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徽省甘薯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甘薯主要病害甘薯茎线虫病、甘薯根腐病、甘薯黑斑病、甘薯黑痣病的发生概况及流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以期为上述病害的有效防治和甘薯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薯;病害;流行规律;防治措施;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435.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6-0089-02
  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我国重要的甘薯产区。20世纪90年代,安徽省甘薯种植面积高达150万hm2,进入 21世纪以后,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全省甘薯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目前稳定在20万~30万hm2 [1]。其中,位于皖北平原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地是安徽省主要的甘薯种植区。由于连年种植、不科学引种与留种等原因,甘薯根腐病、甘薯茎线虫病等病害严重发生,降低了甘薯产量和品质[2]。本文介绍了安徽省甘薯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策略,旨在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甘薯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1    甘薯茎线虫病
  甘薯茎线虫病,又称糠心病、空心病,是由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害于1937年在我国青岛首次发现,目前在河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等甘薯种植区发生严重[3]。安徽省内皖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阜阳市颍上县、太和县等地发生严重[4],一般发病田块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田块可达50%,甚至绝产[5]。收获后,线虫可在薯块中继续繁殖,造成储藏后烂窖。
  1.1    病害流行规律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一种迁移性内寄生线虫,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甘薯、马铃薯、洋葱、山药等多种植物,主要为害植物的块根、块茎等地下部。在我国,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为害甘薯。土壤中的線虫可从薯苗、薯块侵入并大量繁殖,尤其是移栽时剪苗造成的伤口为线虫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6]。侵染后的线虫在植物根茎中逐步迁移至新结的薯块后大量繁殖,造成糠心、空心,收获后,线虫在薯块中继续繁殖。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和成虫在收获后的薯块中越冬,也可在田间土壤、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因此,该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病薯、病苗调运,而田间农事操作、流水可造成病害的近距离传播。
  1.2    防治措施
  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选用抗病品种、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杜绝大量使用高毒、剧毒药剂。首先,严格检疫,杜绝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防止病害远距离传播,从源头杜绝病害发生,同时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选择无病田块育苗和种植。已经发病的田块,应与小麦、玉米等非寄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由于甘薯茎线虫病属于土传病害,病原线虫在土壤中逐年积累,使病害发生越来越重,薯块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中的病残体以及杂草,并集中销毁,减少田中的病原基数。目前,生产上可用于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药剂种类较少。研究表明,对发病田块施用98%棉隆微粒剂450 kg/hm2进行土壤熏蒸对甘薯茎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穴施5%噻唑磷颗粒剂30 kg/hm2和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75 L/hm2对该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
  2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又称甘薯烂根病,是由茄腐镰孢甘薯专化型(Fusair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batatas MeClure)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甘薯主要产区均有发生[8]。一般发病田块减产10%~20%,重者可达50%,甚至绝收[9]。
  2.1    病害流行规律
  甘薯根腐病在育苗期和大田中均可发病。病菌一般由根尖侵染,逐渐向根、茎部蔓延,形成黑褐色病斑,病斑扩展可使大部分根部发黑腐烂,拔秧时从病斑处折断。苗期发病的植株出苗较晚,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干枯脱落,最终主茎自上而下逐渐干枯死亡。病株一般不结薯或结薯较小、畸形,后期薯块表皮开裂。甘薯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病原菌主要在带病土壤、病残体中越冬,成为次年的主要侵染来源。田间农事操作和灌溉水是该病害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害远距离传播主要为种苗带病。甘薯根腐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土壤、气温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温度21~29 ℃时适宜发病,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发病较重,连作、土质为砂土的田块发病较重。
  2.2    防治措施
  目前,甘薯根腐病的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这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例如,徐薯18、皖薯一号等品种对甘薯根腐病有较好的抗性。同时,应避免连作,宜与花生、玉米等作物轮作。目前,可用于甘薯根腐病防治的化学药剂较少。岳 瑾等[2]发现,连续2年使用氯化苦对发病田块进行土壤熏蒸,对甘薯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7%,同时还可控制甘薯茎线虫病,增加甘薯产量;在栽种封穴前使用咪鲜胺锰盐进行灌根,每10 d施药1次,连续3次,对甘薯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效[10]。
