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8年湖南省东北部两次强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湖南省2018年兩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强降雪过程均在500 hPa“Ω”型环流形势下发生,但中低层环流形势差异明显。第一次过程(2018年1月24—31日)中低层存在切变线,水汽条件较好,冷空气从近地面层锲入,暖湿空气被迫抬升;第二次过程(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1月3日)降雪前850 hPa至地面已经形成强盛稳定的冷垫,暖湿气流沿冷垫爬升;强降雪落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区轴线的左侧且与强辐合中心重叠,但是水汽条件差异较大。通过拉格朗日气块追踪方法发现造成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水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汽的来源不同,第一次过程水汽主要来源于高压底部经黄海和东海变性增湿后回流的空气和阿拉伯海,第二次主要源于中南半岛源地和印度半岛源地。两次过程都存在假相当位温线的密集带,地面锋区维持在22°N附近。相比第一次过程而言,第二次过程锋面坡度高于第一次,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明显,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增大,使得湿度、相对涡度、垂直运动等物理量在强降雪开始前12 h有明显向上延伸的特点,对预报具有先兆性指示意义。
  关键词:强降雪;环流形势;水汽;假相当位温;湖南省东北部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3-0058-0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3.01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strong snowstorms in the northeast of
  Hunan province in 2018
  YIN Yi-wen,JIANG Shuai,XU Li-li,CHANG Li-wei
  (Yueya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Hunan Province,Yueyang 414000,Hunan,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zed data and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tation data, two strong snowstorms in Hunan province in 2018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snowstorms were caused in "Ω" circulation situation at 500 hPa,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iddle-low atmosphere. The first process (January 24 to 31, 2018) had a shear line and a good vapor condition, and the warm and wet air were forced to climb, because the cold air wedged in from the near ground. In the second process (December 28, 2018 to January 3, 2019), a strong and stable cold pad had been formed before the snow, and the warm and wet air climbed along the pad at 850 hPa. The snowstorm areas were located in the left side of the large water vapor flux area and near the vapor flux divergence center.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of water vapor is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water vapor by the Lagrange air parcel tracking method. The water vapor in the first process mainly came from humidified northerly backflow which through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igh pressure and the Arabian Sea, the second process was from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India peninsula. The two processes both had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tensive zone and the surface front zone near the 22° N. The slope of the second proces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process and the wet air climb obviously, which caused the low-level cyclonic vorticity increases, and the relative humidity, the relative vorticity and vertical movement extend upward significantly at 12 hours before the start of heavy snowstorm, which has precursory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diction.   Key words: strong snow storm; circulation situation; vapor;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northeast of Hunan province
