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充分利用与火箭军士官学校同城的地理优势,校军合作建立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基于校军协同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士官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部队需要、专业技术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士官人才。
关键词:共享 育人共同体 军民融合 士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234-02
1 “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建立基础
1.1 长期的合作奠定了高度的互信和深厚的友谊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火箭军士官学校(青州)(以下简称士官学校)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院连续多年为士官学校文化课教学师资队伍进行培训,长期派出兼课教师支持其文化课教学和课程建设。士官学校连续多年来一直承担学院新生军训工作,派出兼课教师支持学院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双方各层次人员来往密切,经常联合开展文艺演出等活动。
1.2 同城优势为军民深度融合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
学院和士官学校均坐落于青州,双方直线距离不足3km,公交车来往方便,开车路程仅10min左右。克服了地理问题,对师生频繁往来和频繁交替培养学生提供了可行性。
1.3 联合士官培养为军民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
2013年与火箭军联合培养士官以来,双方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化,合作内容更加是丰富,着眼于双方资源共享,建立了校军“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
2 “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主要内容
2.1 健全的体制机制,有力的合作保障
秉承与士官学员长期的友好合作,校军双方深入细致地协商规划了火箭军士官联合培养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院视士官培养工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士官培养领导小组,组建了独立的士官学院。按照高技能人才引进的方式,从火箭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等引入团职以上退役、专业教师10余人担任士官学院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其中从士官学院引入教师6人。作为士官培养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士官学院与士官学校紧密对接,共建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接交流会,互相通报情况,检查和考核士官培养进度。
2.2 资源充分共享,教学、训练、管理全程参与
学院与士官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了培养政治思想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带兵管理能力和施教组训能力“4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努力打造政治思想过硬、专业文化过硬、专业技能过硬、作风养成过硬、身心素质过硬“5个过硬”品牌,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紧贴火箭军部队需求[1]。学院和士官学校协同确立了培养“部队留得住、岗位用的上、未来能发展”的定向士官人才培养定位;定义了高素质专业技术士官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专业技能培养、军政素质养成、军事训练实施融合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校军协同、学训结合、分段实施、定制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专兼结合、军地混编”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及“讲、演、练”一体化教学模式[2];构设了部队训练管理情境,形成了独有的军事校园文化;探索出了适应部队现代化、信息化作战条件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士官人才培养新体系。
针对火箭军部队需要,结合学院和士官学校各自优势,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双方协同确定了专业教育、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管理这三方面的教育任务。军政课程部队与学校共同参与,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军事训练学院聘请士官学校专业人员全程指导,确保科学、达标;专业课程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学院负责授课,部队抽查考核,过程考核,保证质量。在专业教育方面学院教师发挥所长,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方面士官学校教师发挥所长[3]。
双方共享师资资源,组建了“专兼结合、军地混编”的师资团队。学院为士官班学生配备最强的师资,同时派出公共课程教师到士官学校参与教学和课程建设,为士官学校公共课程教师进行培训。士官学校训练部派出军事教员和专科课程教师到学校参与课程教学,与学院其他授课教师共同备课并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双方共享实训设备,学院面向士官学校师生开放图书馆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信息管理和通信技术实训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电子电工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场所,共享先进的CPS SWE、装配、焊接、机加工、维修服务等设备。同时积极安排士官学校教师到如世界500强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江淮汽车制造公司、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要合作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学院与士官学校制定了军地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和学院教师每学期到士官学院进行参观和训练,第六学期集中在士官学校进行学习和训练。双方实现了图书资料、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享。
3 “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取得的主要成绩
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多方认可。士官专业由1个扩展到4个,合作部队由火箭军扩展到陆军,招生人数由每年100人扩展到每年340人,定向培养士官在校生1009人,已有242名士官生顺利毕业进入火箭军部队服役,士官生由于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强、专业技能过硬,受到部队领导的一致好评。2014年火箭军在学院召开了定向培养使馆示范观摩现场会,2015年学院当选为定向培养执照士官转业组副组长单位。军队院校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协作联席会认为:“学校培养的士官生以扎实的思想作风、过硬的軍事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获得火箭军总部领导和基地领导高度赞誉,为部队基层连队建设和改善部队兵源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士官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高于普通高职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作品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50余项,同科目期末考试成绩平均高出普通高职生10余分。双方教师联合撰写并发表论文5篇,联合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虚拟仿真软件1套,申获国家专利8项。双方共同开展的《解放军1121J军地通用汽车制动系统总成虚拟仿真系统的开发》获批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
学院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先后被《半月谈》《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山东省教育厅网站、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接待省内外20多所学校学习借鉴,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4 “共享型协同育人共同体”共育优秀士官主要经验
4.1 士官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具体岗位
根据确定的服役部队方向和所学专业,军地融合,对专业定向士官人才培养对应的目标岗位进行精准定位,为培养目标进行画像。根据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专业课教学内容和课程,重点课程增加深度和增强岗位针对性。基础课程瞄准岗位群,着眼于士官学生发展和转岗需求,适当宽口径开设,但不能大而全,面面俱到。
4.2 任职教学尽量前置
加大任职教学比重,军地联合系统规划“2.5+0.5”的学制,教学内容3年一体化设计,避免重复,把最后0.5年任职教学不涉密的教学内容尽量前置,教学仪器设备尽量统一型号,尽可能减少专业基础知识补差培训。解决最后0.5年专业学习时间短、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矛盾重复等问题。给任职教学留更长的时间接触实际装备、实践实训,使学员尽快适应部队,尽可能缩短专业化成长时间。
参考文献
[1] 白宇.高职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43):188,190.
[2] 彭知辉.关于“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辨析与理解[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2):68-72.
[3] 孙辉.定向培养士官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