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羊布鲁氏菌病的控制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羊肉的需求逐步增长。由于越来越多的活羊在跨省和跨地区的运输,流行病蔓延的风险正在增加,尤其是布鲁氏杆菌。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类疾病。该病的主要特点就是侵害生殖系统,而羊一旦感染后,就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基本特征。该病分布非常广,不但能感染各种家畜,还极易感给人,因而说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近年来,布鲁氏杆菌病的人和动物在国内外都呈现出复苏的势头。布鲁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与公共卫生有关的疾病,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现已成为一种预防和控制的主要动物疾病。 分析了布鲁氏桿菌病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羊布鲁氏杆菌病发病特点
1.1隐性感染,症状轻微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为布氏杆菌属,它能在土壤、水中以及动物毛皮上存活数个月,一般的消毒药物就能将其杀死。它的发病特点是母羊比公羊更容易感染,尤其是在性成熟后极容易感染。不过,幼畜却对本病有很强的抵抗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抵抗力反而会逐步降低,所以说羊只在成年性成熟后是对本病的最为敏感期。而感染途径则主要来自消化道,其他的就是生殖道以及皮肤、黏膜。另外,也有极少数情况下因配种而受到感染。羊群一经感染到了此病,其主要表现出的症状就是导致羊只流产,一开始只是少部分,但此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的话,将会逐步增多,一旦严重可超过一半,大多数病羊一般只流产一次。该病的潜伏期有长短,长的半年以上甚至更长,短的则只有一、两周,极个别的也有终生带毒的,临床症状并不太明显,应为隐性感染带毒者。布鲁氏菌杆病病原有六个菌种十九个生物型,牛菌种九个生物型,羊菌种三个生物型,猪菌种五个生物型及其它动物菌种二个生物型。各菌种及生物型的致病性和毒力也不尽相同,其中羊菌种菌致病性和毒力居第一位,由羊菌种布鲁氏杆菌引起的布鲁氏菌病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1.2传染传播。
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隐性带菌羊。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均含有大量病菌,先在羊群间传染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感染人类。感染的羊会长期甚至终身带菌,从乳汁、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病原菌,尤其当羊流产时,会排出大量病原菌,污染草场、羊舍、饮水、饲草。病羊阴道分泌物具有较强传染性,病羊乳汁中带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羊布鲁氏杆菌在开放条件下,无法长时间存活,在羊体内形成菌血症阶段后在生殖器官和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生存和繁殖。羊通过直接接触病羊或采食被污染的饲草、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完整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消化道、交配引起感染。人类则是通过与患病羊及羊产品的直接接触或吸入病菌或含病菌的尘土进入眼结膜感染,另外人们食用未熟透羊肉、屠宰羊、皮毛及羊肉加工、饲养羊、饮用生奶、贩卖羊、给羊接生等可引起感染。症状。羊较牛等动物布鲁氏杆菌病发病率高一是羊大多采取自然交配,一旦有羊感染了布鲁氏杆菌病极易通过生殖器官传播疫病,二是羊的交易频繁、流动性较高,易导致布鲁氏杆菌病的扩散。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主要以流产、受胎率下降为特征。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三到四个月。
1.3严防严控策略
建立有效的布鲁氏杆菌病防控屏障,羊场建设要远离牛场、猪场,不同的畜种绝对不能混养,避免交叉感染。未感染洁净的羊群坚持自繁自养,培养健康羊群。一年一次定期检疫,一经发现病羊,立即淘汰当疑似或确诊为本病,要立即采取措施,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同时要切断传播途径。在疫区内可选用羊布鲁氏杆菌苗M5 进行免疫接种。羊在首次免疫接种后,以后每年免疫接种一次。检疫。定期对羊群进行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病原学监测检疫,防止其成为新的污染源。未感染的洁净羊群,羔羊断乳后进行一次检疫,成年羊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疫。
羊的流通环节(运输、市场交易等)会产生应激反应,布鲁氏杆菌病阳性检出率较高,故活羊的异地运输是造成布鲁氏杆菌病不断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加强产地检疫,消灭阳性羊,减少阳性羊自由流动和污染;对于异地运输的羊群,尽量采用当地屠宰,冷藏后生鲜运输的方式,避免布鲁氏杆菌病的蔓延可能。
2监测
2.1确诊
羊布鲁氏杆菌病琥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试管凝集实验(STA) 是血清学检测,布鲁氏杆菌与小肠耶尔森菌、大肠杆菌存在交叉抗原,所以作为初筛监测。确诊需要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ELISA 等实验室方法监测。RBPT、STA 检测是阴性的羊群不一定是阴性羊群。布鲁氏杆菌病菌随血流进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后,血清中病菌很少(尤其是哺乳期的羊),此时用RBPT、STA 检测是阴性, 但经过一段时间病菌在寄生细胞内增强达到数量后,又从吞噬细胞中潜入血流,此时检测又为阳性。因此应在首次检疫后一个月对阴性羊复检一次,复检阴性羊方可认定为阴性羊。在羊场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监测,在免疫地区对新生羊、未免疫羊、免疫一年半或口服免疫一年以后的羊群进行监测。
2.2免疫
制定免疫计划,对健康羊群进行最大范围的疫苗S2 免疫。在布鲁氏杆菌病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免疫羊群是控制布鲁氏杆菌病蔓延的最主要手段。对于布鲁氏杆菌病流行区,应当采取检疫净化和菌苗接种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
2.3防范疫苗的不良反应
疫苗免疫应选择气温相对稳定,冬季在中午温暖接种,夏季在早晚凉快时进行,免疫前减少饲草的饲喂,有条件的免疫前后3 d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些多维及微量元素添加剂,缓解疫苗的不良反映。免疫期间不可使用抗生素和驱虫药,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2.4疫情处置
由于本病无治疗价值的特点,故一般不予治疗,具体处置就是:一经发病后,即用试管凝集或者平板凝集反应来进行羊群检疫,发现阳性羊和可疑反应的羊均立即隔离,经扑杀后做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不能留养或治疗,阴性羊用M5 疫苗紧急免疫接种。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能随地丢弃,将其深埋或焚烧处理。污染场地用2% 火碱或20% 漂白粉消毒,污染场地表层六到八小时 后去刮掉十厘米 左右厚的泥土,再浇上百分之十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最后盖上干净土;放牧过病羊的草场,经消毒后须隔两个月后才能放牧使用。羊场粪污堆积发酵。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用喷灯、臭氧等方式消毒。扑杀阳性羊后一个月进行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直至连续两次无阳性羊检出。
(作者单位:164299黑龙江省孙吴县畜牧兽医局西兴乡畜牧服务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7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