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选取浙江省第1批和第2批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General G指数以及核密度估计法研究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特色小镇总体数量上的分布并非随机,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现象;特色小镇的集聚类型属于高值区集聚,不同类型特色小镇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差异,并且其分布区域、集聚程度以及集聚区的数量也不同。在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区域经济、政府行为、文化背景以及生态环境对特色小镇数量创建及发展影响深远。
  关 键 词: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集聚;影响因素
  DOI:10.16315/j.stm.2020.03.013
  中图分类号: F 0615
  文献标志码: A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ZOU De ling1, WANG Hui2, CONG Hai bin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Trade,Ningbo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ingbo 315175, China;2.Business School,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By select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batch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cre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dex, Gini coefficient, global Morans I index, General G index and nuclear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not random, but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agglomeration level;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not only vary in quantity, but also the distribution area,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the number of districts is also different; the type of agglomer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belongs to the accumulation of high value areas, that is, the more th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more obvious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When exploring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y, government behavior, cultural backgr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Keywords:Zhejiang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towns;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在國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特色小镇作为培育产业高度集聚的孵化区,不仅迎合了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局势,也为如何促进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之路。所谓特色小镇,其概念是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2014年到访杭州市云栖小镇首次提出,是指某特定区域内的产业与生活以及生态深度融合,并且与传统的工业园区和行政单元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继概念提出不久,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特色小镇创建的关注度。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在全国持续升温后,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以特色小镇为关键词通过知网检索发现,有关特色小镇文献从2015年的不到190篇飙升至2018年底的5 000余篇,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目前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通过对浙江特色小镇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发现其成功所在并进行规律总结,此类研究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以及高效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王沈玉等[1]在探索历史经典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究中,以杭州览桥丝尚小镇为剖析样本,针对历史经典产业缺乏创新局面的实际问题,提出从产业、文化、空间及人才4方面优化特色小镇建设效果。戴晓玲等[2]在特色小镇社会融合效果评估上,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和余杭梦想小镇为例,发现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社会维度价值。张环宙等[3]在特色小镇与旅游业的关系研究中,明确指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极大促进了地方旅游业发展,当地居民最熟悉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其增收的有效资源。另外一类则是从全国层面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理论探索,此类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效果显著,但不同区域资源要素差异显著,不能简单模仿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如何在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现特色小镇建设的共性,进而更好的结合利用地方资源,实现具有本地特色的特色小镇差异化建设发展,才是实现特色小镇遍地开花,更好的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排头兵的关键所在。李凌岚等[4]在探索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颁布有利于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与市场二者联合来培育特色产业体系,避免特色小镇建设最终沦为房地产开发。在特色小镇创建方面,周晓虹[5]认为可以从产业转型和文化再造两个角度进行考虑。通过人才聚集打造高端、特色产业,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融合一起。文化再造则是在传承自身特色文化底蕴、内涵基础上开放创新,不断吸收融合外界文化。在要素流动方面,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有利于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促进特色小镇功能多元化[6]。关于特色小镇空间分布方面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其视角主要侧重在产业空间组织层面 [7-8]。时浩楠等[9]在对403个特色小镇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发展,中国特色小镇总体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数量分布状态。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特色小镇集聚程度也不尽相同。谢宏等[10]借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测算出浙江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结构属于凝聚型。