  强降雪是中国北方冬天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给当地的交通、电力、农业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中国气象学者已经对北方强降雪天气的成因以及形成机理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王文辉等[6]发现东风切变带中正涡度平流的输送与强水汽辐合的叠加可使降雪加大;周雪松等[7]、张迎新等[8]的研究表明,动力锋生机制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回流暴雪的主要原因;赵宇等[9]发现东北风冷垫上东南风层变薄直至减弱消失是降水相态转换的标志。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南方强降雪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不断提高。南方强降雪不同于北方的是,在同一过程中可能会有雨、雪、雨夹雪、冻雨等多种天气并存,并且伴随着较长时间的低温冰冻。特别是2008年1月南方出现了50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天气灾害[10-13],进一步引起了气象学者对此类天气的重视。王东海等[12]研究发现,中高纬度阻塞环流形势是大范围低温天气产生的重要背景,当阻塞上游50°N区域有极强的负涡度平流持续输送到阻塞区,会使濒临崩溃的阻塞形势得以重新加强,从而使得阻塞形势长时间稳定维持;丁一汇等[13]研究指出,南支西风系统显著加强的重要原因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与中亚低槽形成的偶极子会使冷空气从西路径入侵中国,且导致上游强西风气流明显分支。甘文强等[14]对贵州省低温雨雪天气研究发现,不同相态降水均是静止锋后冷气团一侧锋面降水造成的,“前暖湿后冷湿”的温湿结构会造成不同的降水相态;池再香等[15]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发现暴雪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 低空急流促使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 触发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此外,对于南方低温雨雪天气中的冻雨,也有不少研究[16-18]。
  就目前来说,对北方强降雪的研究比较多,南方更多的是研究雪、雨夹雪、冻雨3态混合的降雪过程,对于强降雪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两次甚至多次强降雪过程的对比研究[19,20]。目前,对实际预报业务而言, 强降雪(特别是南方地区)仍成为预报中的难点,虽然对强降雪存在一定预报能力,但是对于其开始时间、量级以及落区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短板。近年来对强降雪的预报以及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为了提炼此类天气的前期征兆和预报着眼点,提高其预报能力和准确率,本研究分析了2018年湖南省东北部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分别是1月24—31日(第一次过程)、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1月3日(第二次过程),通过天气形势的分析以及物理量的诊断,旨在增强对本地强降雪天气形势、物理量的认识,从而提高对此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
  1  资料选取
  使用NCEP/NCAR逐6 h的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所选时长为2018年1月24日8∶00至29日2∶00、2018年12月28日8∶00至2019年1月3日2∶00。研究区域为湖南省东北部,即湘东北,区域平均所选范围为28°—30°N,112°—114°E。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气实况
  第一次过程是2018年1月24—31日,25日白天湘北自西向东先后转纯雪,湘中及以南地区以小雨为主,部分出现冻雨,最强降雪时段为26—27日,湘东北为大到暴雪,湘中及以南地区为小雪、雨夹雪、冻雨3态混合,28日8∶00雪线南压,位于湘南,29日雪线移出湖南省。此次过程雨雪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北以及湘中以北部分地区,累计雨雪量0.8~45.3 mm(图1a),最大出现在湘阴;全省共6县市出现暴雪(临湘、汨罗、益阳、桃江、沅江,岳阳),最大积雪深度为8 cm(沅江);最大电线积冰厚度为29 mm(郴州);全省平均气温为0.3 ℃,最低气温-6.0 ℃(临湘、汨罗)。
