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品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配套服务在中央“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提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是推动我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在我国建设特色现代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社会化配套服务组织,以及加快系统构建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合理化建议,最后提出对阻碍我国品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解决策略和有效路径。
  关键词:品牌农业  服务机构  主体需求  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216-03
  1  品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服务组织与农民生产需要不匹配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主体思想落实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实施方案和我国的国情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户、村、乡(镇)、县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但在网络构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实际服务组织和服务项目和农民的实际生产需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县以下的服务单位大多以兼业型服务方式而存在,在服务农户生产经营中,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定向性。服务人员也呈现老龄化的发展态势,且大多未受过专业化培训,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服务过程中以经验传授的方式较多,科学化程度较低,与当前信息化、科技化的农业发展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农户中间的契合度不高是当前我国品牌农业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调的是整体化的社会服务系统,要求服务组织和深入农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服务农户,服务农村生产经营。服务项目应该根据农户的实际生產需要而开设。在农户种养殖过程提供全方位的科学化服务。当前,由于我国的农户基数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经营条件不一等问题,导致我国在品牌农业社会化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相关调查资料反映出的情况看,总体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与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相差很大,还存在如下需解决的问题。
  1.2 服务机构分工不明,专业化程度低
  服务职责的分工不明直接导致了现代化品牌农业服务得不到细化,在关键技术节点上不能够提供配套的精准化服务。比如在增加养殖奶牛饲料的转化效率方面。饲料的转化率是指每采食一公斤的饲料(干物质基础)能够转化成多少公斤的牛奶。饲料转化效率越高,就意味着饲喂一公斤饲料其生产的牛奶就越多。
  当前,我国各地区畜牧业养殖对饲料转化率存在着不同的理解。饲料转化效率的因素很多,如奶牛的应激和健康状况、饲料发霉产生的霉菌毒素等。有些地区则不考虑饲料发霉产生霉菌毒素这一因素。这就会对奶牛场经济效益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扰。首先,饲料发霉对于生产成本来说应该计提减值准备,不应该被算在成本里,然而在扣除这些减值成本之后,有些饲料由于人为因素或者季节因素变成了可供使用的饲料日粮。奶牛吃了这些日粮后仍然依靠这些日粮产奶,并产生相应的投资回报价值。但是这一部分投资价值已经在账面成本中被扣除,这样就导致了账面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使得账面成本小于实际成本,导致了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扩大化了,要高于实际的值。所以此类非变量因素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失真,使得经济效益值不具备相应的指导价值。
  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程度低会对农户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困扰,使得生产结果计算失真,也不利于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的协调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一体化。
  1.3 大量农民涌向大城市发展,留存劳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的改革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劳动力的补充。我国当前农村机械化程度较比国外明显偏低,大部分地区多年来持续着半机械化半手工的发展模式,这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我国地理幅员辽阔,各农业生产区域的实际土壤结构,土质干湿状态和地理气候环境区别较大。一味地“一刀切”地搞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农业精细化发展总是和集成化、机械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对于一些地区农村的“精英”产业来说,需要纯手工的工艺就不能靠机器来代替。所以我国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这种城市化发展给农村带来的人口流失不能不算是一种损失。我国品牌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本着服务农村、扶植农业发展的宗旨来践行和发展的,服务对象是农户,服务载体是建立在农村的组织机构。无论是在服务的发出还是最终受益的终端,都需青年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
  1.4 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差
  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发展自给自足的模式在我国农民心中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的概念才渐渐在农村有所展现。然而服务意识的崛起却需要很长时间。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普遍存在为农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甚至有些组织“唯利是图”,片面追求利润,加重农民的负担,更有甚者,经营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骗农,严重损害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信誉。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有所不同,农村人的勤劳朴实的性格有时会被不法商贩利用,容易产生一些坑农骗农的案件。
  这些骗农坑农的案件发生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意识单薄是分不开的。如何加强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服务意识,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服务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发生严重的骗农案件的发生是我国在建设新农村,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我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关乎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课题。   農业企业品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进行社会化服务时经常出现供给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够、定位水平较低等问题,不能够全面地承担起企业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政府的所制定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因种种原因落实力度不够。因为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在生产旺季时,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常常陷入流动资金短缺的境地。
