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外语类计算机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植君
摘要:在教育部提倡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适当向应用型转变背景下,我校日语专业转型,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符合当代就业趋势,开设了以计算机教学为平台的《日语同声打字》实践课程。它要求学习者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与日语语言水平。学习者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认识、对本门课程前期基础技能的掌握以及对课程应用型技能学习难度的理解都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重新建立对本门课程的认知、端正技能学习的心态,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前提下逐步提升技能,才能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功用,达到计算机教学与外语类课程结合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教学;日语同声打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2-0158-02
2017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新专业中有90%以上定位为应用型专业,2018年教育部提倡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培养基础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加大培养应用型人才力度。在此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直是被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且高等职业院校许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完善的体系,具有学以致用、行业考核、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产线”,可以说,在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走在了普通本科高校之前。
在此背景下,我校日语专业转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加之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广泛运用,我校开设了《日语同声打字》这一计算机教学实践课程。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平台作用,实现计算机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记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影响《日语同声打字》课程学习效果及学习者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对本门课程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开始本课程学习前所掌握的前期基础知识、技能以及对课程应用型技能学习难度的理解是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需要树立对本门课程学习必要性的认知。在普通本科高校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是办学思路转变,也就是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体现在学校决策者、专业建设者方面,专业教师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转变尤为重要。否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落到实处,就会形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状况。因为涉及计算机教学,有些教师及学生甚至认为《日语同声打字》是“花架子”课程,是给学生“玩”电脑的课堂。所以,《日语同声打字》课程要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接受指导的学生,首先从课程初期准备到课堂教学过程,都必须明确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学习本课程打字技能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端正教学及学习态度。
正如《英语同声打字教程》中指出的:“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将会更加需要同时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更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且不论速记员这类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工作以及日语类商务谈判、讲座等工作内容,从以往日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工作内容几乎都涉及计算机操作和日文文字处理。因此,需要师生都明确:《日语同声打字》是以培養面向信息化时代、能处理涉及日语文字输入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与现代社会就业需求紧密联系的实践类操作课程。
其次,因为《日语同声打字》不是一门从“零”开始的课程,而是需要在前期综合知识结构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建构新技能的课程,所以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前期基础知识与技能。首先就要求学习者同时具有较高的日语语言水平及计算机操作水平。学生如果未能达到一定日语阅读与听力理解水平,就难以理解文字材料及语音内容,导致无法键盘输入。而学生即使日语语言水平较高,但无法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办公软件,也会影响文字录入速度与质量。只有这两种基础能力达到本课程所要求水准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开课初期不能达到汉字20字符/分输入水平(中国初级速录师的标准是每分钟录入70-140个汉语字符)的学生,往往在后期也无法跟上课程进度,达不到课程考核要求。
本课程选择开设在二年级阶段,就是考虑到前期基础课程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积累,即《基础日语》(语音、语法结构导人)、《日语口语》(音导出)、《日语听力》(语音导入)、《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基础性应用、常用办公软件操作)等。但也并不是只要具备这两项基本技能,就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日文输入及日语同声打字水平的飞速提升。这一方面与打字技能需要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有关,也与学习者其他方面的综合技能紧密相关。普通打字员只需将眼睛看到的文字信息正确录入计算机即可,而同声打字工作与此不同,需要将听到的语音信息转化为文本。只有学习者具备商务、文秘、旅游、新闻、文化等各方面知识,建立全面、综合的知识储备,才能快速、正确完成文本转换过程,同声打字水平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最后,学习者对《日语同声打字》课程应用型技能学习难度有正确的认知,才能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提高技能的目标。在《日语同声打字》课堂教学中容易看到两种极端表现与认识。第一种即前文提到的,在开课初期汉字录入水平极低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初期的挫败感会持续较长阶段,并且会容易认为自己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无法通过本课程训练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无法掌握此项技能,甚至衍生自己不适合此类工作的想法。另一种学生则正好相反,由于具备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或者平时接触电脑键盘较多,甚至初步接触过日文输入法,认为日语打字就是“拼音”式输入即可,可以“自学成才”,上课教的东西都会,可以轻松完成初期课堂任务,不需要后续系统练习。这两种表现与心理都会严重影响学习者在课程后期日语同声打字水平的提升。对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新建立学生对本课程技能学习难度的认知。
1影响单位时间内文字输出总量的不仅是一定的文字输入速度,还有输入的准确度
有学生敲键速度很快,但输出文字速度不高,且经过练习后不见明显进步,就是因为敲键错误率高,需要多次敲击回车键以及重复性输入,导致最终输出量少。这种“忙乱型”输入的学生,与敲键速度慢的学生同样需要进行矫正输入准确度的指法练习。通过教师指导及系统性打字软件的指法练习(基础键位练习、盲打练习等),多数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及打字指法,培养并保持正确、良好的敲键习惯,逐步提高输入正确率,在课后坚持自主练习,课程结束时可以看到比较显著的输入速度提高的效果。
2需要掌握日语文字的正确输入方式
在日文输入教材面世之前,几乎所有的日语学习者都是靠“自主研究”以及前辈“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获取日文输入的知识。这是因为日文输入方法中的“罗马字输入”方式,其从“字母”到“假名”,再转化为汉字的过程类同于汉语输入,可以轻松、快速入门。遇见个别难以输出的文字或符号时,通过长时间的摸索或求教于前辈、教师等获得解决办法,或者“另辟蹊径”,转为其他复杂但能最终输出的操作来完成。这种方式对于非专业学习者或者日文输入使用不多的用户来说,也是可行的。但作为将来要从事此类工作的日语专业学生,接受专业、系统性学习与培训是有必要的。
由此可见,虽然《日语同声打字》课堂教学中存在学习者对学习意义的认知性不足、前期基础技能不足、对技能学习难易度理解有偏差等问题。但通过教师正确的疏导,学习者综合知识结构逐步积累,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再通过课堂后的练习,就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发挥出计算机教学的平台作用,使实践性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4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