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迅速发展的现代科学管理类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门为政府机关、非政府社会组织和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专业管理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公众对公共服务攀升的需求与该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流向之间的矛盾暴露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上的不足。该文站在高校育人的视角,分析了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对策,以期该专业学生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能力 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b)-0215-02
公共事业是负责从公民教育、体育建设、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救助、文化创建等多方面,提高公民生活水准、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国家服务性事业。1998年开始,我国各高校陆续建设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截至目前,该专业已在300多所高校得到发展,处于比较热门的地位。原国家教委对该专业学生能力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1)知识能力,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特别要掌握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2)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公共事业领域应用这些知识,从事管理工作。而调查显示,社会对公共事业专业人才的要求为:要能以社会与市场为导向,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经济效益。教育机构与社会在公共管理人才的评价尺度上存在的差异需要有效地加以协调。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面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事业单位的现实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公认的就业面最宽的10大专业之一[1]。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甚至一度被大学生就业报告归为就业问题专业。
1.1 交叉专业功能模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的交叉专业,与“正统”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老牌专业相比,专业性明显较弱。在招生方面是文理兼收,相当一部分理科生本身又是调剂进来的,这难免会出现理科生对该专业缺乏兴趣和不够重视的情况。
1.2 教育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样一门新兴专业,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照搬传统的教学形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相关课程都有安排,但实践教学环节却非常薄弱。教学体制上更是缺少创新设计,没有将专业教育与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1.3 人才培养定位与实际市场就业脱节
在政府机构精简和改革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受到限制,大量学生流向企业从事市场、行政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岗。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仅是宽泛涉猎,知识面广而不专,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和其他经管类及市场类的毕业生比缺乏竞争力。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核心能力分析
相关机构从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两个维度出发,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开展问卷调查。针对用人单位,调查说明将人才的核心能力定位为能为组织带来竞争性利润的、不易被效仿的知识和技能。数据统计显示,用人单位需求中体现的最为看重的核心能力居前4位的依次是实务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认为在各种情境下本专业毕业生最应该具备但又最缺乏的核心能力则集中在事务操作能力、参与能力、开拓意识和能力3方面。由此,可以得到综合性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有两种:一是思维能力,即在面对无特定解决办法或程序的问题时,综合运用常规知识,探究并形成创新性解决办法和思路的能力;二是实践能力,即大学生能到现实环境中去认识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应对、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2]。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
3.1 无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
目前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多采用单向的教学模式,老师对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互动不足,以学生为主体的环节更是少之又少。学生被动听讲,存在严重的思维惰性。即使讲课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错误点,也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采取无特定方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老師在备课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定一些开放性的情境,强制性地促使学生思考。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特定的解决办法或程序可以用来参考,只能调动经验,开发独创性方法。当个人陷入思维瓶颈或产生无数种想法时,可积极组织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参与式讨论方法,开启头脑风暴,形成择优后的小组方案。
3.2 积极建立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平台
学校的各项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平台。校园单纯的学习环境可能使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离开象牙塔的生活去适应社会。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机会平台,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可取而且有效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以促进工作锻炼。在具体的工作中,为得到相应的跟踪和反馈,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应该建立起完备的学生社会实践档案,方便教师从实处帮助学生,在宝贵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利用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增加与学生的课外接触,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观察其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监督和指导。 3.3 设置特色课程,转变教学方法
在专业方向细化之后,学生培养领域及方案也要做出系统的调整。为保证教学实施效果,需要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要求。围绕目标设置的相关课程,切勿大而空,而要选择能够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相关专业课程,如房地产评估与管理。特色课程的开展应注重把握采用现代教学工具,实现教学数字化和网络化。授课方式则要灵活而有针对性,应重视学生的认可度,转变传统的被动式、单一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教学录像、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辩论等[3]。以教学方法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该专业特色课程的独特之处,由此增加学习兴趣,在轻松有益的教学氛围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3.4 增设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验室
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系统工程,增设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验室也不失为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教学实验室应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搭建支持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的虚拟环境。使教学实验室成为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场所。
4 结语
公共事业涉及到对国家经济中基础设施的管理,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高校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供应的主要基地,必须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就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而言,必须把握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加紧探索该专业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巩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速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档案的管理艺术浅探[J].科教导刊,2010(3):59-60.
[2] 陈琳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综述[J].北方经贸,2014(6):240,242.
[3] 陈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3,13(6):3-4,12.①作者简介:肖京京(1991,3—),女,仡佬族,贵州凤冈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5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