  3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属真菌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 fumbriata Elliset Halsted)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黑疤病,在我国各薯区均有发生。一般可造成发生地块减产5%~10%,严重地块可达50%[11]。发病薯块上会形成不规则的黑斑,同时病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有毒物质,对人畜有毒害作用,故病薯不能食用。   3.1    发病规律
  甘薯黑斑病在苗期、生长期和储藏期均可发病。种薯萌芽后,病菌即可从幼苗基部的幼嫩部分侵入,形成凹陷的黑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可环绕茎基部,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病斑上可见灰色霉层,造成地上部分叶片枯黄,生长缓慢。薯苗移栽后,病菌多侵染生长势较弱的幼苗茎基部,发病薯苗叶色发黄,生长缓慢,茎基部腐烂。茎蔓上的病斑可扩展到新结薯块上,形成黑色不规则病斑。收获后,储藏期薯块上的病斑逐渐扩展,并向薯块内部扩展,造成薯块内部呈黑褐色[12]。甘薯黑斑病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丝体在病薯、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利用病薯培育的带病薯苗是该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3.2    防治措施
  甘薯黑斑病的防治应以繁育无病种苗为主。认真汰除带病、带伤的薯块,严格控制病薯上床。用51~54 ℃温水浸种10 min,然后用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浸种10 min。苗床施足底肥,育苗期做好保温,促进伤口愈合。移栽前,汰除病苗和弱苗,将薯苗捆成小把,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浸苗5 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浸苗2~3 min。选择在晴天收获,减少冻伤和机械损伤,种薯入窖前,要严格剔除病薯和伤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3~5 min,晾干再入窖。在黑斑病发生较重的地区,需选择近3年未种植甘薯的无病田块,建立无病留种地。
  4    甘薯黑痣病
  甘薯黑痣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甘薯毛链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甘薯种植区均有发生。该病害对甘薯产量影响不大,但发病薯块表皮有黑色斑点,甚至裂纹,影响鲜食甘薯的商品性。
  4.1    发病规律
  甘薯黑痣病在田间生长期和储藏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薯块。病菌在病薯、病蔓或土壤中越冬。病菌侵染植株后,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块。发病初期薯块表皮形成淡褐色病斑,随着病情扩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黑色、灰色病斑,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形成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发病部位失水形成龟裂,影响甘薯品质和食用性。夏、秋季降水偏多,排水不良、土壤為黏土的地块发病较重,贮藏期窖内温度过高,温度和湿度适宜时易发病[13]。
  4.2    防治措施
  甘薯黑痣病主要通过带病薯块、种苗、土壤等传播,在防治时首先应严格汰除病薯,避免病害传入。育苗时,可采用甲基托布津浸种10 min,薯苗采用高剪苗方式剪取,剪下的薯苗再使用上述药液浸根10 min。种植期,采用高畦栽培,幼苗移栽后,可用甲基托布津灌根。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甘薯产业的调整,特别是新兴甘薯鲜食产业的发展,甘薯病害的发生特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甘薯病害的防治应侧重抗病品系的筛选和利用,严格种苗检疫,加强低毒、高效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和利用,贮存时注意通风排湿,防止闷窖、烂窖。
  6    参考文献
  [1] 杜祥备,秦军红,刘小平,等.安徽省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8):23-28.
  [2] 岳瑾,杨建国,杨伍群,等.北京地区甘薯病害发生种类及发生规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8):58.
  [3] 王宏宝,李茹,魏利辉,等.腐烂茎线虫种群分化现状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10-112.
  [4] 蒋晓璐.阜阳地区甘薯茎线虫病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134.
  [5] 周忠,马代夫.甘薯茎线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杂粮作物,2003(5):288-290.
  [6] 漆永红,李秀花,马娟,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J].华北农学报,2008(增刊1):234-237.
  [7] 王凌云,王萌,解晓红,等.甘薯茎线虫病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7):1211-1215.
  [8] 胡公洛,周丽鸿.甘薯根腐病病原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2(3):49-54.
  [9] 宫琳.甘薯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37.
  [10] 张成玲,孙厚俊,赵永强,等.甘薯根腐病病原分子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J].江西农业学报,2019,31(8):46-51.
  [11]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等.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44-147.
  [12] 张德胜,乔奇,田雨婷,等.5种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对薯块的安全性评价[J].植物保护,2015,41(6):221-224.
  [13] 赵永强,徐振,杨冬静,等.甘薯黑痣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8,46(5):89-92.
  基金项目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项目(2020YL069)。
  作者简介   迟元凯(1986-),男,山东蓬莱人,博士,副研究员,从事植物病原线虫学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20-04-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08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