  第二次过程为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1月3日,29日白天湘北先后转纯雪,湘中以雨夹雪为主,部分地区出现纯雪、冻雨,湘南小雨,强降雪时段为29日晚至30日白天,30日白天雪线开始南压并有所减弱,湘东北降雪暂停,2019年1月1日、2日白天仍有零星小雪天气,2日下午降雪停止。此次过程雨雪量主要集中在湘西南到湘东北一线,累计雨雪量0~32.6 mm(图1b),最大出现在靖州;全省暴雪19站,最深积雪深度20 cm(益阳南县),最大电线积冰厚度6.2 mm(郴州汝城);全省平均气温为0.35 ℃,最低气温-11.3 ℃(南岳)。
  两次过程均出现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相比第一次过程而言,第二次降雪过程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广。
  2.2  环流形势
  两次过程高空200 hPa急流旺盛,在25°—35°N形成大风轴,风速均大于60 m/s,强大的气流可以直接对下层的空气产生强烈的抽吸作用,产生持续的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水的维持和发展(图略)。500 hPa中高纬度地区均为“Ω”流型,乌拉尔山地區暖脊强烈发展,其高压脊线向东北方向延伸,脊前的偏北气流不断引导冷空气在横槽内聚集,横槽稳定维持,槽前西北气流不断向南渗透,引导地面冷空气的扩散南下。低纬度地区均有东移发展的南支槽配合,槽前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同时西南暖湿空气沿槽前源源不断输送到长江流域,冷暖气流不断交汇,为强降雪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蓄;此外,湘东北地区500 hPa温度均低于-15 ℃,较有利于云层中冰晶和雪花的形成以及降雪的维持(图2)。两次过程500 hPa系统的位置有所差异,第一次过程阻塞高压以东巴尔喀什湖至中国东北为一宽广的低槽区,中国东北地区有一温度为-44 ℃的低涡环流(图2a),且冷中心落后于低中心,利于横槽的维持和加强;第二次过程横槽位于外蒙古地区,冷涡中心位于亚洲东北部,其所对应的冷中心温度更低,为-47 ℃(图2b),接近寒潮标准的-48 ℃。   从低层的环流形势来看(图3),两次过程均受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当南下的冷空气遇到西南暖湿气流时,暖湿气流沿锋面爬升,成云致雨,但是中低层环流形势差异明显。第一次过程700 hPa急流达24 m/s,湖南省位于急流以及850 hPa切边线附近,动力条件较好(图3a、图3c);此外,湖南省受850 hPa高压底部冷空气回流影响,有利于水汽的输送。第二次过程湘东北地区700 hPa急流较第一次过程偏弱,为12 m/s左右,850 hPa受偏东偏北气流影响为一强盛的冷垫,700 hPa暖湿气流沿冷垫爬升(图3b、图3d)。在温度方面,第一次过程0位线位置偏北,位于湘中以南地区,而第二次过程0位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界附近(图3),因此第二次过程强降雪范围较第一次更广。降雪阶段,第一次过程随着冷空气的南下,850 hPa温度与第二次过程相当,在-8 ℃左右;第一次过程700 hPa由于西南暖湿气流较第二次更加旺盛,导致湘东北700 hPa温度较第二次偏高2 ℃左右,第一次过程湘东北700 hPa温度为-2 ℃左右,第二次为-4 ℃左右。
  从地面形势来看(图略),第一次过程冷中心位于巴湖以北地区,湖南省受东路转西北路冷空气的影响,地面气压达1 035 hPa,地面冷锋维持在南岭一带。1月30日500 hPa转为槽后偏北气流控制,地面为冷高压控制,锋面南压入海,天气转好。第二次过程地面冷高压位于新疆北部,位置较第一次过程偏东偏南,这与500 hPa阻高的位置偏东相对应,冷空气沿西北路逐步南下影响湖南省,地面气压达1 040 hPa。12月31日中高层槽前西南气流减弱,1月2日白天转为平直的西风气流控制,气温回升,过程趋于结束。两次过程影响湖南省的冷空气不是整体性向南暴发,而是分股不断向南扩散,有利于地面冷垫长期维持,形成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2.3  物理量诊断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两次过程的差异,将分别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3方面对这两次强降雪过程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
  2.3.1  水汽条件  考虑到两次降雪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700 hPa,因此重点分析700 hPa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次过程在1月26日20∶00全省基本都处于大于12 g/(cm·hPa·s)的水汽通量高值区中(图4a),湘东北地区水汽通量在1月27日8∶00大于20 g/(cm·hPa·s)(图4b),且一直维持到28日2∶00才开始减弱南压(图4c),对应实况26日、27日为最强降雪时段,28日随着水汽的减弱,湘东北地区降雪逐渐停止;此外,湘东北地区一直位于强水汽辐合区,与强降雪落区一致。第二次过程水汽通量自12月29日20∶00后开始明显加强,并且湘东北上空辐合开始加强(图4d),对应实况降雪也开始明显加强;30日2∶00水汽通量大于8 g/(cm·hPa·s),同时水汽辐合也最明显,辐合高值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图4e),与降雪落区一致;随后水汽逐渐向南移动(图4f),30日下午湘东北降雪停止。
  从区域平均(湘东北:28°—30°N,112°—114°E)的相对湿度随时间的垂直剖面(图5)上可以看到,第一次过程相对湿度大于90%的湿区一直从地面扩展到4 km左右(图5a),湿度条件较好,这与700 hPa旺盛的西南急流以及850 hPa回流的冷空气有关。第二次过程前期12月28—29日白天,850 hPa以下相对湿度较小,这与前面分析的低层冷垫相对应,29日晚湿度快速增高,且高湿区一直延伸到8 km左右,对应强降雪阶段,30日晚上850 hPa相对湿度又迅速减弱,降雪暂停(图5b),2019年1月1日白天高湿区又开始增强至700 hPa以上,对应实况为1月1—2日的小雪天气。
