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铜陵市人工增雨消霾可行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通过分析铜陵市降水分布特征、雾霾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潜力和人影作业效果等相关内容,讨论铜陵市开展人影作业的可行性和实际成效。结果表明,铜陵市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秋季受西北干冷气流控制,多夏旱和秋旱天气。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降水量较少的11月至次年4月,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铜陵市有61 d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潜力日。铜陵市近10年作业25次,人影作业后持续降水成功率为81.0%,能见度增加率为75%,增雨和消霾效果较为显著。
  关键词    降水分布;雾霾特征;人工增雨潜力;作业效果;安徽铜陵
  中图分类号    P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6-0160-02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俄、乌克兰、以色列等国家的一些区域,科学家经过长期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掌握了本地云雨特征和相应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证明了人影工作具有增雨的效果,并作为长期工作得以开展。例如,在以色列北部先后实施了2期人工增雨试验计划(1961—1967年和1969—1975年),得到相对增雨15%和13%的结果。从1975年开始开展了业务性的人工增雨作业计划,1976—1991年的检验结果为相对增雨6%,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这些项目大多利用云水条件好的季节作业,增加了降水,再利用水库、水渠等水利设施调蓄输运,较好地开发了空中云水资源[1-6]。
  我国的人影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人影工作者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自主研发出总含水量仪、三用滴谱仪等一系列云雾观测仪器,改装了里-2型、伊尔-13型飞机,研制出调温调压冷云室等设备,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云物理观测、人影云雾试验研究和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室内试验和催化剂研发试验等也陆续开展[7-9]。21世纪初,由于防灾减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气象探测现代化不断推进,X波段双偏振雷达、云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等一批云降水观测仪器投入人影业务应用,自动观测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探空仪器等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人影应用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我国人影技术突发猛进,人影作业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高安全性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人影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服务农业生产、减缓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科学试验测试,人工增水是一项投入成本低、效益高的工作,目前国际公认的人工增水成本和效益的比例是1∶20~25[10]。
  铜陵市作为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是长江中下游铁路和水上航道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铜陵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事件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构建生态环境的需求愈發迫切,对利用人工增雨消霾技术缓解夏季旱情、改善秋冬空气质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为满足社会各界的迫切需求,构建铜陵生态宜居城市,本文分析研究了铜陵市人工增雨消霾作业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所用资料包括铜陵市2008—2017年铜陵市及下辖枞阳县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记录,包括作业点、作业时间和目的、作业效果等;1968—2017年铜陵市降水资料和2008—2017年铜陵市雾霾日数、地面能见度资料。
  本研究主要通过概率统计、算术平均、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铜陵市降水和雾霾天气特征,分析人工增雨潜力,并通过比较增雨前24 h与增雨后24 h的降水量来评估人工增雨效果,通过比较消霾前6 h地面能见度平均值与消霾后6 h地面能见度平均值来评估人工消霾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分布特征
  通过统计分析近50年的铜陵市气候资料,总结出铜陵市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如下。
  2.1.1    春季降水情况。3—5月是铜陵市由冬转夏的过渡季节,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导致风向多变,天气晴雨相间,复杂多变,对流性天气较多,易出现连阴雨过程。春季平均降水量为417.8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日降水量≥0.1 mm的历年平均日数为40 d,约占全年总雨日的30%。
  2.1.2    夏季降水情况。6—8月为铜陵市主汛期,大陆热低压形成,地面增温明显,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达到鼎盛时期,铜陵市盛行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雨量充沛。夏季平均降水量达555.6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9.9%。夏季雨量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平均入梅期为6月16日,出梅期为7月10日,梅雨期24 d,梅雨量307.1 mm,约占夏季总降水量的55.3%。暴雨天气也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总数的66%,平均每年4.1个暴雨日;大暴雨则有75%出现在夏季,平均每年0.8个。出梅后有一段晴热少雨期,可能有伏旱发生。
