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尤溪县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就尤溪县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制定培育规划、整合培训资源、科学遴选对象、建立保障机制、增强培育实效等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以期为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对策;福建尤溪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个农业大县。全县土地总面积3 463 km2,辖个10镇、5个乡、250个村和17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5.01万人。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流向城镇,致使务农人群老龄化、妇女化、低学历化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能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积极推进务农农民职业化进程,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
1 尤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近年来,尤溪县积极发挥县农广校和各级涉农教育资源、各类培训单位和培训资源的力量优势,开展以职业农民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为重点的非学历和学历教育的培育,取得较好的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 151人。其中:县农广校举办培训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 621人,选送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村主干等到福建省涉农大专院校接受农民大专学历教育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189人。主要培育类型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3 092人,占74.5%,培育对象包括生产经营大户(如种植、养殖、加工、农机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第二类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447人,占10.8%,包括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劳动力,如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第三类是社会服务型职业型农民612人,占14.7%,主要包括农村信息员、农机服务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乡土人才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服务。
通过开展新型职业農民培育,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化能力,打造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施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翅膀,也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调查,目前全县由新型职业农民创办的龙头企业达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5个,家庭农场50家,各类种养殖大户达501户。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1]。2018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6 800 hm2,占全县流转土地总面积的23.8%;农业八大特色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程度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尤溪县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生,毕业后大都不愿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务农人群出现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龄化日益严重、经营能力偏弱等现象。从种植规模看,个体散户多,专业大户少;从年龄层面看,老年人居多,年轻人较少;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多,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严重影响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示范与推广。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新型职业农民后备力量缺乏,“谁来种地”是摆在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2.2 培育机制不全
近年来,尤溪县虽然已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认定流程,规范了资格证书,初步形成了教育培育、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培育对象精准度不高,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与农民生产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尚未建立和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教学+实训”的工作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缺乏相应政策配套措施[2];尤其是受资金不足等困难约束,后续跟踪辅导和咨询服务跟不上,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3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尤溪县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训单位是县农广校,是一所受中央、省、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务指导,县级农业局主管的远程农民教育培训学校。自成立以来,陆续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承担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科技教育、农业成人教育等任务。现有教学及管理人员3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对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的不断加大,师资缺乏问题日益突显。
2.4 培训条件较差
虽然尤溪县农广校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体系,在农民技术教育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缺乏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条件较弱,存在着“培训缺固定场所、教学缺配套设施、下乡缺交通工具、实习缺实践基地”等问题,以致培训功能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2.5 缺乏扶持政策
近年来,为推进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尤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尤溪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扶持办法(试行)》,但具体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跟进不够,缺乏总体培育发展规划,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力度不够,农民积极性不高[3]。为了让农民成为最体面的职业,需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并落实相应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 3 加快推进尤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3.1 制订培育规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关乡村振兴的发展大计。要提高尤溪县职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培育工作有序展开,必须规划先行。对尤溪县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势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科学编制培育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培育对象库,分年度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做到长期任务与短期目标相统一、总体把握与动态调整相统一,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等3类职业农民为培育重点,以部级、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为主要抓手,以产业需求、农民意愿为导向,开展精准培育,不断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3.2 整合培训资源
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培育机构职能,构建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坚持专兼职相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整合利用好全县现有培训资源,通过“内强外联”形式,将全县农业系统中具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农业生产致富带头人纳入培训师资队伍,并聘请省内涉农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和涉农部门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熟悉农业和农村工作、有较强奉献精神的培训教师队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尤溪县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等方面编写乡土教材,采取理论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新型职定农民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同时,明确培育主体的责任义务,建立培育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实行动态考核,在强调培育数量的同时抓好质量,避免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现象。
3.3 科学遴选对象
遴选培育对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基础工作。在培育对象遴选上,要直面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直报系统、电话、网络、12316、微信等形式向廣大农民发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组织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参加报名,以村为单位确定培育对象,由村委会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培育对象按照要求进行筛选落实。同时,积极争取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县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的支持与重视,多方联手搞好培育对象的遴选,让社会了解、支持、监督培训工作的实施全过程,确保培育对象符合培训条件。
3.4 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投入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建设,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经费纳入县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顺利开展,确保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在发展产业政策扶持上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优先享受各类农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尤其是在项目申报和资金扶持上给予优先考虑,在用电、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他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4]。三是建立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机制,真正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轨道。重点加强培育对象的跟踪管理,对参训人员按照所从事的产业类别,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纳入当地农村人力资源库,实行微机化管理并进行跟踪服务。
3.5 增强培育实效
要把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是推进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同时,积极协助已取得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教育,如选送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到省涉农大专院校接受农民大专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培育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创业领头人,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加速现代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崔红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思考[J].農村经济,2017(9):7-13.
[2] 刘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农家参谋,2018(3):45.
[3] 付秀梅.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55-57.
[4] 王泰群.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1(6):1295-1296.
[5] 丁萃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5):158-1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72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