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好台风报道的“道、法、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文章以“道、法、术”来指代台风报道的作用、方案、方法,阐明三者在台风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就如何做好台风报道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台风报道;地位;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1-0027-02
  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自然灾害,相关媒体往往会拿出大量版面和时段,对其生成,发展,登陆,过境等不同阶段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党委、政府、干部、军警、群众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做法,感人事迹等进行集中报道。做好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不仅有助于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还可以为灾后重建凝心聚力。笔者每年多次参加台风报道,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做好台风报道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台风报道“道、法、术”三者的关系。
  1 台风报道之“道”
  研究台风报道之“道”,就是要厘清台风报道的作用与价值。以“道”统御“法与术”。在台风报道中,媒体是社会秩序的“稳压器”和“安全阀”,它同政府、公众三者形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其中,媒体不仅是政府的喉舌,还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台风报道的作用与价值就在这三角互动之中呈现。
  笔者认为台风报道的作用与价值主要有以下6点:第一,及时、科学、准确的报道台风的各类有效信息(如台风的发展,登陆,影响等),为政府、公众提供决策参考。第二,及时准确的报道政府作为或不作为,代表公众做好舆论监督。第三,焦点对准台风中有血有肉的人与事,彰显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第四,营造防灾、减灾、抗灾以及灾后重建的氛围,引导政府、公众积极参与。第五,与谣言的针锋相对,斩断谣言的传播。第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这些作用与价值不仅决定着台风报道的方案与技巧,还要求准确把握“时、度、效”。做到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做到在关键时刻不失语,不隐瞒,不夸大,适度而不过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做到以寻求实效为目的,不断创新报道方式与方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 台风报道之“法”
  “法”基于“道”,研究台风报道之“法”,就是要找出基于台风报道之“道”的融媒体报道方案。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方式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下,这个方案不仅要包含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在“台风发展”不同阶段的综合运用,还应囊括媒体内部人力、资源的调配与整合,以求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报道方式。
  以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为例,笔者供职的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便打通了旗下各个电视频道、广播频率、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再造策采编发流程,以“中央厨房”的方式搭建了全媒体矩阵,并结合各媒体特点,量身定做,集中报道,在相关信息铺天盖地的情况下,占据了舆论的主阵地。如,推出的全媒体特别报道《防抗“山竹”》,不仅包括“最新动态”“视频播报”“台风实时路径”等多个板块,还开办了“防台风知识”专栏,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在台风“山竹”的报道过程中,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在内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打通了采编人员所属的部门界限,在充分策划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派驻地点,做到了全台采编人员跨媒体合作,跨平台生产,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如,电视新闻记者不仅完成视频新闻的采写与直播,还不断通过电话为台内各广播连线,此外还通过手机拍摄短视频、图片等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及时报道灾情,采写的稿件也实现了全媒体矩阵内实现共享。