  2.1.3    秋季降水情况。9—11月是铜陵市由夏转冬的过渡季节,南方暖湿气流减弱南退,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影响铜陵市,东海洋面常有分裂小高压盘踞,偏东风较多。秋季平均降水量为230.4 mm,约占全年总量的16.5%,降水日数27 d,约占全年总量的20.6%,秋旱天气较多。例如1968年、1969年秋季降水总量分别仅为89、77 mm,较常年偏少7成,秋旱严重。2001年秋季降水量仅为89 mm。秋季最大日降水量为128.6 mm(1960年9月28日),平均暴雨日为0.5 d。   2.1.4    冬季降水情况。12月至次年2月,铜陵市处于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控制下,常常受到北方较强冷空气侵袭,偏北风居多,天气寒冷,雨雪较少。冬季平均降水量仅为188.7 mm,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4%,其中12月降水量全年最少。2月立春以后,随着南方暖湿气流的增强,铜陵市降水逐渐增多,历史最大日降水量为63.2 mm(1973年2月25日)。铜陵市每年都有降雪天气,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平均降雪日数为11.6 d,最多25 d(1974年);最大暴雪量为49.7 mm(1984年1月19日);最大积雪深度35 cm(2008年2月2日),雪灾严重。
  2.2    雾霾分布特征
  分析统计铜陵市近10年雾霾天气发现,铜陵市灰霾出现时间从2012年开始,年平均霾日为28.5 d,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铜陵市年平均雾日为16.9 d,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图1)。
  近10年铜陵市灰霾出现最多月份为1月和12月,分别占全年总霾日的16.1%和20.4%,出现较多月份包括2月、3月、4月、10月、11月,季节上主要出现在秋、冬季和春季;铜陵市雾出现最多月份为1月和11月,分别占全年总雾日的19.5%和21.9%,出现较多月份包括2月、3月、4月、12月,季节上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图2)。
  2.3    人工增雨潜力
  广东省气候中心杜尧东曾做过一项关于空中水资源状况的研究,将日雨量≥0.1 mm且<50 mm的降水天数定义为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数,从社会生产安全角度考虑,认为日雨量≥50 mm不宜进行增雨作业。本文参照此标准对铜陵市人工增雨作业潜力进行分析。
  统计铜陵市近50年降水资料可知,铜陵市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天数年平均值为129.4 d,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2.2 d(图3)。其月份差异也较为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3月、4月、5月均在12 d以上,1月、2月、6月、7月、8月均在10 d以上,9月、10月、11月、12月均在9 d左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铜陵市有61 d为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潜力日,如果该61 d都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对减少铜陵市灰霾将有积极作用。
  2.4    人影作业效果
  统计近10年铜陵市人影作业结果可知,2008—2017年共作业25次(市区18次、枞阳7次),其中人工增雨作业21次、人工消霾作业4次。从作业月份看,1月、2月、3月、5月分别作业1次,6月作业2次,8月作业14次,11月作业2次,12月作业3次,作业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梅雨过后的晴热高温期。
  分析近10年21次人工增雨作业案例,从作业前后24 h降水变化量看,人影作业后降水增加超过10 mm的次数为10次,降水增加但未超过10 mm的次数为5次,降水持续但较前24 h减少的次数为2次,未出现降水的次数为4次。人影作业后持续降水成功率为81.0%,人影作业后降水顯著增加概率为47.6%。
  分析近10年4次人工消霾作业案例,从作业前后6 h地面能见度变化量看,人影作业后能见度增加超过500 m的次数为1次,能见度增加超过1 000 m的次数为2次,能见度降低的次数为1次,人影作业后能见度增加率为75%,人影作业后消霾成功率为50%(地面能见度达3 000 m以上)。
  3    结论
  铜陵市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秋季受西北干冷气流控制,多夏旱和秋旱天气。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降水量较少的11月至次年4月。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铜陵市有61 d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潜力日,如果对此时段分析研判,结合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将有助于缓解区域灾情,改善空气质量。铜陵市近10年作业25次,人影作业后持续降水成功率为81.0%,能见度增加率为75%,增雨和消霾效果较为显著。
  4    参考文献
  [1] HESS W N.Weather and climate modification[M].New York:Wiley,1974: 282-317.
  [2] RYAN B F,KING W D.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in cloud seeding[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7, 78(2):239-254.
  [3] 曹学成,张光连,马培民.以色列、德国的人工影响天气现状考察[J].气象科技,1996(4):43-46.
  [4] 邵洋,刘伟,孟旭,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研发和应用进展[J].干旱气象,2014,32(4):649-658.
  [5] 高子毅,张建新,廖飞佳,等.新疆天山山区人工增雨试验效果评价[J].高原气象,2005,24(5):734-740.
  [6] 李泽椿,周毓荃,李庆祥,等.人工增雨是缓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的一个补充途径[J].新疆气象,2006,29(1):1-11.
  [7] 李大山.人工影响天气现状与展望[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8] 黄美元,徐华英,周玲.中国人工防雹四十年[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3):318-328.
  [9] 黄佛君,靳万贵,陈蜀江,等.新疆人工增水问题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74-78.
  [10] 郑国光,郭学良.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工程科学,2012,14(9):20-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