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当前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分别开设相应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在分析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体现林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制定和优化林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林业院校;生物技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24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Forestry College
WU Sh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410018)
Abstract Many relative curriculums were set up in order to cultur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skill and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lecting fore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needs for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was studied by tak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which would hav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formul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forestry colleges.
Key words forestry college;biotechnolog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
生物技術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环保等诸多领域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已将生物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致力于推动21世纪生物技术强国之道[1]。高校作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基地,迫切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析当前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体现林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997年我国开始设立生物技术专业,1998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高校开始开设生物技术专业。高校每年培养几万名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依旧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不注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细分,不能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999年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培养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创业能力、能胜任专业岗位的优秀人才的关键是课程体系设置,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依托传统学科,课程设置考虑本院教学师资、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存在课程功利性和因人设课等问题,因而课程设置较零散。与此同时,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生产实践经验,较少了解市场需求,造成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定位过高的问题。 1.2 课程内容多杂且重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专业相关课程逾20门,以生物学科为中心,体现学校优势领域,但结构不甚合理,缺乏宏观统筹和整体性,例如课程之间联系不够,课程门类不全,新课程开设难,旧课程淘汰难,学生在選修、必修、跨修课程中缺乏选择性、灵活性和主导性。生物学科内容更新快,光靠增设新课程来调整课程体系,必然导致课程数目有增无减,教学内容急剧增加,加剧课程间的割裂,增加学生负担。另外,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与基因工程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较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1.3 教学重理论轻实验实习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较多院校基于成本考虑将课程设置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与相关企业、研究所等联系松散,实践教学缺乏持久的良好运行机制。因此,部分课程计划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严格进行,加之部分学生受考研和毕业影响轻视实践教学,出现实践报告抄袭下载等现象。此外,由于学生多、经费少,导致药品和器材缺乏,难以保证实验课足量开设,教学以实验教材为依据,方法单一,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4 课程创新内容更新滞后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诸多学科,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交叉产生生物技术相关的新兴领域,需设置新课程与之适应。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当前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资源不丰富,传统型课程过多,尤其是体现时代特征的优质资源如研究型和案例型课程、通识课程、网络和移动学习资源等严重缺乏。另外,存在学术性课程多、综合性课程少、教学与科研生产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1.5 职业素养培育课程欠缺
用人单位除要求学生具备胜任职位的专业知识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沟通能力。当前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少、学时少,主要依赖“两课”教学。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也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践训练,学生往往对市场和用人要求不了解、不熟悉。缺乏必要职业素养培养的学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供需双方满意度都较低。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在调研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生物技术专业可依托本校学科优势修订培养方案,按照“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职业素养”分层和模块调整和优化课程,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1 通识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的特点是打破专业局限,重组教学内容,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开阔学生视野,提供课程多样化、个性化选择。在调研基础上,根据教师专业知识构建生物技术专业通识课程体系,除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文化素质课、数理课程外,重点增加人际交往、艺术类、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在大一、大二年级实行。实践发现,更加多样化的通识课教育可提高学生思想表达、价值判断、鉴赏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2 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除拓宽应用基础为主的主干课程外,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专业课程改革主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所设专业课程内容要融合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最新动态;二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整合和贯通;三是促进知识从研究学术性形态向应用性形态转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上述原则,专业课程设置上首先是调整和优化原有课程结构。如删除分子遗传学、保留普通遗传学课程,避免与分子生物学内容的重复;新开设林业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学及相关实验等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应用;采取灵活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大实验教学比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不同学生选择不同实验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互动、渗透融合,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其次,拓宽专业选修课。选修课主要分为专业性学术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2类。前者以主干课程为中心,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旨在通过学术性案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是以当前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为中心,结合学校特色,旨在促进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促进应用创新。最后,调整课程开设时间。大一、大二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大三则以专业课为主,大四课程则以实践和应用性强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和各自感兴趣的选修课为主。为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课程应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经小组讨论和指导老师确认后实施。课程考核成绩包括3个部分:平时课堂表现情况、实验报告和现场操作考察。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改革,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改善,师生反应良好。
2.3 职业素养课程改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与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交流、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实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职业规范及本专业学生的适应情况,并有针对性开设和调整相关职业素养课程。一方面,增加了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另一方面,改变过去单一的面授方式,通过专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学术讲座和企业实地调查等形式,促进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和就业现实,激发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例如,大一、大二学生班级每学期必须开展义务劳动、爱心志愿服务等团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三下乡”“爱鸟护鸟周”“文明城市创建”等社会公益活动;定期邀请国家级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高层次人才、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优秀毕业生到我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建立湖南省首家高校雷锋超市,帮助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就业要求的认识,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培养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 3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优化措施
3.1 搭建校内创新创业研究平台
为响应党和国家“大眾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学院、教研室各有作为[3]。首先,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全面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整合各学院学科、专业以及实验室优势,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依托学校国家级森林植物教学示范中心、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林业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为基础,构建校内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再次,学院也设立了创新创业基地,依托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人才优势,组建本科生优秀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教师队伍,从低年级中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最后,生物技术专业教研室要求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后就进入专业实验室,经过传帮带的方式参与教师课题、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得到较大提高。2018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逾20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一、二等奖。
3.2 建立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拥有国家级湘江新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国家级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诸多国家级园区,其中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与生物技术相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建立多个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每年组织学生分批次进入园区企业生产实习,如湖南福来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盐津铺子食品有限公司、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春光九汇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每学期对学生实习或实训情况进行一次反馈,反馈情况纳入学生考核指标体系;学校每年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保障学校学习贴近实践应用和社会所需,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也促进了企业与教师成功申报各类产学研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3.3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奖惩体系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和奖惩体系是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检验,也是激励学生自我认识、明确目标、发挥特长、努力追求的动力。一是生物技术专业实行附加学分制,要求学生除了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必须参与第二课堂学习并取得相应附加学分。附加学分根据学生参加项目申报、学术竞赛、公益活动、文体活动和论文发表等情况进行评定;二是每学期由班级组织采用综合测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学习成绩、特殊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毕业生推荐工作的重要参考条件;三是对成绩靠后的学生进行诫勉谈话,加强日常引导,促使其尽快进入正轨;四是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根据参与等级和名次赋予一定权重进行评分,在硕士研究生推免的综合成绩中直接按比例加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则采用单列指标的形式直接给予推免指标[4]。
4 参考文献
[1] 江力,曹树青,袁怀波,等.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120-124.
[2] 仇存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8(11):82-85.
[3] 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00-103.
[4] 彭秀芳,曾令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改革策略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2-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