  如今,广义台风报道的生产与传播早已不局限于新闻记者和媒体机构。媒体之所以在台风这类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根本在于媒体的公信力背书,在于新闻体现台风报道之“道”。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三者是当前台风报道的主要生产者。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来讲,完全可以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等优势,借助UGC、PGC提供的成百上千个机位拍摄的画面,有效的整合资源,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主流媒体的台风报道中,UGC过半,这些画面全景式展现了台风的威力和各方面抗风抢险的场面,也反映了当下台风等突发报道的报道趋势,那就是媒体记者作为传统媒体报道主体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记者的重要性减损,相反其重要性因众声喧哗而不断增加。单单借用UGC、PGC发布视频—人工智能筛选推送(或编辑热推)—引爆舆情—进入传统媒体采编环节来使用台风报道素材还远远不够,如果媒体选用素材只不过是对原素材依照机构播出标准复述,与公众在视频分享网站上获取的信息没有差别,甚至在时效、同类视频的推送量远不如视频分享网站。传统媒体不是网络素材的管道,而是具有独特气质的信息厨房。要想在媒体竞争中领先,快速反应必不可少。在UGC、PGC生产的视频进入内容库的同时筛选出符合台风报道之“道”的素材,调派力量或核实核准后进行二次创作,或在相关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对视频的背景、内涵进行深入、多视角的开拓和挖掘,加大追踪报道、后续报道、深度报道的力度。由此,公众在分享网站上的关注度也将迅速转化为对传统媒体的持续关注,并因此形成“等待”的收视习惯,即某一台风中的热点事件,必然会在某档新闻栏目中有后续报道,进而在台风报道的长跑中领先一步。
  由此可见,台风报道之“法”的变化同传播方式的重塑、受众习惯的养成息息相关,而传播方式、受众习惯的养成又受技术手段和台风报道之“道”的规制,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但台风报道之“道”却相对稳定,传统媒体独特的“信息厨房”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VR、便携式拍摄设备技术的突破以及手持稳定器的大量运用,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同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电视新闻报道将有望实现实时拍摄,实时回传,自动剪辑,这也意味着公众距离台风更近,甚至“就在台风登陆现场”,由此带来的报道革命将再次重塑台风报道之“法”。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最初形态,是模仿它所取代的媒介。而當传统媒体不再传统,新媒体也不再新的未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二者将展开一场新的长跑,并最终彼此交融,成为融媒体的新形态。   3 台风报道之“术”
  研究台风报道之“术”就是研究台风报道的具体采编实践,以及规避常见的误区。笔者以台风的出镜报道为例,简要说明台风报道之“术”要符合台风报道之“法”,并且由台风报道之“道”统御的重要性。
  电视记者作为台风现场的目击者和感受者,可以通过向观众讲述台风现场的场景、气氛以及自己的感受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但当下的台风报道中却存在不少“我快要崩溃了”的崩溃式出镜或者记者把自己用绳子绑在树上勉强喊出“我站都站不稳”的苦情式出镜。这些记者的敬业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当脱离台风情景后再来审视,这些报道的有效信息究竟是什么,是否有作秀的嫌疑?
  台风现场报道究竟要传递什么信息,报道的作用与价值又有哪些,是是否出镜,如何出镜的关键。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表达风大雨急,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让记者在海边感受“惊涛拍岸”刺激。因为人体并不是台风下最好的参照物,尤其是当下,网友或者监控镜头下,卡车被掀翻,树木在狂风下折断,建筑物外墙脱落飘散等都远较记者在镜头下的崩溃状更有冲击力,人们的注意力也将不仅仅关注。此外,在灾难面前,记者用最本能的反应和表现反映最真实的场景往往会比在暴风雨中大吼大叫具有震撼力。如美国记者9·11的报道,现场附近的记者和摄像本能地扛着机器同人群逃命,但机器始终开着,将惊慌失措的人群记录下来。
  4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比姿态更重要,控制也要胜于崩溃。做好台风报道的出镜就是要以台风报道之“道”为依据,以人为本,尊重事实,理智的决定是否进行出镜(是否符合台风报道之“道”),在哪儿出鏡(台风中的典型环境,如渔港、城市、艰难行进的行人),如何出镜(小视角折射大台风)以及出镜的内容(镜头无法表达的有效信息)来使台风现场报道更立体、更全面。
  参考文献
  [1]赖文忠.做好台风报道的三个意识[N].青年记者,2007-07-25.
  [2]陈莉华.冒险不是台风报道的指定动作[N].南方电视学刊,2011-12-28.
  [3]赵琮奇,程莹,常璐璐,等.浅谈如何做好台风现场报道[N].浙江气象,2016-06-15.
  [4]骆文浩.灾难报道中的“3T”原则[N].新闻战线,2008-11-10.
  [5]张斌,张良武.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J].新闻前哨,2008-08-15.
  [6]陈英才.拥抱自媒体 做强电视新闻[N].当代电视,2018-06-01.
  [7]桑苗.浅谈现代新闻的时效性[N].青年记者,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39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