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秸秆禁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农作物秸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秸秆主要处理途径及其局限性,明确了对秸秆问题的认识定位,并提出了今后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以期为秸秆禁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秸秆禁烧;秸秆利用;处理途径;认识定位;措施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18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全社会对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的持续高度关注,秸秆禁烧会是今后一阶段农业生产的热点话题。如何有效破解秸秆禁烧难题,尤其是如何化解禁烧与抢收、抢种的矛盾,是摆在农业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现结合实践对秸秆禁烧问题进行分析。
1 秸秆问题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秸秆是农村宝贵的资源,有着广泛的用途。一是用作农村居家的主要生活燃料。现在农村生活燃料主要使用煤炭和液化气,烧秸秆的传统薪柴灶已经丢弃。二是用作喂养牲畜的主要饲料。尤其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更是大型牲口的过冬饲料。随着农机化发展,耕牛早已成为餐桌上的美食。三是用作造纸原料。由于严重污染环境,大量以秸秆为原料的小型造纸企业普遍关停,此利用途径也随之关闭。四是用作农村房屋建筑材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砖瓦结构的楼房取代了传统的草屋,秸秆作为农村建筑材料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政府开始对环境污染问题高度关注。1997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禁止焚烧秸秆的通知》,1998年农业部、财政部、交通部等六部局联合发出《关于严禁焚烧秸秆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1999年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局联合颁发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1年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但因缺乏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扶持措施,加之秸秆分布广、处理量大,其完全利用有一个自然过程。
2 目前秸秆主要处理途径及其局限性
2.1 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包括直接粉碎还田、覆盖还田等。现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都逐步广泛采用联合收获的方式,在收割作业时就把秸秆切碎抛撒在田间,再用大型拖拉机配置旋耕机、灭茬机进行整地作业,把秸秆进一步粉碎后与土壤均匀混合埋在地里,腐烂后成为有机肥。该利用途径具有局限性:一是需要大型机械的投入,增加作业成本;二是大部分秸秆未被掩埋或覆盖,裸露在地表,对下茬作物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
2.2 发展畜牧养殖,秸秆过腹还田
秸秆过腹还田就是将秸秆通过青贮、氨化,加工秸秆饲料,牲畜消化后过腹还田。但由于政策、市场等多种原因,近年来五河县牛、羊、猪存栏量增幅不大,因而消化秸秆量有限。虽然五河县现代牧业、凯迪电力对秸秆有很大的消化空间,但实际利用量较少。
2.3 实施高温堆沤作为有机肥
高温堆肥就需要把秸秆清运出田间,分层堆积,施水施肥,泥巴封堆。由于高温堆沤环节多、费工费时且季节性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成本变得越来越高,难以进一步推广普及。
2.4 秸秆发酵制沼气和气化
秸秆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沼气;在缺氧状态下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再生利用。但是一家一户使用不经济,若集中供气,其管理、运营又难以企业化运作。
2.5 秸秆基料化利用
有极少量的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和工业原料,但利用量有限、运输成本高、经济效益不高。
3 秸秆问题的认识定位
3.1 秸秆利用的制约因素
上述为农民设计或提供了多种秸秆利用的方式,但是其成本高、收益低[1-2]。对农民来说,焚烧是最经济、快捷、有效的处理方式,这也是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抛开单纯的技术操作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只有当收益远大于成本支出时,通常才会改变原来的处理方式。虽然禁烧有一定的威慑性,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法不责众”的思维就很难把握“度”。因此,只有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秸秆利用的经济利益,才能真正达到政令通行的效果。需要通过技术、政策(包括各种补贴)措施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吸引农民参与和配合。以上几种方法虽然都有成功的个例,但除了秸秆直接还田以外,都无法形成大范围应用,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效率、效益、效果等3个方面存在问题。
效率问题,即“春争日,夏争时”。农业生产要抢季节、抢墒情,特别是夏收夏种,茬口紧、季节性强、劳力少。无论秸秆还田还是离田,都需要时间和劳力,而农村青壮年劳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稀缺。效益问题,使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但需要投入,由于产出很少,效益低,对农民的吸引力小。效果问题,虽然秸秆还田可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趋势向好[3],但其实际效果显现得慢,不及施用化肥的效果显现得快。 3.2 对秸秆的科学认识
3.2.1 明确秸秆不是废(弃)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物,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与工业粉尘、废水、废气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肥料来说,它是用之不竭的有机肥源[4]。秸秆是作物汲取土壤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再作为肥料返还土壤,是人类从土壤索取后的一种回报,即“取之于土壤,又用之于土壤”。否则土壤中有机质得不到充分补充,势必造成土壤养分枯竭,特别是有机质缺乏。传统农业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耕地质量退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秸秆是从土壤中生长的,再返回到土壤中,也是补充土壤养分的最合理的方式。秸秆含有的养分,可弥补土壤丧失的一部分养分。特别是皖北地区,秸秆还田配合深松、深耕作业是改造中低产田、抗御旱涝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3.2.2 明确秸秆焚烧不是由联合收割机广泛使用而引发的。由于机收留茬较高,把秸秆留在地里,处理不好会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因而很多人把田间焚烧秸秆归咎于机收。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缺少经济、有效的用途和出路。
