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小麦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鉴定引进的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淮安区开展了小麦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镇麦12号、淮麦36、西农822、瑞华麦520等品种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宁麦13具有一定的增产优势,且综合性状较好,可进一步示范种植。其中,镇麦12、淮麦36的丰产性、抗逆性均表现突出,在本地区可作为高产栽培或超高产栽培示范。
关键词 小麦;品种;适应性;江苏淮安;淮安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04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是淮安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2万hm2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淮安区小麦的生产水平,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1-3],2018—2019年,引进14个小麦新品种(系)在江苏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淮安区)进行了比较试验,以鉴定其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为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安排在淮安区施河镇条龙村瓦屋组,该试验田前茬为水稻,土壤类型为潮黄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2.8 g/kg、全氮0.102%、速效钾102 mg/kg、有效磷19.6 mg/kg、pH值为7。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各养分元素较平衡。
1.2 参试品种
供试品种共14个,分别为镇麦12、扬辐麦101、扬麦25、西农529、博农6号、中研麦0709、瑞华麦523、西农822、淮麦36、瑞华麦520、明麦16、淮麦40、淮麦44、金地112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4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每个试验处理面积约1 333.33 m2。施肥和栽培管理条件与本地生产条件一致,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4-6]。
1.4 试验实施
2017年11月15日播种,播种量约37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00万~330万株/hm2之间。采用浅旋机条(匀)播,秸秆还田,播后镇压、开沟,达到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基本达到一播全苗。肥料运筹上,施纯氮300 kg/hm2,基肥施专用配方肥(17-15-13)450 kg/hm2;分蘖肥施腐植酸尿素337.5 kg/hm2,拔節孕穗肥施丰卉尿素150 kg/hm2。综合防治病虫害草害,春季化除1次,纹枯病在拔节期防治1次,孕穗期防治白粉病1次,穗期综合防治2~3次。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定点调查记载茎蘖动态、各生育期植株长势长相及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收割前取样考种,成熟期进行产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表现
参加展示的14个小麦品种中淮麦44、镇麦12产量较高,分别为9 424.35、8 984.25 kg/hm2;西农529的产量最低,为5 562.15 kg/hm2。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宁麦13增产的品种有淮麦44、镇麦12、西农822、瑞华麦520等4个品种;其他品种中减产幅度较大的品种为西农529、博农6号(表1)。
2.2 综合抗性
各品种抗倒性都表现较好,未出现倒伏。2018年总体情况良好,纹枯病基本未发生,白粉病发生轻,赤霉病较2017年发生较重。综合抗病性好的品种有镇麦12、扬麦25、西农529、瑞华麦520,综合抗性较差的品种有博农6号、中研麦0709、瑞华麦523、西农822、明麦16,其他品种综合抗性一般(表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镇麦12号、淮麦44、西农822、瑞华麦520等品种较当地大面积种植品种宁麦13具有一定的增产优势,且综合性状较好,可进一步示范种植。其中,镇麦12、淮麦44的丰产性、抗逆性均表现突出,在本地区可作为高产栽培或超高产栽培示范。其他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淮麦44、西农822、扬麦25、瑞华麦520等可小面积示范。
4 参考文献
[1] 周海幸,管怀锦.2018—2019年海安市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20(2):30-32.
[2] 宋晓云,倪艳云,赵江海.2019年高邮市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0(5):32-33.
[3] 高剑波,闵信荣,许美刚,等.宝应县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20(2):117-120.
[4] 孙万纯.盐都区大纵湖镇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4):103-105.
[5] 孔素娟.济源市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9,7(8):10-12.
[6] 肖志江,彭其万,刘东,等.2017—2018年潜江市不同小麦品种比较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3):54-56.
[7] 卢敏.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93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