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冬季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与成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三亚市天涯区梅村建设冬季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面积10.1 hm2,辐射带动面积66.7 hm2。通过采取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等一整套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有效控制了冬季瓜菜病虫害的发生,显著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动全市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控害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冬季瓜菜;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海南三亚
三亚市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1]。冬季瓜菜是三亚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年种植面积达到1.13万hm2以上,主要品种有豇豆、黄瓜、椒类、苦瓜、茄子等,北运蔬菜约47万t[2]。三亚市全年无霜,大部分害虫无越冬现象,全年食源充足且天敌少,病虫害发生尤为严重[3]。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推进三亚冬季瓜菜种植标准化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和市场竞争能力[4],三亚市多年来坚持以减少农药使用为目的,于11—12月至次年3—5月的冬季瓜菜害虫发生高峰期集中推广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19年在三亚市天涯区梅村建立了冬季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为10.1 hm2,带动辐射面积66.7 hm2。示范区主要示范推广性诱、色诱、食诱等理化诱控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等生物防控技术,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田间鼠害统防统治和田间废弃物回收集中处理技术等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带动了全市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控害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本市冬季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情况和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绿色生产提供借鉴。
1 冬季瓜菜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措施
1.1 政府主导,多方协同配合
为整合技術力量,确保示范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由市植保植检站、区农林局、梅村村委、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村农业技术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工作、统筹物资发放和项目实施,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
1.2 绿色防控,专业化运作
通过政府采购专业化服务的形式,将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机结合,负责统筹项目实施,根据当地实际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实施有效的绿色防控措施。在冬季瓜菜作物上应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建立病虫害监测点,在核心示范区重点推广生物有机肥、信息素诱杀、色板诱杀、食物诱杀和天敌昆虫控害等,构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减少农药使用量和防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1.3 创新宣传模式,提高推广效率
为提高示范区的影响力,辐射带动周边冬季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在核心示范区醒目位置建立示范牌,标明示范区详细情况和各项技术要点等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田头技术指导、建立农技推广微信群、培养当地技术骨干等方式,传授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态循环农业知识。
2 冬季瓜菜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
2.1 病虫监测
在示范区建立虫情监测点,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调查,利用黄蓝板对斑潜蝇、粉虱、蓟马等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调查,并定期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记录和预测,并及时指导农户采用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等[1]。
2.2 生态调控技术
推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改良土壤;推广使用抗病丰产的优势品种,主要有南豇1号、正邦候鸟、朝长362线椒、曼谷紫茄等。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代替灰色传统地膜,解决地膜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设置农药废弃物回收桶,由专人统一回收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破坏农田环境。
2.3 理化诱控技术
2.3.1 信息素诱杀技术。利用十字诱捕器结合信息素诱芯、粘虫板大量诱杀斑潜蝇、粉虱、蓟马、地老虎、斜纹夜蛾等害虫,设置十字型诱捕器45~90套/hm2,粘虫板粘满要及时更换,每月更换1次诱芯。
2.3.2 色板诱杀技术。采用全降解黄板、蓝板诱杀斑潜蝇、蚜虫、粉虱、蓟马等害虫,悬挂300~375张/hm2,均匀分布于田间;辣椒等低(矮)生作物,色板底端高出作物10~20 cm;豇豆、瓜等上架的作物,将色板悬挂于作物的中上部。
