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新工科战略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其中教学评价是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高职数学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构建与新工科建设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新工科;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7-014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7.066
0 引言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为契合国家新工科人才培养战略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新工科人才,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创新势在必行。
1 高职数学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意义
面对高职生源的多样化的实际,多元化评价更能有效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要素。
教学评价本质是按照既定标准对学习效果进行评定,从而对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有清晰的了解。当前高职数学课程所采用教学评价方式,普遍以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虽然能够检验基础认识量化评价结果,但是在数学素养与建模能力形成等方面的评价比较有限,比如数据处理能力、数形转换、团队合作能力、数学模型构建等方面难以通过笔试的方式科学合理评价。教学评价宜全面体现学生的认知、素养、建模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评价方式也应该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手段等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多方位评价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综合评价与单一评价结合,能够全面反映学习过程,检验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有效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通过建立高职数学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层次目标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原则
高职数学课程的多元化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包含学生认知、情感、建模能力等。评价标准是科学评价的前提和实施的关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评价主体与方法多元化。主体不只限于任课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评、他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解的人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
(2)评价过程具备连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标准,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保持连续性。
(3)评价结果能反饋教学信息。评价结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
(4)评价内容全面合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不能只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综合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5)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标准以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符合实际需要和可行性。
3 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内涵
高职数学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活动,结合多种理论、评价方法与资源多样化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包含学生认知、情感、建模能力等。
评价标准是科学评价的前提和实施的关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适应新工科专业建设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评价标准,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评价主体与方法多元化。主体不只限于任课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评、他人评价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解的人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
(2)评价过程的连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标准,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保持连续性。
(3)评价结果能反馈教学信息。评价结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
(4)评价内容全面合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不能只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综合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5)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标准以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符合实际需要和可行性。
4 高职数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索
高职数学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关键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多元评价应该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对象、教学目标、评价目标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素。多元评价模式即把多元化评价理论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评价方式,主要围绕评价目标、理论支撑与具体过程等方面来进行。
4.1 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
根据新工科专业对高职数学课程的要求与教学目标确定多元化评价的标准,充分体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全面性与易操作性。评价目标是多元评价模式的重要元素,高职数学的多元化评价目标主要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公共课程服务专业,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
多元化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实情划分,评价内容主要有平时表现(约35%)、建模实操(约15%)与期末测评(约50%)三大板块,各板块所占比例为35%、15% 、50%,综合后的成绩为学生的总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建立包含平时表现与建模实操等内容的学习档案,记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就有深入的了解。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科学结合,档案内容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期初:学生的自我评价、分类学习计划;
学期中: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课堂表现、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建模实操;
学期末:移动端学习记录、单元(阶段)测试、期末卷面成绩;
4.2 评价主体与方式多元化
高职数学的传统评价模式中,评价主体仅限于教师,学生通过笔试完成学习,对评价结果被动地接受,不仅评价主体单一,也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多元化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过程性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其自我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发展。
多元化评价的主体由单一任课教师评价转为多方位评价主体,可以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深入了解的个体,包括课任教师、学生、家长等。还可以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多方面评价主体与过程性评价。
(1)学生自评。高职数学教学目标不仅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所需,更应体现以有效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实施的主体,帮助学生提升信心和学习的独立性。在自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判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有利于学生走出学习瓶颈。通过教师制定的有利于学生的自评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持续学习能力。
(2)学生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相互学习,使评价方式由单一式向多方向转化。在互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学生之间构建双赢的学习氛围,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师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要策划者和操作者,教师在多元化评价模式中,教师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评价要求与具体实施方法,教师需要从构建教学目标开始,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建立适合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
4.3 评价层面的多元化
(1)教师专业素养多元。教师是评价的重要设计者,高职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对教学产生着比较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因此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效果依赖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2)评价内涵多元。对学生数学课程成绩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包含认知、建模能力、数学素养等多方面,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考查,使考查结果更符合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
(3)评价程序多元。评价过程应具备连续性,贯穿教学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将评价融入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4)评价时空多元。教学评价的场所可以多元化,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例如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数据、平时档案记录、课后建模实操等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5)结果反馈多元。评价结果应兼顾课程的终结性量化评价与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体现人性化评价目标。评价结果应多元全面,考虑学生自我评价与平时努力,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与鼓励。
4.4 评价的人性化
(1)以学生为本。多元评价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评价内容中加入人性化的指标,展现学生多元化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2)反馈正向化。根据教学目标等参考标准,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为学生考虑。在多元化教学评价中,教师从学生的想法与情感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与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考方式,充分信任、理解学生,使学生重建学习自信。
5 结束语
高职数学的多元评价模式,不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内容都是多元的。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主体地位,其重要意義在于被评价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整个评价过程,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为主体参与多方位教学评价,极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多元化评价模式符合新工科建设需要和教学目标。但如何通过科学的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全面发展,如何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的连续性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美蓉.构建高职院校开放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2013(33):83-84.
[2]李晓亮.高职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0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