  对比两次过程的水汽条件,发现降雪与水汽条件对应较好,强降雪区位于水汽通量高值区轴线的左侧与强辐合中心重叠区,但是水汽条件有所差异。第一次过程的水汽通量明显高于第二次,但是强降雪阶段湿层厚度却低于第二次,由此可见,水汽通量的输送以及湿层的伸展高度对降雪量级起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两次过程水汽差异的原因,利用美国NOAA开发的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模拟两次过程气块的来源。因为两次强降雪过程都发生在湘东北地区,因此选取岳阳站(29°23′N, 113°7′E)追踪水汽轨迹。图6a为第一次过程1月27日8∶00气块轨迹(图6a下端为水汽轨迹时间-高度图,横轴表示水汽轨迹向前追踪264 h对应的时刻,所用时间为世界时,即北京时=世界时+8 h,纵轴表示高度,单位是hPa,起始时间为北京时2018年1月27日8∶00),北方冷空气沿西北路径南下,在黄海和东海变性增湿后又沿东路到达850 hPa附近,回流至湘东北(圆形轨迹);此外,来自阿拉伯海气块高度在700 hPa左右,经印度半岛和孟加拉湾进入湘东北上空(方形轨迹),以上为两个主要的水汽通道;来自非洲北部的气块由西风带经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沿南支槽系统至湘东北地区(三角形轨迹),考虑到气块高度较高,主要位于500 hPa附近,水汽含量較差。图6b为第二次过程的气块轨迹(同6a,起始时间为北京时2018年12月30日2∶00),可知北方干冷空气块沿西北路南下(圆形轨迹),并且在12月27日大举侵入,有利于抬升南方来源的暖湿空气。另外南方源地有一部分气块起源于中南半岛经由孟加拉湾沿西南路径输送至湘东北地区(三角形轨迹);另一部分气块来自印度半岛,经由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输送至湘东北地区(方形轨迹),以上两个源地气块高度较低,主要位于700~850 hPa,水汽含量丰富。综上,第一次过程有两个水汽源地,分别是冷空气回流的增湿空气的水汽输送和来自阿拉伯海的水汽输送;第二次的水汽源地主要是南方源地,为中南半岛源地和印度半岛源地。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过程中来自北方源地的气块沿着槽前西北气流南下,在12月28日快速下沉与中低层冷空气混合后南下,来自南方的气块沿冷空气爬升,这与前面的环流场分析一致(图6b)。   2.3.2  动力条件  急流不仅带来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动量输送,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低层上升运动的形成,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动力与热力条件。第一次过程西南急流强盛且稳定少动,急流推进到30°N以北,湖南省位于急流带上(图7a);急流有两个增强的过程,第一个是1月24日晚,最强风速达到24 m/s,湘东北上空存在明显的风速辐合区,配合850 hPa的暖切(图7c),动力条件转好,但由于温度层结条件较差,湘东北地区仅出现降雨天气;第二个是从1月26下午开始,风速最大可达28~30 m/s(图7a),动力条件进一步增强,结合地面冷空加强,降雪温度已经形成,为纯雪天气,26—27日湘东北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雪。第二次过程12月29日前湘东北地区700 hPa上空主要受偏西气流影响(图7b),动力条件较弱,850 hPa受偏北风控制(图7d),冷垫维持;700 hPa急流在29日20∶00显著增强,推进到29°N左右,最大风速达22 m/s,动力条件变好(图7b),对应实况为29日晚至30日白天湘东北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雪。此外2019年1月1日急流开始增强,对应1月1日、2日的小雪天气。两次过程湘东北地区都处于700 hPa西南气流大值风速区出口左侧,有正切变涡度,有利于辐合上升运动,这与强降雪区域相对应。
  垂直运动是成云致雨的关键因素,降水强度一般与中低层的上升运动有关。从区域平均的垂直运动高度-时间剖面(负值代表上升运动,负值越大代表上升运动越强;反之,正值代表下沉运动)可以看到,两次过程强降雪时段均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高度延伸至300 hPa以上(图8a、图8b)。并且配合正涡度区(图8c、图8d),利于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形成,为降雪过程提供重要的动力条件。第一次过程上升运动最强出现在1月27日晚,最大上升速度为0.71 m/s(图8a),配合相对涡度图(图8c)可以看到,700 hPa以下为正涡度区,这与垂直运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25日开始,垂直运动发展,1 000~850 hPa相对涡度增强,动力条件转好,湘东北地区逐渐转为纯雪或雨夹雪天气。26日随着垂直上升运动加强,水汽的输送、降雪加强。第二次过程垂直运动和正涡度区都在12月29日白天开始快速向上伸展,动力条件变好,29日晚至30日白天湘东北地区为大到暴雪天气,30日晚迅速减弱,对应湘东北地区降雪停止,最大上升速度出现在30日2∶00,为0.54 m/s(图8b、图8d)。此外,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第二次过程中相对湿度、垂直运动、相对涡度有迅速扩展至对流层中高层的特点(图5b、图8b、图8d),这会促使低层暖湿气流上升, 为强降雪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且这种现象发生在强降雪前12 h左右,对强降雪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3.3  热力条件  下面将从各层气温、假相当位温以及探空图对比分析两次过程的热力条件。