2.3.3 食物诱杀技术。应用生物食诱剂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棉铃虫、地老虎、瓜绢螟、金针虫、金龟子、蝼蛄等害虫的雌雄成虫。将食诱剂稀释后配合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低(矮)生作物高出作物顶端30~50 cm,搭架的豇豆等作物悬挂于作物的中上部,悬挂密度为15~45套/hm2。
2.4 生物防治技术
采用“以螨治螨”技术,田间释放捕食螨捕食红蜘蛛、蓟马的幼虫和粉虱卵。在释放捕食螨的5~7 d前,组织农户对示范区的辣椒、豇豆等作物全面喷施低毒、高效的杀螨剂压低田间虫口基数,如1.8%阿维菌素等。将装有捕食螨的包装袋剪开2 cm的细缝,固定在背阳的作物中下部枝杈处,释放450~900袋/hm2,释放后不可使用杀螨剂。
采用“以虫治虫”技术,释放叉角厉蝽捕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将叉角厉蝽卵卡悬挂于辣椒和豇豆等作物上,悬挂位置不宜太靠近地面,避免潮湿和其他动物破坏卵块,释放后不可使用杀虫剂,释放75~150卡/hm2。 2.5 鼠害统防统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鼠类天敌减少,老鼠在农林牧草业上的危害均呈上升趋势。三亚市全年均有老鼠危害,对农作物生产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和消灭鼠害,在对示范区鼠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筛选灭鼠药剂和毒饵,统一发放,统一施药,发动农户自觉参与,采取有效、规范的鼠害统防统治工作,明显遏制鼠害的发生,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增收[2]。
3 取得的成效
3.1 有效控制了冬季瓜菜病虫害发生
三亚市天涯区梅村田洋示范区主要种植豇豆、辣椒和红薯等作物,多以散戶种植为主。据监测调查,示范区病虫害种类有红蜘蛛、蚜虫、粉虱、蓟马、斑潜蝇、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地老虎、瓜绢螟、金针虫、金龟子、蝼蛄、豇豆枯萎病和辣椒叶枯病等14种。其中,蓟马、斑潜蝇和白粉虱偏重发生,11月底至次年3月初为发生高峰期;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等发生,其他病虫害偏轻发生。
冬季瓜菜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应用,有效控制了冬季瓜菜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大面积悬挂黄板和蓝板,白粉虱、蓟马和斑潜蝇的百叶虫数相比对照区显著降低,平均防效分别达到62.35%、63.01%和61.65%。通过项目的实施,甜菜夜蛾从每周平均最高可诱捕到1 108头减少至147头,斜纹夜蛾从每周平均最高可诱捕到834头减少至107头,豇豆枯萎病和辣椒叶枯病发病株率较对照区减少32.50%。
3.2 效益良好
3.2.1 经济效益。由表1可知,2018年11月至次年5月的项目实施期间,示范区每季农药使用次数比自防区减少3次,平均农药成本减少1 500元/hm2,人工成本减少1 350元/hm2。经过跟踪调查,示范区作物比自防区作物总体长势较好,采摘期延长,产量提高。例如豇豆,平均每季采摘量为36 t/hm2,示范区采摘期延长,平均产量提高4 500 kg/hm2,按豇豆平均单价8元/kg计,示范区产值比自防区增收3.6万元/hm2,扣除绿色防控技术投入19 980元/hm2,以及加上减少的农药和人工成本2 850元/hm2,示范区豇豆总收益比自防区增收18 87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3.2.2 生态效益。在三亚冬季瓜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冬季瓜菜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和二次污染,保障了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农业生态平衡,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3.2.3 社会效益。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3%的农户之前未使用或不了解色板、信息素、诱捕器和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产品;7%的用户仅使用过色板;96%的用户之前未使用过生物有机肥;100%的用户表示对示范区绿色防控产品的诱虫效果满意,表示考虑继续使用绿色防控产品。经过田间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广,让农户切身体验绿色防控的好处,显著提高了当地农户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控水平和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3-4]。
4 结语
在三亚市冬季瓜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初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任重道远,实施初期由于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及产品认识不够,农户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作物种类及示范面积,培养基层植保人员或专业化组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加强宣传和培训,实行绿色防控农产品优质优价,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绿色防控技术及产品带来的实惠,扭转依赖化学农药的思想意识,争取实现全市参与并支持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的新格局。
5 参考文献
[1] 袁伟方.三亚市绿色防控工作探讨[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
[2] 韩晓燕,肖春雷,罗丰,等.三亚地区冬季主要蔬菜作物生产情况及优势品种推介[J].长江蔬菜,2018(11):14-17.
[3] 王硕.三亚市农区害鼠为害分析和防控建议[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
[4] 张斌,罗宏伟,周运瑶,等.三亚市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创建总结[J].农业科技通讯,2016(7):23-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9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