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边坡沿河防护冲刷设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对公路路基边坡沿河防护冲刷设计中降雨的击溅侵蚀、流动土壤对边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公路边坡的防护类型,提出了要科学的选择防水土流失植物及直接撒播草种进行护坡、平铺草皮进行护坡、使用植物带进行护坡、使用土工格室来进行护坡、挖沟植草护坡、喷混植草护坡、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等边坡防护方法,以保证边坡防护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公路路基;边坡沿河防护冲刷;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1-018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1.087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the erosion and erosion of rainfall and the influence of flowing soil on the slope in the design of highway roadbed slope along the river by analyzing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analyzes the types of highway slope prot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ally select the soil-water-contaminated plants and directly spread the grass species for slope protection, tiling for slope protection, plant belts for slope protection, geogrid for slope protection, trenching and grass protection, spray mixing and grass protection, and slurry masonry. Skeleton grass protection slope protection methods such as slope protection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lope protection design.
【Key words】Highway subgrade; Protection along the river slope; Design
0 前言
路基邊坡的冲刷破坏是常见的路基水毁,尤其是的农村公路。由于资金有限,防护措施跟不上,在雨公路路基边坡常遭受河水、雨水冲刷侵蚀,路面汇水的冲刷破坏很严重。由路基冲刷破坏所造成失稳现象屡见不鲜,每年需多次对冲刷破坏的路基进行修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公路路基冲刷破坏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方案,解决公路路基冲刷破坏问题。
1 公路路基边坡冲刷问题分析
1.1 降雨的击溅侵蚀
降雨对边坡的影响最开始就是击溅,由于雨滴落地时的速度很大因此会产生猛烈地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带动土颗粒运动,即为击溅侵蚀。
1.2 流动土壤对边坡的影响
土壤侵蚀力以及其可侵蚀性彼此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水的冲刷对公路边坡造成的破坏。如果公路所在地发生降雨,而且雨的强度比较大,这样雨水会透过地表渗入到土壤深处,这样的话,整个土壤的表层有可能都会发生浮动,这种浮动的结果就是导致土壤各处的被侵蚀程度产生差异,有的地方可能就会产生汇集,于是侵蚀也就随之产生。侵蚀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分别是:面状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以及细沟侵蚀 ,这四种侵蚀是雨水在坡面上进行冲刷而造成的。而这也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的发生,水土流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果,它必然会导致公路边坡的形态以及生态遭到破坏,因此降雨对公路路基边坡的影响必须要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
2 对公路边坡的生态保护措施
2.1 公路边坡的防护类型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对公路的边坡进行保护,第一种是采取工程防护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建筑材料,如混凝土以及砖块石头等对公路的边坡进行加固,这种方法也是过去经常采用的方法;第二种方式则是边坡的生态防护法。我们都知道,植物的根系对土壤有着很强的固定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公路边坡上面种植植物,以此来达到对边坡上土壤进行加固的目的。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一种妥当的办法,如果将两者接合起来,那么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够美化环境。
2.2 科学的选择防水土流失植物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所选的植物一定要有很强的抗逆性,而且是可以大量种植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应。而且所种植的植物种类不能太过于单一,各种植物间要形成一个统一的群落,在这个群落植物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对土壤起到良好的保护的作用,同时植物要能和环境相映成趣,进而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地选择公路边坡的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环境必然也会对植物的品种以及特性有不同的要求。在我们选择植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下要素:第一,该植物能否在当地的环境中生存;第二,能否在当地的土壤环境中健康生长;第三,对各种不利的天气与气候,植物是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第四,植物能否完整地覆盖整个边坡的土壤;第五,植物是仅仅生长一年还是可以多年生长;第六,植物的获得途径是否简单,能否大量种植。
3 边坡植被护坡的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也带动边坡植物的种植以及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能够采用的方法比较有限而且比较传统,比如铺草皮等。现在我们则在土工技术的影响下,研究、开发出一批新的技术,例如从以前的二维植被技术进化到三维技术、在进行边坡维护时广泛采用土工格室植被等技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借鉴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现已研究出能够在岩石层面作业的植被护坡技术。 3.1 直接撒播草种进行护坡
这种方法是最简单而又最直接。在一般状况下,对于那些相对平缓的土坡上比较适合使用这类方法,因为在这种方法可行性强,而且又简单省力,同时还能节约资源和资金。但是这种方法是相当粗糙的,长出来的草根系不稳,极易被雨水冲刷掉,因此使用的范围很窄。
3.2 平铺草皮进行护坡
这同样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护坡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简单低价的特点,但是这种方法使用的条件必须是附近的草皮比较容易获得,与上述的方法相同,它也只适用于相对比较平缓的地形。
3.3 使用植物带进行护坡
所谓的植物带其实就是使用工程学的方法,利用机器将植被以及其他材料共同其覆盖在山体之上。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而且因为其是各种材料的混合物,因此不容易流失。并且其还具有可以根据山体的形状随时地进行调节,因此这种方法在土质边坡上得到广泛采用。
3.4 使用土工格室来进行护坡
这一种方法即为利用土工格室对土坡的某一区域进行加固,在加固的范围内再种植相应的植物,这是一种三维的方法。其具有很多优点,可以在一些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应用。因为其对植物本身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同时土工格室还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纹路,可以顺利排除雨水,因此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比较坚硬的岩石坡面上。
3.5 挖溝植草护坡
这种方法是在坡面上按照一定的距离挖一些楔形的沟壑,并且在上面安装三维防护网进行防护,然后种植一些植被。其结合了传统方式的众多优点,能使植物对边坡的防护作用达到最大化,而且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并且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与此同时,其成坪的速度也非常快,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坡度不是太大的边坡防护工作中。
3.6 喷混植草护坡
这种方法就是将植物种子以及各种有机肥料和土壤等混合起来,利用专门的机器将其喷在岩石表面上的一种技术。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在岩石坡面进行绿化,特别是那些岩石成分多而且坡面较陡的坡面比较适合采用这一方法。
3.7 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
这种方法是使用砌片石的骨架在草坡上构建出框架,在框架里铺上土层然后种植植物。其相当于在移植草皮的时候为草皮加了一层防护罩,这样框架本身承担了一部分水土的冲力,就能很好地保护草皮,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受侵蚀比较严重的斜坡。
4 公路植被护坡发展的前景
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公路植被护坡的未来发展:第一,应该将其与工程防护工作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第二,在选择植物时,既要考虑到植物本身对环境的耐受性及抗逆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各种植物的合理搭配,使得公路植被不仅起到良好的护坡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地美化以及改善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公路路基边坡冲刷中降雨的击溅侵蚀及流动土壤对边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考虑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对边坡的防护工作进行有效设计,以保证边坡防护设计质量。此外,对边坡防护设计中村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找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对边坡防护设计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航宇.路基边坡典型病害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2]陈学瑞.水热作用下寒区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8.
[3]袁伟涛.强降雨复杂填料路基稳定性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4]吉萌.基于CPFD Barracuda软件的沿河路基边坡冲刷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陈新祥.重庆地区山地路基边坡危险性分析和防治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6]汪益敏,陈辉,贾娟.广东省公路路基边坡防护现状与发展[J].中外公路,2002(06):7-10.
[7]罗斌,王秉纲,胡厚田,等.路基边坡坡面冲刷发生条件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1(04):115-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9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