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品种及种苗生产发展概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淡水鱼的养殖技术越来越完善,淡水鱼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然而,如果我们想要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淡水养殖,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养殖环境。只有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才能为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更好的空间和环境。使养鱼实现高产、绿色、环保。因此,有必要对淡水鱼养殖技术和水域环境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我国淡水鱼资源丰富,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鱼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养鱼,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养鱼户的经济效益,也是淡水鱼养殖技术创新的必然途径和最终目标。在这方面,除了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外,保持良好的水环境为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条件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方面。然而,水污染在我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要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就必须在完善水产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考虑水环境的实际作用及其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一、养殖的淡水鱼种类及品种
中国养殖的淡水鱼种类及品种的多样性。据调查,我国有八百多种淡水鱼类,其中有经济价值的有二百五十多种,目前进行养殖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工育苗的家养野生种: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银鲫、长春鳊、团头鲂、鲮、鳜、乌鳢。
2、人工选育的品种或杂交种:兴国红鲤、荷包红鲤、建鲤、彭泽鲫、颖鲤、丰鲤、岳鲤、荷元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
3、依靠天然种苗的养殖种类:鳗鲡、黄鳝已有部分苗种是通过人工繁殖。
4、正在试养的种类:圆吻鲴、银鲴、大口鲶、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瓦氏雅罗鱼、胭脂鱼、长吻、黄颡鱼。
5、引进品种:除了充分利用本国传统的养殖种类和特有种类外,我国重视从其他地区或国外引进养殖种类以丰富我国淡水鱼的种质资源。其中主要的淡水品种为: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德国镜鲤、白鲫、露斯塔野鲮、卡特拉鲃、麦瑞加拉鲮等品种。
二、淡水鱼类种苗生产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水产科技工作者就已掌握了在天然河川产卵场捕捞青、草、鲢、鳊等成熟亲鱼,通过人工授精、孵化获得鱼苗。一九五八年,珠江水产研究所钟麟先生及其同事们首先通过催情方法使池养鲢、鳙亲鱼产卵并育苗成功,开创了池养四大家鱼育苗成功之先河。近几年来,中国的淡水产量之所以每年能以一百多万多万吨的速度呈现快速增长并未出现苗种匮乏之虞,完全得益于早期的人繁工作,得益于我国政府对水产种苗生产的一贯高度重视。
三、加強水产种苗生产体系建设
水生种子育苗生产体系应包括两大部分:良好的种子试验示范和种子育苗生产。好的种子实验示范是一个中间链接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主要目的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测试和演示改良品种的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的科研评估部门负责渔业。从全国范围来看,水草种子、水草苗木的生产应分原种场、良种场、苗场三个阶段完成,技术上分祖先代、亲本代、商品代三个阶段完成。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快原良种场的建设。据统计分析,原良种场推广覆盖率每增加10%,可生产20万吨水产品。
四、建立和完善种苗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
第一,在原有《水产种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水产种苗管理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第二,建立水产种苗生产企业注册登记制度,经地县以上渔业行政管理机关审核、批准,发给《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方可投产。第三,制定水产种苗质量标准,既供种苗生产单位掌握种苗质量,又供执法部门作为质量抽检的标准,确保水产养殖生产单位的利益。第四、加强水产种苗进出境的管理和检疫工作。对于出境的种苗主要是防止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流失。在引进资源时,除了严格进行检疫,防止境外的鱼病传入我国以外,更重要的一点要对引进种进行种质资源登记,如种名、品种名、家系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等,从引进的第一天起就建立引进种的家谱,以防日后种质资源的混杂。
五、淡水鱼类养殖的饵料饲养及生长繁殖
1、淡水鱼类养殖的饵料饲养
淡水鱼类养殖的饵料营养要根据淡水鱼类的养殖生长状况来确定,由于鱼类的生长情况不同,配置的营养饵料也有很大不同。一般都是将多种营养的饲养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在一起,这样可以保障鱼类获取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以促进淡水鱼类的生长。营养饵料的种类有三种,按其形态可分为粉状饵料、颗粒饵料以及微粒子饵料。
2、淡水鱼类的生长繁殖
淡水养育中,魚苗随着时间的增长,其身长也随之增加。鱼苗下塘之间的3~10d生长速率15%~25%,这个阶段每日的增重率可达25%~57%。可见这个阶段育苗生长是比较快的。在此之后,淡水鱼苗的生长速度会逐渐下降。当然,造成鱼类形状大小差异的原因,还有鱼类自身特点或是外界因素的影响。
影响淡水鱼类生长的内部因素中还有性别因素。那就是雄性鱼类要比雌性鱼类小。而饵料、饲养密度是影响淡水鱼类生长的主要外部因素。因此,如果要使淡水鱼的生长速度加快,需使用质量较好且数量适宜的饵料,反之,则生长速度缓慢。但要注重投入饵料量的控制,不可过多投入,否则,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缺氧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此外,密度也是影响淡水鱼类正常生长的一大阻碍因素。这是因为鱼类之间的生存竞争激烈,养殖密度越大,鱼类生长速度越慢,而且鱼类的死亡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我国淡水鱼资源丰富,且人们生活中对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淡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养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升养殖鱼户经济收益,是养鱼户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淡水鱼类的养殖技术改革的必然途径和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274200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水产服务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47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