  2  新型品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国家各部门,各组织相互配合,协调作业。需要举全国之力努力促成系统化的协调统一作业。首先,在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方面应该多考虑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由于我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较为缺乏制度规定和管控约束,地方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很多时候支出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财政收入。
  地方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政府就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多加投入,而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很难做到在多重制约下仍然能够保证农业社会化服务所需的基本支出。财政收入的划分一部分要满足中央政府无确定性的任务性的要求,还要面临财政支出决定事权的层层划分,最后除去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基本正常运转的支出后,投射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方面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了。要多给予农户政策上的扶持和补贴,对于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应该放宽条件,改善农户发展经营资金缺乏的问题,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村青年劳动力在本地发展,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一方面,加大对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外出考察等多种途径,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营造一个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防止基层人才流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服务队伍,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税收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季节性因素,并且在一些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避免重复征税,在一些国家规定的减免政策之外,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多给予一定的额外减免政策。对于农作物的储存要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农村实际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气候环境进行集中征收和集中处置,避免农户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因为缺少销售渠道和运输工具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建立起发展农业的互助合作专业平台,拓宽农户的知识面和信息渠道,改善以往农户信息闭塞的现象,提供可供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一体化,建立健全平等、健康的地方农业金融秩序,完善税收补贴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农户之间的互助发展模式。
  2.2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我国当前品牌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生产主体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逐步加快的农业市场化体系对农村农业生产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单纯靠手工耕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应运而生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得以推广。但是在农村集约型生产模式下,科技被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对农户的适应性还不够高。
  比如,生产用机械设备刚刚投入到农业生产时遭到人们的误解,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习惯与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劳动模式,小农经济在人们心中似乎早已成为了固定的范本,人们世代延续着这种生产劳作模式,在一些早期的影视作品中,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人们围着农用拖拉机感叹到:“这个不吃草就能干活的大机器真是好!”同样,科技的进步永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谁会想到将来的农业种植中基本脱离了人工,在干旱的季节依靠人工降雨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再依靠人力洒水灌田。这样在农户眼中看来是不可能的场景慢慢地已经变成了事实,科技的进步带给农业的是一场技术的革新和生产结构的颠覆。在农村,人们对与科技的认识往往落后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台互通的建设志在必行,农户的主体需求应该在平台上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媒体渠道和广播电视宣传招商引资信息,加强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3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户会根据市场需求而选择种植具有较高经济回报率的农作物,从而增加主体收入。相应的,品牌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应该融合市场经济因素,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可以增加组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增加服务机构对市场的敏感度,灵活地适应农业的实际生产经营需要和价值回报。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助力发展地区龙头产业。农业产业企业的产业链条相对于商业化的经济链条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支柱作用。政府应加强地方龙头企业的金融助力行为。在企业资金短缺或供应链缺乏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农户贷款、保险理赔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增加发展形式,拓宽发展渠道。地方企业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生产经营,同时,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将会在良好的生产环境中形成。
  各地区生产经营环境有所差异,但是在整体的发展方向上是趋同的,具有一致性。农村金融服务体制适用于普遍的农村农户生产经营活动,也有助于农业的整体化、协调化发展。金融服务创新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适应农户的主体需求,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金融创新的同时,保证服务的质量,稳定金融服务秩序。
  3  结语
  品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提高相关组织人员的综合素质,稳定农村留存人口,鼓励人才本地就业创业是根本条件,也是巩固主体服务意识形态的基础。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力度,打造良好的农村农业生产环境和龙头产业创业经营。稳固新农村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导向的作用。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世跃.发展现代农业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司+农户+金融+保险”合作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1-2.
  [2] 郑文凯,李芹.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07(10):8-10.
  [3] 李俏,王建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路径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2(9):51-53.
  [4] 黄映晖,孙世民,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 26(20):444-4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4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