的焦点、学校的新闻。由此看来,学科知识是融会贯通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专业训练。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夯实基础,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就是打基础的工作。在专业的训练中,教师应起到引领作用,要有一桶水的作用,这样才能把专业知识向学生详细灌输。对于青少年来说,一些专业知识对他们是陌生的,有些是第一次接触的,如发明创造、什么是发明、发明的特点、发明的性质等。又如科技论文的撰写,撰写的格式、步骤、内容要求以及其他方法等,都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都要求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再如,机器人的知识,必须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编写机器人最基本的程序、基本结构的搭建等。机器人有多种,每一种机器人的程序是不同的,都要经过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功不可没。就拿我们重庆南岸区来说,成立了青少年科技辅导站,由几名专业辅导教师对全区进行培训和指导,他们不但要教会各学校的辅导教师,还承担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工作。在他们精心培训指导下,南岸区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市级、国家级、世界级等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得上千次大奖,国家级冠军有之,世界冠军有之。在科技创新发明中, 仅珊瑚实验小学就有23项科技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事实说明,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专业的、系统的、基础的知识培训和学习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应为“导学”,把学生摆到一个相对主导的地位,而教师摆到一个相对辅助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才会人才辈出。
第四,家庭和学校共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家庭和学校环境、文化氛围、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人的成长,以及将来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会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反之,则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形成。家长和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求异、求新、敢于怀疑,对已有观点、理论持分析批判态度的思想,要求学生力求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找到新的不同的结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和重组,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可能,提出新设想。它既要各种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又要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综合。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多种设想。倒过来想,换个角度想。家长和教师要改变“包办”思想,让孩子充分拥有做事和思考的权利。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大量事实表明,发明创造往往萌芽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应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幻想;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法促使孩子动手做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以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家长和和教师都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家长和教师应对孩子多一些关怀和鼓励,让孩子充满自信。
当然,除了学习本学科的知识、注重各学科交叉结合以及家庭和学校共同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外,还要培养学生较宽的视野和多方面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在培养的过程中,作为科技教师,要着眼于才能的开发;要着眼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着眼于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接受教育的转变,由受动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要着眼于学习成长期即青少年时期的培养,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使人人都成才,都成长为社会建设人才,都能为社会作贡献。KJ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8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