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政府的做法是将所谓的“应急预案经验帖”拿出来应付公众。如今,在飞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中,这种操作已不合时宜,当下公众通过多元渠道获取信息,政府如何在危机事件中获得民众的信任,主流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突发性危机事件;全媒体时代;民众信任;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9)239-0037-02
  1“响水化工厂爆炸事件”国内媒体的报道进程
  在此次爆炸案事件中,多家主流媒体与专业自媒体都参与发布“关于响水县陈家港镇现场”的灾情最新动态。《人民日报》派记者前往现场采集最新消息,《新京报》客户端推出专题报道,用户直接扫码,可快速进入通道浏览最新动态新闻,丁香医生、果壳等专业自媒体,分析爆炸后所释放的物质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代表权威第一时问站出来发声,及时遏制谣言传播,为网民们全方位梳理事件的脉络。
  1.1中国地震台网首发新闻
  2019年3月21日14时48分,江苏省盐城市陈家港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苯爆炸。中国地震台网首次发布消息称爆炸引发了3.0级地震,随后引发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后续由于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跟进,对该事件进行了更深度的报道,给公众还原了事件真相。
  1.2江苏省本地官媒系列发声
  当天16时42分,中国盐城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声:“请为救援让开通道”,并称“响水陈家港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了爆炸事件。随后在17时36分,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官方微博通报: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已派289名指挥员赴现场救援。3月22日上午9点,江苏省盐城响水县政府立即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最新伤亡情况。3月23日,事故场指挥部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伤亡人数又再次上升,对此事的舆论达到了顶峰。3月24人下午,继续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通报现场相关进展及后续工作安置。
  1.3《人民日报》微博直播“新闻发布会”
  就在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第一时问将最新、最准确的消息传递给公众,截至3月24日,《人民日报》先后已经发布了20余条微博、8条微信推文,把此次重大性事件以滚动式动态新闻来播报,极大满足了公众对该事件的知情权。
  1.4《新京报》发布社论
  3月22日当天,《新京报》在微信公众号里推出四篇关于该事件的系列评论,《盐城化工厂爆炸:谁对“整改”置若罔闻》《“不防记者,专防爆炸”的“响水经验”又在哪里?》《响水爆炸:重申“危化工企业监管该绷紧弦”》《致敬响水献血者,严惩事故责任人》,分别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角度反思“响水爆炸案”,及时引导舆论走向,并给出相关处理危机事件的对策。
  1.5丁香医生、果壳等专业自媒体参与
  如丁香医生、果壳、21CN、驱动之家等健康科技类专业自媒体,也共同参与到这一重大话题来,他们从分析“苯”的危害,以及爆炸后可能会带来的二次环境污染方面,以自身擅长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知识,进行健康传播报道,建立预警机制及时辟谣,稳住了民众的心。
  2往年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失当表现
  2011年“7·23动车特大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回答的两句话“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是一个奇迹”,成为政府形象失当的典型案例,将舆论风波一度推上了高潮。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了大爆炸,天津官方发布的第一条信息,远远落后于微博、微信用户等自媒体,前期由于没有权威信息证实,导致惊恐、猜疑、不安的情绪在互联网上沸腾,事后政府部门共举行了14次新闻发布会,前6场新闻发布会的提问环节,信号都被切断,其中在回答中有11个不知道(不了解、不知情、还没掌握、没听说),8个日后答复(回去问同事、尽快给答复)、1个“不能回答”、1个“不好说”,民众对此发布会深感不满,当时的政府没能做好与公众坦诚相待的准则,也没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卡兹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曾提出,受众会根据“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改变对媒介的印象,从而选择改变今后的媒介期待,在“突发性事件中”一旦受众的信息需求不法得到满足,就有所降低政府与媒体在心中的公信力,削弱其形象可信度,“权威级层”将出现分裂,导致事件舆论难以把控。
  3政府部门有效引导舆论的路径
  “响水化工厂爆炸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第一时问组织专家提供材料,详细说明事故原因,积极主动引导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回应相关受众关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权威性和引导力,防止不实谣言蔓延。政府在危机公共处理应遵循3T原则,即以“自我为主提供情况、尽快提供情况、真实的提供情况”这三点相互作用,及时回应化解民众疑虑,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
  3.1真诚对话搭建有效互动平台
  过去突发性事件中的新闻发言人,存在严重依赖新闻通稿,照本宣科地回应记者及公众的问题,导致失去与公众之问的有效沟通,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官方台词”自然陷入严重信度危机,危机传播的范围和谣言也难以把控。因而传统的宣传手段不能再继续通用,而应及时整改发布内容的机制,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
  3.2建构好全媒体形象传播
  一旦有危机事件在网络上发酵,需要政府部门第一时问引起高度重视,健全事故监管问责体系,以大众最关注的事件疑虑点出发,整合发散的受众需求,做好严格统一的信息发布,利用好全媒体平台,通过不同载体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打破媒体的间隔,避免由于传播不到位导致对原本信息的扭曲和误导,让政府真正做到稳定民心、服务社会的职责。
  4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
  4.1建立舆情预案与疏导机制
  在一起突发性事件中,主流媒体如何占据主导话语权,及时化解民众不安感,是媒体从业人员首先要思考的问题。重大事件发生时,公众希望能最大程度知悉事件的真相,此時信息需求极为强烈,且这时候意见领袖还未形成,在这段时问建立舆情预案与疏导机制,能一度程度上让社会秩序变得稳定。主流媒体在还原事情的真相,引导舆论的同时,还应把握好“时、度、效”3个维度,才能真正做好应对机制。
  4.2重视公众的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
  就像罗兰·巴特所说:把有权威的东西称之为“颐指气使的话语”,这种建立在控制性霸权的话语体系显现出极大的不平等性,致使许多年轻一代网民出现反叛、对抗式解读策略,此时的网民情绪易受波动,舆论氛围易陷入难以扭转的局面,因而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议程设置,主动引导主流价值观,使其从简单的梳理事件脉络到深究背后的暗情深入报道,让大众看待事件逐渐趋于理性,可见媒体重视公众的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4.3利用好全媒体平台,坚持“事本位”原则
  如今在技术赋权的时代,各大媒体可以利用多渠道发布信息,通过移动端第一时间发布滚动“直播问”,或设立问题化场景式的H5,创建可视化图表让大众更直观了解动态,拓展了报道的覆盖面。《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也直接派记者前往发布会现场,进行直播采访,网民们可以直打开微博、微信、客户端,进入直播问线上观看。除此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报道此类“突发性事件中”,媒体从业人员要少用煽情式报道,应坚持“事本位”原则,明白事件本身才是报道的主体,“就事论事”切忌媒介倒逼法制,主流媒体要坚守人文关怀,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要有职业道德,更要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5结论
  此次的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事件”,由于政府、主流媒体、专业自媒体、网民等多种角色的参与,使得该事件的舆情迅速得到发酵。无论主体通过何种信息渠道发声,都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舆论引导中的情感关怀,对酿成该事件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度反思,找到应对问题的正确传播机制,健全监管问责体系,提高政府和媒体人的公信力,才能更好地化解舆论危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8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