3.2.3 限茬不是秸秆禁烧的有效措施。很多地方政府下发文件,要求联合收割机作业割茬高度不得超过10 cm,但仍然存在焚烧现象,这表明割茬高低与焚烧秸秆没有必然联系。农民焚烧秸秆主要是方便下茬播种,而影响播种的主要因素不是直立的割茬,而是铺撒的秸秆。割茬越低,秸秆量就越大,更难处理,特别是播种大豆、栽植水稻时,把麦茬变成秸秆,更不利于整地,从而影响作物苗期生长。《安徽省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要求,割茬高度一致,一般条件下不超过15 cm,留高茬还田,最高不超过25 cm;《谷物(小麦)联合收获机械 作业质量》规定的割茬高度≤180 mm。留茬15 cm是比较科学的,兼顾了收和种。
3.2.4 收割机加装切碎装置无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要根据下茬作物种植需求或后续秸秆处理方式来确定是否切碎秸秆。如下茬作物是水稻,那么秸秆就需要收集或打捆后离田,不需要把秸秆切碎,切碎抛撒反而增加了收集的难度。尤其是加装和使用切碎装置会对收割机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增加发动机的负荷,加大油耗和作业成本,发动机温度升高,润滑和冷却性能变差,加大机器磨损和故障频率,降低收割作业效率。因此,限茬和加装切碎装置都不是禁烧的好办法,盲目限茬和加装切碎装置,既不利于作物抢收,也无助于秸秆禁烧。
3.2.5 焚烧秸秆不是当前大气污染和城市雾霾的罪魁祸首。客观上,焚烧秸秆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沿线、机场周边等重点区域,确实需要严格控制。只是因为污染相对集中,造成感官认识上的误区。总体上,焚烧秸秆不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但并不鼓励农民焚烧秸秆。农业部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机具,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出发点是利用秸秆的价值、改善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在是把秸秆焚烧定位为污染源,大肆“围堵”,强迫农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导致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起农民的不满。如果将其定位为资源利用,通过“疏”的方式,让秸秆为农民带来效益,其效果会大不相同。
4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4.1 强化示范宣传,开展试验示范
秸秆还田作业链长,与前茬作物收获与下茬作物播种密切相关。要通过组织对比试验,加大秸秆还田技术、机具和应用效果的示范宣传,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秸秆利用的效益,增强其秸秆资源意识[5-6]。探索秸秆还田農机农艺技术集成耕种模式,开展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等监测研究,把农民焚烧秸秆引导到秸秆综合利用的思维轨道上来,还原秸秆的本来价值。
4.2 加大政策扶持,大力推广深松、深耕、深翻整地作业
加大秸秆还田、打捆相关机具的补贴力度,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配套作业能力;对秸秆还田、打捆机械按照实际作业面积实施补贴[7-8]。五河县是安徽省的农机大县,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已达2 600余台,但深松机、铧式犁、圆盘耙等配套机具较少,长期使用旋耕机或小型拖拉机配套铧式犁作业,土壤耕层较浅,加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土壤理化性能退化。建议使用大型拖拉机配置深松机、铧式犁、圆盘耙等,对秸秆粉碎的田块进行深耕整地作业,将秸秆全部掩埋于土壤表层之下,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将以上机具优先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对新购机具的农户,县级财政部门按中央财政补贴额等值叠加补贴。
4.3 培育服务组织,加大政府投入,实施打捆离田
政府应大力投入使用秸秆打捆机具,尤其是在稻麦轮作区,依托农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土地流转大户等,组建秸秆打捆专业服务队、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统一承担各项政府补贴作业,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9-10]。
4.4 做好土地流转,调整农作物结构,发展秸秆青储加工
根据全县发展现代农业规划,科学规划机耕道路、水利设施,整合小块、零散、不规则的田块,利于大型农机作业,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提高作业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稳定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花生、玉米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广玉米秸秆青储粉碎加工,为现代牧业提供饲料来源,减少秸秆禁烧面积。
5 参考文献
[1] 潘根兴,李恋卿,刘晓雨,等.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秸秆禁烧与绿色农业新途径[J].科技导报,2015,33(13):92-101.
[2] 潘颍玲.收获播种环节秸秆处理的再认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9):113.
[3] 漆军,朱利群,陈利根,等.苏、浙、皖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分析[J].资源科学,2016,38(6):1099-1108.
[4] 苏茜,王宽,李雪平.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9(10):35.
[5] 乔凤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3):164.
[6] 唐浩,曹乃文.焦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3):165-166.
[7] 孙艳华.新宾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83-84.
[8] 龚勇.贡井区农村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20,8(5):58-59.
[9] 陈劲松.霍山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8):180.
[10] 王丹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20,42(11):264-2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93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