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屏边县新现乡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屏边县新现乡家养蚕张数大幅下滑。蚕茧产量较低,茧质较差,黄斑茧、柴印茧较多,死笼率较高,造成蚕农收入大幅下降。本文介绍了新现乡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概况,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蚕农科学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蚕血液型脓病;发病概况;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新现乡;云南屏边
  中图分类号    S8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3-0211-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新现乡地处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西北部山区,发展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自2009年开始发展蚕桑,主要蚕区分布在水田村、洗马塘村、底咪村等,采用栽植杂交桑树养殖地蚕的方式。养蚕发展初期,每年养蚕300余张。2017—2018年,产量下滑幅度过大,2017年全年饲养蚕种110张,蚕种产茧量33.28 kg/张;2018年全年饲养蚕种86张,蚕种产茧量32.4 kg/张,每张蚕种的收入为1 200~1 400元。由于大多数杂交桑树根系较浅,桑树退化严重,桑地每年养蚕张数不足15张/hm2,与玉米等传统作物的经济价值相近。因此,蚕农养蚕的积极性不高。找出蚕茧产量偏低的原因有利于稳定蚕农养蚕的信心。现将屏边县新现蚕区血液型脓病的现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生概况
  由调查可知,屏边县新现蚕区的桑树为杂交桑,采用自然温度地蚕育的养蚕方式。如遇阴雨时期,气温骤降,最低温度仅19 ℃,蚕农自补催青,小蚕、大蚕一直不加温。小蚕采用小蚕框(规格为100 cm×80 cm)进行饲养,小蚕框为自制,四边框由木料订成,底部用尼龙绳织成5 cm×5 cm网状。饲养小蚕时,在小蚕框上垫1层塑料防干纸,然后把蚕种直接倒在防干纸上,每张蚕种1龄饲养1框、2龄饲养2框、3 龄饲养6框。2018年,小蚕育至3龄饷食需要11~12 d,从收蚁至上簇需要32~35 d,由于龄期大幅度增长,造成家蚕感病几率增加。小蚕期间平均温度较低,导致小蚕发育慢,发育差别大。由于小蚕框底部为塑料防干纸,底部透光,在小蚕饲养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小蚕向蚕座下方爬行,造成蚕数量减少。此外,由于小蚕饲养密度过大,出现蚕背蚕,造成部分蚕食桑量不足,入眠时眠不下、眠不齐,部分蚕饿眠。经过几个龄期,饿眠蚕、迟眠蚕体质变弱,最终变成病蚕,5龄期间病蚕死后造成交叉感染,最终导致蚕区血液型脓病暴发。
  2019年春蚕饲养前,组织蚕农对蚕室、蚕具、环境等统一消毒,采用含1%有效氯成分的漂白粉溶液对蚕室内外及周围区域进行粗略消毒;对小蚕框、蚕具进行浸泡,然后用清水清洗蚕室、小蚕框、蚕具及周围区域,再隔1 d使用含1%有效氯成分的漂白粉溶液对蚕室、小蚕框、蚕具及周围环境区域进行消毒。补催青时,先把小蚕框上垫1张防干纸,然后防干纸上垫1张报纸,达到小蚕框底部不透光的目的。养小蚕时每张蚕种1龄饲养2框、2龄饲养4框、3龄饲养10框,小蚕期间及时扩蚕座、匀蚕座。经观察,小蚕期间密度合适,蚕体均匀,眠起齐一,蚕座底部较干净,未发现遗失蚕。大蠶期间加强蚕室通风,加强蚕座消毒。2019年春蚕,小蚕育至3龄饷食用时9~10 d,从收蚁至上簇用时29~30 d。2019年夏蚕,小蚕育至3龄饷食用时8~9 d,从收蚁至上簇用时27~28 d。龄期经过正常。2019年春蚕和夏蚕期间未发现有血液型脓病的病蚕,平均单张蚕种产茧量有所提高,茧质得到了很大改善,柴印茧和黄斑茧明显减少。
  2    发病原因
  通过2019年春蚕和夏蚕的调查发现,2018年屏边县新现乡蚕区上簇前血液型脓病大量暴发主要与蚕前消毒和小蚕饲养有关。蚕前消毒工作做不好,养蚕时会积累大量的病原物。小蚕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蚕发育不齐、眠起不齐,1龄蚕就出现饿眠蚕、迟眠蚕,蚕的体质较差。蚕病暴发有3个要素,即病原物、寄主(弱小蚕)和适合病原物生长的环境[1]。在大蚕饲养时,如通风不好、闷热、蚕座消毒不到位,无法抑制病原物的繁殖;由于5龄大蚕期蚕的食桑量大,弱小蚕死后的脓液染桑叶被正常蚕食下,造成血液型脓病大量暴发。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蚕前消毒
  养蚕前后使用含1%有效氯成分的漂白粉溶液对蚕室、蚕具进行粗略消毒,小蚕框、防干纸等浸泡4 h,然后用清水洗净蚕室、蚕具、小蚕框,待蚕室、蚕具、小蚕框晾干后再用含1%有效氯成分的漂白粉溶液进行第2次消毒,彻底消灭病原物[2]。
  3.2    加强桑园管理
  良好的桑叶品质能增强蚕的体质,因而应加强桑园管理。一是清园。将桑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等清除。二是桑园消毒。包括土壤消毒和树体消毒,可用漂白粉溶液对桑园土壤、桑树的枝干进行喷雾,以创造良好的桑园环境,提高桑叶品质。
  3.3    加强小蚕饲育管理
  注意小蚕饲养过程中的细节,例如因小蚕爬到蚕座底部而导致小蚕数量减少。建议每张小蚕的饲养面积为1龄蚕1.6 m2(2框)、2龄蚕3.2 m2(4框)、3龄蚕8 m2(10框),及时扩座、匀座。注意小蚕饲育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避免小蚕饲养时间过长,以减少蚕病暴发的概率。小蚕不宜饲喂过多桑叶,以避免蚕座过厚造成蚕座发热发霉。加强眠起处理,使蚕农能够识别青蚕、眠蚕、起蚕,如遇蚕发育不齐,应在3龄眠时提青分批饲养[3]。
  3.4    加强大蚕期管理
  加强蚕座消毒,及时除砂,避免蚕砂过厚发热导致病原物大量滋生[4]。4龄蚕期起除和眠除时加网前应撒施生石灰,4眠时淘汰弱小蚕,5龄蚕期前5 d每天早上使用1∶10的防僵粉(1份漂白粉兑10份生石灰)进行蚕座消毒。注意开窗通风。在大蚕期发现血液型脓病病蚕时,需在每次喂蚕前用筷子将病蚕捡拾干净,不能让病蚕死后破裂后产生的脓液污染蚕座。病蚕统一撒施生石灰,然后挖坑掩埋,然后撒施1∶10的防僵粉(1份漂白粉兑10份生石灰)对蚕座进行消毒,晴天中午可用0.2%石灰水均匀喷洒桑叶。
  4    参考文献
  [1] 白兴荣,江亚,黄平.云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与流行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2011(4):31-32.
  [2] 陈世良.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08(增刊2):90-91.
  [3] 张月东.云南省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0(增刊1):131-133.
  [4] 邱海洪,韦秉兴,冯健玲,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368-23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1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