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业资源属于国家重要资源,如果发生火灾,对资源造成的伤害将不可挽回,大量的森林将被毁坏。同时火灾在发生之后,其遗留问题对林业发展也会造成影响,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影响生态平衡。因此需注重林业资源保护的实施,加强对护林防火技术的运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关注内容。相对于滥砍滥伐来讲,火灾会对林业资源产生更大的危害。火灾不仅会使林业资源受到毁坏,也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需注重森林防火的实施,确保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性,使国家经济获得较好发展。
一、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即受自然因素影响产生,其中比较常见的雷雨天气导致的森林火灾,如果出现雷雨天气,在打雷过程中会产生电火花,并且火花比较巨大,如果电火花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易燃物,便会引发火灾产生,进而造成严重后果。除了受到雷电影响之外,也可能会受到林区当中岩石发生大面积崩塌问题的影响,岩石和岩石在碰撞之后会产生火花,如果火花散落在易燃物上,将会发生火灾。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森林火灾由自然原因造成的概率比较小。
2、人为原因
相关调查显示,人为原因是造成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就人为火灾原因来讲,可以分为人为纵火和用火疏忽。疏忽用火可以包括生活用火和生产用火。生产用火主要是指牧场用火、烧荒等,生活用火主要包括取暖、吸烟、祭祀等。在生产中和生活中,都比较由于疏忽产生火灾。在人为纵火的情况下,火灾将会更加严重。
二、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策略
1、建立瞭望台
瞭望台的建立主要是基于林业资源所处的地势设置,主要目的是对林区当中突然发生的实践进行观察与评估。就建立位置來讲,往往会处于林区中的高处,不受地势影响,整体观测视野比较好,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发现火灾发生的具体位置。
2、设置防火线
防火线的设置能够发挥在森林防护中的积极作用,在设置防火线时,经常会将其设置在林区当中的预留区域,并且区域形状呈带状。一般来讲,在防火线区域不能有林木或者是花草出现,在划分防火线时,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即林道防火箱、林间防火线和林缘防火线,防火线的宽度在三十米到五十米之间。在火灾发生时,通过对防火线的利用,可以使火灾蔓延受到组织,进而减少火灾的影响范围。
3、建立防火沟和生土带
防火沟在建立时,其构造需达到宽度为一米,并且在深度上需比腐蚀层低,或者是比泥炭层低,低的范围在零点三五到零点五之间,防火沟的建立能够对地下火的蔓延起到预防作用。就生土带来讲,主要是在林地当中预设的带状空地,在人工翻耕之后,土壤出现裸露问题,一般情况下生土带的宽度为一米到两米之间。
4、利用阔叶树建立防火带
阔叶防火带的建立需借助一些具有抗火性的物种,使物种发挥自身防火作用。在具体实施时,工作人员可以运用交叉种植的方式,形成复层混交林,促进林地整体郁闭度的增强。其中常见的树种主要由接骨木、赤杨等。通过对林地当中整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使林地的防火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5、建立灭火站
就当前情况来讲,在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森林灭火时会多数会使用化学药品。因此相关部分应注重林区当中化学灭火站的设置,这样才能在发生火灾时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就灭火站位置来讲,通过选择交通比较便利的位置,保证灭火站与外界联系的便利性质。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尽一切可能调动人力、物力进行灭火。同时在灭火时,应保证装备齐全和道路的畅通。总体来讲灭火汽车和机头灭火器使在灭火时比较常见的设备,能够在灭火时较大程度发挥自身效用。
6、重视火警预报
林业站属于林业资源保护中的重要站点,因此林业站需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加强和气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气象预报做好火灾预防工作,实施科学、合理防范措施,进而使火灾的实际发生概率得以降低。
7、加强制度管理
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向林区附近居民宣传防火的重要性,使人们树立正确防火意识,降低人为火灾发生的概率。同时林业部门需对防火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提升工作人员对森林防火的重视程度,明确自身在工作中的具体责任。除此之外,也需加强对火源的管理,林区内不能使用明火,禁止吸烟和祭祀。并且林业部门需安排专业人员对林区进行巡逻,如果发生异常情况,需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并且对违反制度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或者是进行严惩,进而使火灾发生的实际概率得以降低。
总之,在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森林防火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应注重在防火时技术的使用,并且利用相关制度进行监督,使人们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防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同时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运用有效方式遏制其不断蔓延,进而使林业资源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作者单位:150613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小九林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5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