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总结了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包括建园方式、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中耕除草、林间间作及冻害预防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093-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薄壳山核桃为胡桃科山核桃属落叶乔木,坚果壳薄易剥,核仁肥厚、富含脂肪、味香甜、无涩味,营养丰富。薄壳山核桃是保健型干果的显著代表,在国内外的需求量均较高。薄壳山核桃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喜湿润且温暖的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2 ℃为最佳。薄壳山核桃耐高温,且耐寒性优良,即便是-15 ℃也不会受冻害影响,但花期一旦遇到低温冻害,将会影响花的发育以及开花授粉。薄壳山核桃幼年期需要相对阴凉的环境,应积极落实好人工遮荫工作。薄壳山核桃种植应该综合考虑多种条件,如建园条件、温光水肥管理等,只有采取合理的丰产栽培技术,将施肥、修剪、除草等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确保薄壳山核桃产量稳步提升,保证薄壳山核桃高产。
1 建园方式
选择土层相对疏松且深厚的区域建园,同时要求建园地水源充足、背风向阳。建园时,需要合理选择栽植品种,并严格依照园地立地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栽植密度;同时,由于薄壳山核桃是雌雄异花植物,自交结实率低,还应重视品种的搭配情况、关注地块的栽植需求,一般应选择3个以上具有较强亲和力、雌雄花期相遇、可相互授粉的薄壳山核桃品种,品种间合理布局,提高结实率[1-2]。薄壳山核桃建园定植应选择在发芽前或落叶之后开展,大苗应该带土球移植,一至二年生小苗移植需要多留须根以及侧根,并蘸泥浆,以免根系出现失水情况,影响其成活率。
2 肥水管理
对于薄壳山核桃,应该积极落实好施肥工作,重视有机肥的使用。秋季对土壤进行深翻后施肥,施肥量应根据树龄而定。薄壳山核桃在实际种植中,需水量较大,且不同生长期对于水分的要求差异明显。一般在开花前春梢生长期,要求水分适量;4月下旬到5月中旬是薄壳山核桃的开花期,忌连阴天;6—9月是薄壳山核桃裸芽以及果实发育的關键阶段,对于雨量的需求较为明显,应保证水分充足。薄壳山核桃应该每年开展3~4次灌水工作,灌水后进行适当的松土和除草。一旦发现林地内出现积水,需要及时排除。
3 整形修剪
3.1 整形
薄壳山核桃树多采取主干疏散分层形树形,一般要求将树高控制在7 m以下,通过3~5年修剪形成主干疏散分层形树形。第1层主枝应该依照不同的方向选留3~4个,基角控制在60°,每个主枝上配置2~3个侧枝;第2层主枝则应该依照不同的方向选留2~3个,层与层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5 m以上;第3层需要适当的选留出1~2个主枝,第2层和第3层之间的间距需要控制在1 m以下。
3.2 修剪
早期修剪宜轻,适当多留主枝,使其早结果。初果期,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侧枝以及主枝上,达到均衡树势的目的。在确保侧枝以及主枝均能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对于侧枝上的结果枝组进行合理修剪,稳步提升结果量。盛果期,需要对树体结构和树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在外围树枝较密的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修剪,保证树体较好的透光性。为了确保结果部位不会出现外移,可以适当利用内膛新枝,采取先放后锁的方式培养结果枝组。若需要锯掉过密大枝,锯口必须削平,并涂布保护剂,以防腐烂。
4 中耕除草
薄壳山核桃具有较大的行间距,幼树期中耕除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依照杂草的具体生长情况,每年需要落实中耕除草工作4~5次,保证苗木1~2 m范围内无杂草。距离树1 m之外,可以适当地运用除草剂将杂草清除干净[3]。
5 林间间作
定植后,应积极关注苗木生长发育情况。在定植后的前几年,因苗木较小,林地内的空间较为广阔,可以在预留出足够苗木生长的空间后,适当间作其他作物。薄壳山核桃林间作其他作物不仅可以提升收益,同时又能便于对薄壳山核桃的管理。在种植之后的5~6年,薄壳山核桃苗木生长较快,尤其是8~10年后,树木已成林,林间间作应该以耐阴作物为主,可以选择耐阴的药材或者花木等。
6 冻害预防
薄壳山核桃在幼树期,需要重视培土工作,最好选择在入冬前进行。冬季寒冷期,应重视对于树干的保护,及时落实防寒保护工作[4],树干涂白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冻害。
7 参考文献
[1] 王春雷,何的明,权树月,等.江淮地区薄壳山核桃集约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5):117-119.
[2] 奚清.薄壳山核桃精确栽培技术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19(2):44-45.
[3] 尹华阳,郭婉琳,董广平,等.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安徽林业科技,2019,45(5):13-17.
[4] 李晓锐,周樊,冯刚,等.砧木对薄壳山核桃嫁接苗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2):84-90.
收稿日期 2020-02-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53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