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育霖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河道治理工程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随着河道工程的不断施工,出现在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一定要在施工之前明确河道工程的目标,对施工的难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对施工中的各项技术要点准确把握,从而提高河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我国河道管理的持续高效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river course engineering
  Li Yu-lin
  (Baicheng County Water Resources BureauBaichengXinjiang842300)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role of river management projects in urban area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river courses, the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objectives of the river project befor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technical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river course and promoting the river management in China. Continuous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River regula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 technology;Analysis
  1. 前言
  就我國现阶段河道治理的现状来看,在河道治理中,会较严重的出现对土地的占压、土地的扰动以及干扰植被生长环境的副作用,这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还会降低河道治理的效率。从而会导致原先的水土土质发生变化,或打乱原有土质的功能,或使水土流失的现象变得更严重。因此在河道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对这些问题做好分析,根据施工的难点内容设计好施工方案,提高河道工程的施工效率,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2. 河道治理工程的目标
  (1)河道治理工程的目标是实现多功能、多目标的河道工程,河道工程的修建是为了促进人与水环境的和谐,通过梳理河道规划设计逐步将河道工程建设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从而体现出河流流域生态环境下的重组建设,进一步部署河道的规划。河道工程建设的载体是国家的水利工程,其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河道治理工程是在实现原有的防洪、水资源的有效开发的基础上,对河流进行拓展,增加丰富河流流域,确保河流的清澈、提高水质[1]。同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提高自然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功能,从而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河道治理工程的内容也要积极的向外拓展,这不仅是河道工程的要求,也是国家对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拓展河道治理工程的领域,才能够实现河道工程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发展的目标。另外河道工程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程治理的效果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也是比较重要的,为了营造城市的河道景观环境,建立城市的滨水环境,河道工程的形象也要根据功能的不同做好工程的设计,从而塑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河道形象。
  3. 河道工程治理的难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房地产的开发也在不断增加,人口的增加和房地产建筑施工的数量激增为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人们对和谐的自然环境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对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随着城市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亲近水、傍水而居已经成为了人们居住愿望的主要趋势。因此沿海的开发建设也越来越多,随着建筑的不断拓展,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加剧了河道管理的压力,河道治理的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河道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在河道周围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频繁,在河道内植被的乱栽乱种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其中违章种植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堆积都为河道治理制造了重重的困难[2]。
  4.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
  4.1基础浇筑。
  基础浇筑的环节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基础浇筑的时候,首先要做好施工放样方面的操作,这是进行基础浇筑的重要前提。河道工程中护岸的施工结构为直立式,这对工程施工的放线环节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在施工放样进行之前,要将放样的两端和周边范围在视线范围较好的区域进行放线,进行放线端点的位置,要在经纬仪的作用下开始进行放样工作,与此同时,还要与断面桩的布设做好统一。需要提出注意的是,由于在河道施工中护岸线难以保持直线状态,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护岸线呈现的多为椭圆线,因此在施工方样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调整。   4.2墙体砌筑。
  在河道工程的墙体砌筑施工中,最重要的是做好立样架的布设工作,立样架的施工要点是:施工的原材料为角铁,将角铁设置成L型的立样架。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保持立样架的坡度要与在护岸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前墙坡度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为墙体的砌筑提供良好的条件,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开始进行砌筑工艺的施工,另外当砌筑工艺结束之后,要及时将立样架拆除,然后再运用同样的步骤对墙身进行砌筑工艺。
  4.3土方的开采。
  在进行土方的开采时,一定要严格的遵循科学的步骤,土方开采的步骤主要包括对用料的审核坚定、对用料进行试验、做土料的清除、以及土方开采模式的制定等。施工单位要按照河道工程施工的特点与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土方开采的主要方式。对土料的选择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选择的土料要满足施工位置的物理指标,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另外对土料厂也有一定的要求,土料厂一定要做好土量的储存,要确保土量的充足、有较高的质量以及方便交通运输。做好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是施工进行中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土方的开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4土方的填筑。
   土方填筑在河道工程治理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对土方填筑的技术要求和标准都非常高,因此需要施工单位要按照严格的步骤和施工流程做好土方填筑的施工工艺。土方填筑主要包括料层的铺设施工、压实、土料的填筑、以及施工后的检查验收工作。在进行土料的填筑之前,一定要在河道的堤坝上事先铺上一层细沙,细沙的厚度大概要在50厘米左右,细石铺设完成后,要对细石进行压实,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层与层之间不会产生空隙。在进行填筑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层都按照科学的参数进行,填筑工艺完成后,要对土方的表面进清理,还要确保表面不能留存太多的水分和残土。另外在土方填筑的施工中,要适当的使表面形成一个坡度,目的是在清理环节中不会形成积水[4]。 
   4.5河道疏浚工艺。
   河道疏浚在河道工程治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河道疏浚的目的是对河道内部形成的储存量、内部的面积以及河道修筑的抗洪能力进行的评估,要确保评估的数值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够完成河道工程治理的竣工。河道疏浚工艺主要是对加深河流的低洼区域进行检测,评估河道排洪或通航能力,以此来确定河道的抗洪、排洪能力是否做到有效提高。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河道工程的疏浚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环保疏浚工艺、工程疏浚工艺以及生态疏浚工艺等,施工单位还是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促进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的有效进行,实现最佳的施工效果。
  
   5. 结语
   总之,在我国河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首先要明确好施工的原则,在降低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同时还要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在每一个施工的重点环节都要按照严格的施工标准进行,加强对施工技术和质量的管理,从而促使在河道工程施工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也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更为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方长云.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特点及保护措施探讨[J].低碳世界,2019,9(05):8~9.
  [2]張世安,吴嫡捷.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科技风,2019(13):193.
  [3]閆淑勇.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简述[J].山西水利科技,2019(01):49~50.
  [4]张云龙.浅谈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07):64~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0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