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沿淮晚播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些年来,沿淮晚播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结合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症状、危害、发生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指导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关键词 晚播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绿色防控;沿淮地區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8-0102-01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一种病害,又名红麦头、麦穗枯烂麦头等,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严重危害。该病发生后对小麦的危害从幼苗期持续到抽穗期,造成苗枯、穗腐、茎基腐,其中以穗腐的危害程度最重。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等为主,前茬作物通常为水稻。当地常年水稻种植面积0.68万hm2,其中皖稻68水稻的种植面积超过0.65万hm2,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生育期较长,因而收获时间要延迟到10月底至11月初,造成小麦播种时间较迟。为了提高小麦产量,通常会增加播种量(300~375kg/hm2),致使小麦出苗密度大、长势弱,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加上年后过早、过重地施入返青肥,造成小麦整体抗性水平降低,尤其生长后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较重。为了有效做好沿淮晚播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现结合毛集实验区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绿色防控技术等简单总结如下。
   1发病条件、症状及危害
   1.1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子囊壳在春季平均温度超过7C、土壤水分相对含量50%以上的条件下形成,当温度超过12C时产生子囊孢子,如果空气中含水量适宜,子囊孢子成熟,通过花丝侵染,造成麦穗发病。
   1.2发病症状
   赤霉病在小麦生产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其中发生程度最重的阶段为小麦开花期至灌浆期。小麦赤霉病发生后,可以对小麦的各部位产生侵染,其中对穗部的危害最重。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大时,小穗基部或者颖片缝隙处会长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粉红色),当气候干燥时小麦植株发病部位会出现枯死的白穗1。
   1.3危害
   小麦赤霉病发生后,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赤霉病主要对麦穗产生危害,发生程度一般的情况下可造成小麦减产10%左右,中等发生情况下减产20%左右,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减产50%~60%,甚至导致颗粒无收。小麦植株发生赤霉病后,籽粒的色泽变暗,养分含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大降低了商品价值"。此外,小麦赤霉病发生后还会危害人类健康,此种病害的病原菌为镰刀属真菌,可以产生毒素。人类食用感染了赤霉病的小麦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烧等,甚至造成大出血,降低人们的免疫能力与生育能力。
   2发生特点
   2.1发生面积广,发病程度重
   小麦赤霉病在沿准地区的发生面积较广,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小麦进人抽穗期后(4月下旬)田间零星出现赤霉病病穗,5月上旬发生程度加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在沿淮地区的稻茬麦田间严重发生,而且还可能发生在旱茬麦田中。
  2.2不同作物茬口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有所差异
   前茬作物类型不同,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不同。已有研究表明,采取上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麦田中赤霉病发生程度更重,病穗率是未还田麦田的3倍以上;红芋茬麦田间的病穗率普遍高于西瓜茬的麦田,前者平均比后者高14.1个百分点。
   2.3不同小麦品种感病程度不同
   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同,田间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会有所差异。一般熟期晚耐肥性差的小麦品种容易发病,周麦27的发病程度较重,平均病穗率可达72%以上;淮麦33、紫麦19等品种的发病程度相对较轻。
   2.4不同区域小麦发病程度不同
   沿淮各县市之间由于土壤、气候、地形等条件的不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存在很大差异,通常黏重土壤、低洼的山地、难以排水、氮肥施用量过大的地块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地区表现出中部和北部地区发生较重、南部地区发生相对较轻的趋势。经过对沿淮地区近几年发生情况的统计调查发现,自然条件下中北部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为38.4%,南部地区平均病穗率约为21.4%。
   3绿色防控技术
   3.1对秋播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当前我国注重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在此项政策与轮作休耕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应对秋播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高发区一定要执行轮作休耕制度,秋播时适当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分区域、分时间改种其他作物,如蚕豆、油菜,也可以适当种植一些绿肥,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此外,还可以采取间隙休耕的模式,即休耕1年再种植小麦1年,为提高地力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便于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程度,实现小麦的稳产高产。
   3.2积极推广抗病能力强的优质小麦品种
   多年种植经验表明,在田间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防治措施均一致的情况下,易感品种发病程度更重,防治效果差。因此,各地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小麦品种作为主栽品种,整体提高小麦自身的抵抗能力。目前,适合沿准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宁麦系列、扬麦系列等,尽量控制高感品种的种植,严禁盲目从北方地区引进新品种。区域内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宜过多,一般可在确定2~3个主推品种的基础上适当搭配几个品种,避免造成生育期不整齐等问题,增加赤霉病流行的风险。
   3.3大力实施健身栽培措施
   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多施有机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对上茬作物秸秆进行粉碎深埋处理,或者经过充分腐熟后施人田间,可以降低田间病原基数。技术人员要积极指导农户把握好播种时间及播种量,尤其是稻茬麦区一定要适期收获前茬水稻,尽量减少播种过迟对小麦的影响。播种时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避免播种量过大造成田间密度过大。科学配方施肥,加强水分管理,科学运筹,使小麦植株健壮生长,提高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构建出高产群体。
   3.4优化化学防控措施
   加强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指导农户适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化学防控措施。坚持科学预防、优化化学防治的原则,防控上实行适时施药、见花喷药,遇连阴雨天气,可提前至齐穗期。在防治药剂的选择上,可从控制赤霉病发生、控制毒素2个方面综合考虑,优选综合效果较好的药剂,如戊唑醇、氰烯菌酯等,注意药剂要交替施用。要注意科学配药,按照要求用足药量和水量,推广静电喷雾器、自走式高效喷杆喷雾器等比较先进的器械+,对准小麦麦穗喷施,重病区5~7d后再补施1次。
   4参考文献
   [1]汤露萍,邹利军,沈丹锋,等江苏宜兴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9):40-43.
   [2]朱元良,林玉清,杨延芳,等.浦口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4):91-93.
   [3]李成沛,凤舞剑.苏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与防控对策探究[J].农技服务,2016(1):17.
   [4]谢红联,汤露萍,石磊,等.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2(6):130-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2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