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肝片吸虫病是危害牛羊养殖产业最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之一。羊肝片吸虫病又被称为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羊肝脏胆管引起肝脏胆管发炎为主的寄生虫病。由于寄生虫在体内转移和繁殖,生长中会产生大量毒素,消耗机体营养物质,导致身体消瘦,肝脏损伤,严重的会引发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另外羊肝片吸虫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还会威胁到人类生命安全,需要引起养殖户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该病的防控。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介绍了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12-0025-02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型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寄生在羊肝脏和胆管中引发的一类寄生虫病,该病是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之一,在全国各地的主要养殖区广泛传播流行,其中以北方地区发病率最高。由于寄生虫寄生在羊的肝脏和胆管中,会引起急慢性的肝炎与胆管炎,并导致全身出现中毒症状,机体营养代谢障碍,对幼龄动物造成的危害最严重,会引起大批死亡。该病可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但是由于很多养殖户没有构建完善的驱虫制度和驱虫计划,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根本没有对动物进行驱虫,或药物使用不当,使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基层的畜牧兽医人员,应该引导养殖户充分认识到该病的危害性,做到定期驱虫,定期消毒,定期清理粪便,阻断寄生虫的寄生和传播途径,提高防控效果。
1 发病经过
2018年6月13日,某养殖户养殖的33头山羊群中突然出现发病情况,临床上表现为身体逐渐消瘦,被毛杂乱无光泽,眼结膜苍白,跟不上放牧节奏。发病初期由于临床症状较轻,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因此没有引起养殖户的重视。等到群体出现临床症状后,病情已十分严重。据调查,养殖户对羊群进行了疫苗免疫接种,免疫种类有羊口蹄疫、羊痘、羊小反刍兽疫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三联四防疫苗。但连续2年未对羊群进行驱虫处理。整个羊群身体消瘦,饲料利用率较低。该养殖场除了放牧地点地势低洼,存在大量椎实螺外,养殖场的整体卫生环境较差,粪便堆积,没有及时清理,很容易加重某些致病原的传播蔓延。
2 流行病学
羊肝片吸虫病传播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发生于每年的6-9月,这几个月温度较高,降雨量较多,湿度较大,十分适合肝片吸虫的繁殖生长。另外6-9月外界牧草丰茂,很多养殖户选择放牧养殖[1]。在放牧养殖中一旦选择的放牧地不合理,就会给某些病原传播蔓延提供条件。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羊都可以受到寄生虫的感染而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多发生于地理位置低洼潮湿的地带。
3 临床症状
不同季节引发的羊肝片吸虫病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夏秋季节呈现急性经过,冬春季节呈现慢性经过。夏秋季节羊感染肝片吸虫后,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身体逐渐衰弱,经常性疲劳不能正常行走,常从羊群中掉队,叩诊肝脏区域有明显的半浊音扩大现象,按压有轻微的疼痛感,患羊敏感拒绝触碰。当急性肝片吸虫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时,血检能发现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素呈现逐渐降低现象,贫血严重,黏膜苍白无光泽,身体消瘦,感染严重的会造成死亡。冬春季节的肝片吸虫病大多是因为夏秋季节的轻度感染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所致。患羊主要表现为身体逐渐消瘦并伴随明显的贫血症状,黏膜苍白,被毛杂乱无光泽,很容易掉毛,精神涣散,采食欲望下降,直到停止采食,行动缓慢。观察羊的全身可以发现其眼睑、颌下、胸、腹部存在明显的水肿现象。患羊病情加重后,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最后因为衰竭而死。
4 病理学变化
病死羊解剖后可以发现,其胸腔中蓄积大量积液,心脏表面附着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肌出血严重。肺脏肿大,明显出血,肺间质显著增宽。瘤胃轻度臌气。肝脏表面附着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明显,质地变硬,淤血明显,表面凹凸不平,存在很多米粒大小或黄豆大小的白色结节,在肝脏组织表面还能看到呈现淡白色的索状斑痕。胆囊显著扩大,胆汁浓稠,胆管呈索状[2],胆管中充满了浓稠棕褐色的黏性液体和虫体,虫体外观呈棕红色扁平柳叶状,半透明,数量较多。脾脏不肿大,但在脾脏表面出现少量的梗死病灶。肾脏没有出现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病变,腹腔脂肪黄染呈现淡黄色。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病羊新鲜粪便10 g,使用10倍饱和食盐水将粪便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清澈溶液,接种环蘸取表面液体抖落在载玻片上,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存在卵盖,后端钝圆。在病死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可发现大量虫体,虫体扁平呈现柳叶状或平叶状,体长为25~40 mm,宽为8~12 mm。取出的新鲜成活的虫体为棕红色,固定后呈现灰白色,虫体前端呈锥形,后端较窄[3]。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判定病原为肝片吸虫。
6 治疗
临床上治疗羊肝片吸虫病的驱虫药物种类较多,可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综合选择。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硝氯酚、硫酸二氯酚、碘醚柳胺、丙硫米唑、三氯苯唑等。临床上使用较好的驱虫药物如三氯苯唑对驱杀成虫和虫卵均具有很好的效果,使用剂量为每次10 mg/kg体重,间隔1周后再使用1次,强化驱虫。该驱虫药物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残留量少的特点。在整个驱虫期间,应该做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工作,及时将患羊排出的粪便清理出养殖舍堆积发酵,利用发酵中产生的生物热能杀灭粪便中的各种病原和虫卵。
7 预防
羊肝片吸虫病是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日常养殖中没有构建完善的驱虫制度是导致该病传播流行的最主要原因。要引导养殖户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通常在每年的3-4月和10-11月定期对羊群进行体内及体表寄生虫驱虫处理,驱虫期间做好粪便清理工作,杀灭粪便中的寄生虫虫卵。这样可从生物防控层面做好对该病的预防。在日常养殖中还应该逐步转变传统养殖模式,由放牧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对于仍然采用放牧养殖模式的养殖户,应该引导其科学选择放牧地,避免到低洼潮湿地带放牧,防止在采食中接触到虫卵和中间传播媒介。同时应注意饮用水和饲料卫生,让羊群饮用井水、自来水。消灭中间传播媒介是防控该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在每年放牧前可以选择使用50 000倍液的硫酸铜溶液喷洒放牧地,消灭周围的椎实螺。一旦出现发病情况,应该将患羊单独隔离养殖,并进行严格诊断,明确具体病原,然后采用对症措施进行治疗。
8 小结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常见且高发的体内寄生虫病,危害相当严重,一旦发生会造成羊生长发育不良,幼龄羊死亡,给畜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畜牧兽医人员需要加强对该病的有效防控,及时发现疾病,及时将患羊单独隔离养殖,进行严格诊断,以免错过最佳驱虫时机。深入基層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引导养殖户定期驱虫,做好饲养管理,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8):233.
[2] 李忠元.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6(7):86.
[3] 刘成栋.浅述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6):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07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