  1)各层温度。各层的温度对降雪相态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各层温度降到一定程度,云层中才能形成足够冰晶和雪花并在下落的过程中不会融化。从区域平均的各层温度随时间的演变图(图9)可以看出,第一次过程各层温度整体呈先下降后波动变化的特点,700 hPa由于暖湿空气强盛,因此温度起伏不大,在-2~0 ℃波动变化;冷性逆温层在1月25日开始建立,对应实况为湖南省自北向南开始转为纯雪。最强降雪时段500 hPa温度在-12 ℃左右,700 hPa在-1 ℃左右,850 hPa在-6~-3 ℃,925 hPa在-7 ℃左右(图9a)。第二次过程12月29日2:00之前,各层温度都在0 ℃以下且温度随高度降低,不存在逆温层,以雨夹雪为主;29日凌晨,随着700 hPa暖湿气流发展,850 hPa冷空气影响,逆温层逐步形成,实况为29日白天湘东北地区先后转纯雪;最强降雪时段500 hPa温度在-15 ℃左右,700 hPa在 -4~-3 ℃,850 hPa在-9~-7 ℃,925 hPa小于-8 ℃(图9b),这均是有利于出现大到暴雪的温度层结。
  2)假相当位温。假相当位温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冷暖气团交界面的特征。从沿113°E假相当位温的垂直剖面(图10)可以看到,两次过程在20°—25°N存在假相当位温线密集带,即冷锋锋区;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说明有冷空气不断从北部侵入。锋区上部是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对应由南方带来的沿锋面爬升的暖湿气流。此外,两次过程低层均存在等位温线与地面接近垂直,說明冷空气在低层呈楔形侵入湘东北地区,在20°—25°N形成冷空气垫,冷垫向北逐渐增厚,有利于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第二次过程锋面坡度高于第一次,说明在降雪开始前就已经有冷空气入侵,在低层形成稳定的冷垫,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更明显,更有利于正相对涡度的增加,从而加强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和增加暖湿空气带来的热量向上输送,因此在12月29日高湿区、上升运动区、正涡度区都有迅速向上延伸的特点(图10b)。
  3)探空图。对比探空图(图11)发现,强降雪阶段第二次过程湿层比第一次过程深厚,延伸到6 km,第一次过程湿层位于3~5 km,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两次过程中低层均存在明显的逆温,其中逆温的性质影响了降水的性质。第一次过程1月27日8:00武汉站逆温在700~850 hPa(图11b),温度低于0 ℃,没有融化层,为冷式逆温,因此对应实况为湘东北地区为纯雪;长沙站逆温层较窄(图11a),位于850 hPa附近,且温度高于0 ℃,为暖式逆温,这样的层结有利于冻雨的出现,因此湘北地区为降雪天气,在湘中南部地区以冻雨为主。第二次过程12月30日8:00长沙站和武汉站上空整层温度都在0 ℃以下(图11c、图11d),700~850 hPa为冷式逆温,因此对应实况为29日晚至30日白天湘东北为大到暴雪天气。此外,两次过程地面温度均在0 ℃以下,有利于低温冰冻天气的维持。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诊断对湖南省东北部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两次强降雪过程均在500 hPa “Ω”型环流形势下发生,暖脊前偏北气流带动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前暖湿气流在长江流域相遇,冷暖气流势力相当,造成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不同的是第一次过程伴随阻高崩溃东亚大槽重建,降温迅速,且水汽充沛,中低层存在辐合切变,冷空气从近地面层锲入,暖湿空气被迫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强降雪;第二次过程发生在阻高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降雪前850 hPa至地面已经形成强盛稳定的冷垫,暖湿气流沿冷垫爬升,再配合有力的水汽及动力条件,产生强降雪。
  2)两次过程强降雪落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区轴线的左侧与强水汽辐合中心重叠,相对湿度延伸至4 km及以上,强烈的水汽辐合为强降雪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但水汽通量差异较大。通过拉格朗日轨迹模式模拟两次过程的气块来源,发现造成两次过程水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汽的来源不同,第一次过程有两个水汽源地,分别是冷空气回流增湿空气的水汽输送和来自阿拉伯海的水汽输送;第二次的水汽源地主要是南方源地为中南半岛源地和印度半岛源地。
  3)在动力条件方面,两次过程湘东北均处于700 hPa低空急流出口左侧,有正切边涡度,有利于辐合上升运动,地面低层至300 hPa以下为垂直上升运动,并且配合中低层气旋性环流正涡度区,有利于垂直运动的维持和能量的向上输送,为降雪过程提供重要的动力条件。
  4)两次过程都有有利于降雪的温度层结条件,若温度层结满足925 hPa温度小于-6 ℃、850 hPa小于-3 ℃、700 hPa小于-1 ℃、500 hPa小于-12 ℃,4 km以下均为高湿区且存在冷式逆温时,判定重叠区为降雪区。其中,当700 hPa小于-3 ℃、850 hPa小于-7 ℃、925 hPa小于-8 ℃且高湿区一直延伸到8 km左右时,在动力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配合有利的水汽及动力条件,对判定降雪量也很有指示意义。
