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作为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常见病害,小麦条锈病相关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文具体分析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对理论成果的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小麦条锈病治理对策,减轻小麦条锈病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12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条锈病危害非常大,且具有暴发性、长期性、流行性等危害特征,其防控一度引发国际关注。我国也非常重视小麦条锈病研究与治理工作,加强对小麥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的分析、构建持久控制机制,对抑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结合当前小麦条锈病发病特点、规律、危害程度等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不断强化早期预警技术、条锈菌致病性变异机理等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小麦条锈病治理效果。
  1    揭示了小麦条锈病越夏与越冬规律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及“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等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小麦条锈菌越夏与越冬地区、具体方式、所需条件等都是这些理论所揭示的内容。越夏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四川的西北部地区,而越冬地主要集中在华北一带,即北方1月均温在-7~-6 ℃的地区。基于理论中所揭示的小麦条锈菌越夏与越冬规律,相关部门开展了系统监测,先后发现了33种生理小种,并详细查明了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的主要策源地,即四川西北地区与陇南地区,为小麦条锈病预防及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基于病菌源基地范围及作用构建了早期预警技术体系
  理论详细研究了小麦条锈病菌基地范围,在越夏易变区中,新发现区域与老病区连成一体,总面积约为70万hm2,发病早、病菌危害大、菌源数量多是秋苗主要特征,也由此成为治理的重点。小麦条锈病核心菌源区是海拔1 500~1 800 m的地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自生苗提供有效菌源的时间范围。研究还发现,病菌在不断提升自身耐高温能力,越冬区域延伸方向主要是高海拔地区,而越夏区域延伸方向主要是低海拔地区[1]。基于这些理论,显示了菌源基地与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联系非常紧密。为此,有关部门对病害中长期发生趋势异地测报技术进行研发,可对核心菌源区秋季菌源数量实现精准预测,与实际吻合度达到99%,真正实现了病害的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3    揭示了小麦条锈菌毒性与品种抗病性变异规律
  中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丧失主要与病菌高致病性小种的产生有关,抗病品种的不科学布局以及品种自身抗病性遗传分化为新的毒性小种提供了良好的哺育条件,而且周围环境潮湿,也会抑制品种的抗病性表达,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病菌的侵染能力。理论中证实了中国小麦品种丧失“抗锈性”的易变区主要集中在陇南、四川西北部,这些地区同时也是病菌新小种主要策源地[2]。基于此,“基因集团效应”被提出,并应用在了延缓“抗锈性”丧失的策略中。同时,构建品种抗病性鉴定及评价标准化技术体系,并提出小麦慢条锈病品种选育指标,系统开展了慢锈性品种鉴定、筛选及遗传育种等工作。理论中发现了条锈菌毒性变异主要途径,即基因突变、遗传重组,并依据此建立了病菌生理小种、毒性变异监测等技术平台,该技术平台鉴定了1991—2012年全国逾2万份病害标本,通过该平台的使用将高致病小种类型、致病特点等揭示出来,更为动态化、系统化地监测及控制病菌生理小种的毒性与变异情况,为优化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提供了支持。同时,将条锈菌特异性cDNA文库建立起来,进而使病菌基因表达特性得以展现,使条锈菌基因资源库内容更为丰富、多样,为相关研究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3]。基于条锈菌基因表达方面的特异性,分子诊断检测技术得以建立,可以更为灵敏、准确地诊断与检测小麦条锈病。
  4    制定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及分区治理技术体系
  依据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特点及传播规律,依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分区治理策略,即全面对春季流行区预防、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重点治理越夏易变区;并成功研究探索了很多相关病害防治技术,包括退麦改种、抗锈良种、基因布局、带药侦查等;建立了科学的小麦条锈病分区治理技术体系,即以生态抗灾、生物防控为目标开展小麦条锈病治理[4]。此外,构建出了春季流行区、冬季繁殖区、越夏易变区三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且通过这些技术体系的实际运用,小麦条锈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控制了其危害范围,挽回了超过200万t的小麦损失。采取了多样化手段对体系进行推广,包括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及防控会议、利用网络对防病技术加强推广与普及、专家深入到重灾区在关键病害时期开展技术指导等,将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
  5    参考文献
  [1] 郭翔,马献菊,王明田,等.基于GIS的四川盆区小麦条锈病风险评价与区划[J].生态学杂志,2019,38(6):1783-1791.
  [2] 李金锁,邓玉傲,李海燕,等.南阳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及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2):46-49.
  [3] 王江蓉,彭红,吕国强,等.小麦条锈病防治策略的提出与推广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0):94-96.
  [4] 陈万权,康振生,马占鸿,等.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0):4254-42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9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