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主要结合江汉平原气候实际,首先概括了江汉平原干旱类型包括春旱、伏旱、秋旱以及冬旱,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是春旱、伏旱与秋旱。着重分析了江汉平原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提出了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期有效防御干旱灾害、减轻旱灾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干旱;农业生产;影响;防御措施;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7-0195-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南部,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区,也是全国闻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干旱是江汉平原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经常会给该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本文重點分析探讨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安全防御措施,尽可能减轻干旱给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各项损失,推动该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干旱类型
江汉平原干旱天气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以及危害性大等特点。根据干旱天气出现的季节,通常可以将干旱划分成4类:春旱、伏旱、秋旱以及冬旱。春旱一般在3—5月出现,恰好为农作物播种的时节,此时发生干旱灾害,经常会给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伏旱通常在7—8月出现,虽然本阶段属于雨季,降水比较集中,但在较短时间内整体降水量大于同时间段内农作物需水量会使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有所下降,同时因夏季温度较高、蒸发量较大,有时候也会出现干旱灾害。秋旱一般在处暑至秋分时间段发生,也经常会对农作物的播种以及浇灌造成不良影响。冬季降雨量较少,有时也会出现干旱灾害,冬旱时常会影响到设施作物的生长。在江汉平原发生频率较高的是春旱、伏旱与秋旱[1-2]。
2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江汉平原近年来干旱出现频率不断攀升,且危害程度逐渐加剧,经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荆门市为例,据相关统计资料,2008年春季至2013年春季荆门市连续5年出现干旱灾害,其中最为严重的年份为2011年与2012年,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30%左右,年地表水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50%左右。
2.1 干旱对中稻的影响
干旱对中稻抽穗扬花期的危害最为严重,此时中稻正在打苞,处于减数分裂期,一旦发生伏旱,会影响其穗分化和花粉育性,使穗子变小,造成中稻乳熟期缩短、逼熟、籽粒不饱满,降低结实率,影响中稻产量;对于较迟移栽的中稻,不但影响孕穗扬花,而且还影响灌浆,造成中稻产量严重下降[3]。
2.2 干旱对玉米的影响
春季干旱会使玉米无法下种,播种期推迟,播种进度缓慢,玉米出苗不齐,导致玉米全生育期缩短;初夏干旱影响玉米苗期生长,延缓玉米发育期;伏旱正值玉米开花、抽雄、吐丝期、灌浆初期,也是玉米需水关键期,如遇干旱则玉米幼穗发育不好、果穗小,严重缺水时雄穗或雌穗无法抽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导致减产,甚至绝产、绝收[4]。
2.3 干旱对其他作物的影响
干旱会阻碍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长,影响其产量和品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水分短缺会直接减缓茎叶生长,减小植株的光合面积,进而形成极小块茎,减少产量;结薯期缺水会导致植株早衰,也会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干旱会导致棉花开花、授粉以及座铃受阻,造成单位面积成铃数大幅下降,不孕籽增多,严重影响棉花产量。此外,干旱对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5]。
3 干旱灾害防御措施
3.1 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预警
应进一步完善气象、水文、农业、林业等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6]。对于江汉平原区域内各级气象部门来说,应高度重视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积极落实土壤墒情的加密监测,建立与干旱灾害相关的气象资料及灾情数据库。利用先进的气象监测仪器设备和相关技术,建立适应江汉平原各个区域干旱状况的监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干旱灾情,实时捕捉江汉平原各地干旱发生规律,开展干旱灾害的监测预警服务。
3.2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江汉平原农业抗旱减灾的重要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强人工增雨作业。为尽可能提升当地水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江汉平原干旱时农业生产所需用水,江汉平原气象局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通过全国气象会商系统、卫星云图、雷达等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情况,强化气候监测。抢抓有利气候时机,对空中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以尽可能减轻干旱灾害给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7]。
3.3 注重水利工程建设 应根据江汉平原各个地区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干旱频发的实际状况,加强水库以及抗旱提水工程的建设与完善,切实强化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水利工程,以拦沙保土、蓄水,确保能灌能排,尽可能满足江汉平原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对水分的需求,以缓解农业旱情。
3.4 加大干旱灾害防御经费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要紧密围绕江汉平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切实加大对干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力度,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使干旱灾害防御的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干旱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抗灾资金,使干旱灾害防御安全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干旱防御预案的有效性[8]。此外,应加大抗旱减灾领域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组织相关科研技术人员积极研究、推广干旱灾害防御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方法,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武菲菲.干旱灾害对濮阳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4,34(7):206.
[2] 刘强军.干旱对晋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233.
[3] 韩兰英,张强,姚玉璧,等.近60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规律与成因[J].地理学报,2014,69(5):632-639.
[4] 张强,姚玉璧,王鶯,等.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特征及其防控对策[J].生态学报,2017,37(21):7206-7218.
[5] 姚玉璧,王莺,王劲松.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特征及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3):432-439.
[6] 梁哲军,王玉香,董鹏,等.山西南部季节性干旱特征及综合防御技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34(4):281-286.
[7] 胡振鹏,林玉茹.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干旱灾害影响及其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7):897-904.
[8] 沈文清,鄢帮有,谢冬明.干旱灾害对江西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7):905-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27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