  5)两次过程都存在假相当位温线的密集带,地面锋区维持在22°N附近,锋面随高度向冷空气一侧倾斜,等位温线与地面接近垂直,暖湿气流沿锋面爬升,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蓄。第二次过程锋面坡度高于第一次,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更明显,更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增强,从而加强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和增加暖湿空气带来的热量向上输送,因此第二次降雪过程具有历史短、强度大的特点。同时,这也解释了强降雪开始前12 h高湿区、上升运动区、正涡度区迅速向上延伸的原因,对预报具有先兆性指示意义。
  6)对比两次强降雪过程发现,第一次过程水汽条件较好,第二次过程热力条件较好。由于第二次过程冷空气势力较强,0 ℃线范围偏南,因此第二次过程降雪范围大于第一次。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赵思雄.华北地区“12.7”降雪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4):387-401.
  [2] 王  宏,王万筠,余锦华,等.河北东北部一次异常强渤暴雪天气过程的湿位涡分析[J].高原气象,2012,31(5):1302-1308.
  [3] 何  娜,孙继松,王国荣,等.北京地区预报失误的两次降雪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2014,42(3):488-495.
  [4] 宋  薇,靳瑞军,孟  辉,等.2009年天津地区首场降雪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2012,40(6):996-100.
  [5] 张  芹,秦增良,张秀珍.山东春季两次强降雪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16,44(1):76-86.
  [6] 王文辉,徐德祥.蒙锡盟大雪过程和“77.10”暴雪分析[J].气象学报,1979,37(3):80-86.
  [7] 周雪松,谈哲敏.华北回流暴雪发展机理个例研究[J].气象,2008, 34(1):18-26.
  [8] 张迎新,侯睿钦,张守保.回流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实验[J].气象,2007,33(9):25-32.
  [9] 赵  宇,蓝  欣,杨成芳.一次江淮气旋极端雨雪过程的云系特征和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8,37(5):1321-1340.
  [10] 周宁芳.全国大部气温明显偏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肆虐:2008年1月[J].气象,2008,34(4):127-131.
  [11] 陶诗言,卫  捷.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过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4):337-350.
  [12] 王东海,柳崇健,李  英,等.2008年1月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征及其天气动力学成因的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2008, 66(3):405-422.
  [13] 丁一汇,王尊娅,宋亚芳,等.中国南方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8,66(5):808-825.
  [14] 甘文强,蓝  伟,杜小玲.2018年1月底至2月初贵州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初探[J].暴雨灾害,2018,37(5):410-420.
  [15] 池再香,胡跃文,白  慧.“2003.1”黔东南暴雪天气过程的对称不稳定分析[J].高原气象,2005,24(5):792-797.
  [16] 杨  贵,名孔期,毛冬艳,等.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持续性原因分析[J].气象学报,2008,66(5):836-849.
  [17] 曾明剑,陆维松,梁信忠,等.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冰冻雨雪灾害形成的温度场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2008,66(6):1043-1052.
  [18] 钱维宏,付娇兰.2008年初江南冻雨过程的湿大气锋生[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29(6):787-798.
  [19] 姚  晨,汤祖祥,朱月佳,等.2018年初安徽省两次罕见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18,37(5):401-409.
  [20] 陈红专,叶成志,龙丽华.2011年1月湖南罕见持续性暴雪天气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2012,31(2):141-148.
  收稿日期:2019-05-28
  基金项目:湖南省气象局预报员专项(XQKJ19C008)
  作者简介:尹依雯(1991-),女,江苏苏州人,工程師,硕士,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电话)15895540592(电子信箱)364768116@qq.com;
  通信作者,蒋  帅,男,湖南岳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电子信箱)364768116@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5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