对文献梳理的整体情况表明,虽然当前特色小镇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少,但研究路径较为单一,很少有文献对分批次的特色小镇进行时空对比分析。   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区域条件下资源要素差异性以及产业独特性,通过ArcGIS10.3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特色小镇进行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和General G指数来研究浙江特色小镇的空间集聚类型,最后借助地理联系率和相关性分析对浙江特色小镇进行时空对比分析以及驱动机制分析,以期得到有关浙江特色小镇空间结构更为详细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项省第1批和第2批创建的78个(排除降级的一个小镇)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截止2018年底,公布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数量135个,省级培育特色小镇数量10个以及市级特色小镇建设数量204个。考虑到这些特色小镇在后期考核中存在数量上的波动,且在浙江特色小镇官网中,只公布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相关指数,秉承数据权威性即可获得性原则,选取浙江)》、《浙江统计年鉴(2018)》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从浙江特色小镇官网中进行数据收集的时间截点为2018年底。其次从浙江省特色小镇官网中获取78个不同种类特色小镇,最后利用百度地图API坐标功能对其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地理坐标,最后按行业分类进行经纬度坐标汇总。
  2 研究方法
  2.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在空间分布特征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对研究对象的空间集中程度进行总结,其取值范围一般在0~100之间,其数值为正表示要素在空间集中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值愈趋向于0,表示研究对象在空间分布愈加不集中,呈现分散状态。相反,其值越大,表示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愈加明显。计算式如下:
  Z=100∑mi=1YiT2。(1)
  其中:Z表示地理集中指数,Yi表示i个市级区域特色小镇数量,T为浙江省特色小镇总数量,m为市级总个数。
  2.2 基尼系数
  运用基尼系数分析离散区域内某种要素的空间集中程度,可以对不同研究对象进行空间差异化对比分析,从而更加全面认识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值范围在0~1之间,计算结果越接近于1,区域内研究对象集中程度越明显。具体计算式如下:
  H=-∑Ni=1Piln Pi。(2)
  Hm=ln N;Gini=H/Hm;C=1-Gini。
  其中:Pi为第i个区域中研究对象个数占总数的比重,N为区域总数,C表示分布均匀度。
  2.3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空间自相关性表示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一定程度空间集聚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一般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广泛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来体现,以此来探讨研究对象的整体空间分布状况。而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局部Morans I指数使用较为频繁。值得注意的是,Morans I指数只能说明研究对象的空间自相关情况,无法得出其空间集聚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借助General G指数来进行研究。
  1)全局Morans I指数。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的计算,得出整体空间的自相关结果,以此来说明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状态[11-12],计算式如下:
  I=ns∑ni=1∑nj=1
  WijZiZj∑ni=1Z2i。(3)
  其中:Zi为要素i属性及其平均值(xi-x)偏差,Wij为要素i和要素j相互间空间权重关系,n为要素总数量,S0为所有空间权重聚合。
  Morans I指数的值域范围通常是在[-1,1],若计算的结果值为0,表明研究对象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若结果为正值,表明研究对象在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存在密切相关性,且指数增大,分布集中度随之增大,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若结果为负值,则表示分布不集中,且随着指数接近-1,这种不集中的状况愈加明显。
  2)General G指数。在研究空间集聚水平的指标体系中,General G指数可以用来说明空间集聚水平高低[13]。具体计算式如下:
  G=∑ni=1∑nj=1WijXiXj∑ni=1∑nj=1XiXj。(4)
  其中:xi是要素i的属性,Wij表示要素i和j间的空间权重关系,n是要素总数量。
  2.4 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认为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区域,只是在不同区域内的概率有所差异。事件发生在点集聚区的概率自然要远远高于点稀疏区的概率。由此可以通过要素点的分布来反映整体数据集聚状况。在结合概率论背景下,從总体中抽取x1,x2,x3,…,xn一系列点集[14-15]。这些点集服从密度函数f(x),因此,在某点处的计算式如下:
  f(x)=1nh∑ni=1k(x-Xih)。(5)
  其中:k(x-Xih)为核函数,h>0表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距离。
  2.5 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主要用来反映两种要素在空间不同程度的联系。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其值越接近100,表示2种要素联系越强。计算式如下:
  L=100-0.5∑mi=1Si-Pi。(6)
  其中:Si为第i个地区要素占总数的比例,Pi为第i个地区要素占总数的比例,m为区域总数。
  3 浙江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与格局
  3.1 总体空间分析
  本研究中78个浙江省特色小镇在11个市级区域均有分布,杭州、嘉兴、丽水特色小镇数量高于平均值7,尤其是杭州,特色小镇数量达18个,如表1所示。而浙江西部和中部大部分区域,如衢州、温州和台州特色小镇数量低于平均值。宏观上看,特色小镇在浙江省内分布不均匀,但又在某些区域呈现集聚特征。   3.2 空间集聚特征
  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浙江特色小镇Morans I指数值和General G指数值,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次Morans I指数检验中的P值均为0,且Z值均大于临界值1.65,充分表明浙江特色小镇具有集聚分布空间特征。对两次全局Morans I指数进行时空对比,发现其指数变小,说明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集聚程度有轻微弱化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某些类型特色小镇在创建与培育过程中对特定要素的需求,从而表现此这类特色小镇较大地理跨度,造成了总体集聚程度弱化。如比较典型的文化特色小镇,因特殊文化底蕴使得这类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湖州和丽水两大区域。进一步,从表2的General G指数结果来看,两次P值均为0,Z值为正数且均大于临界值1.65,General G指数观测值大于General G指數期望值,这表明浙江特色小镇在空间集聚类型上表现为高值区集聚,也就是说特色小镇数量与所在区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两次General G指数相差不大,间接说明随着特色小镇数量增多,空间集聚类型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浙江特色小镇在空间分布是呈现块状集聚特征。
  3.3 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1)市域尺度下集聚现象明显,省域空间分布不均。首先,借助地理集中指数计算浙江特色小镇空间集中程度,结果为31.6。若特色小镇均匀分布,则地理集中指数理论值为9.1,可见地理集中指数实际值远远大于均匀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理论值,说明市域尺度下特色小镇表现出十分集中的空间分布状态。其次,通过对基尼系数计算,发现浙江省特色小镇总体基尼系数为0.95,分布均匀度为0.05,同样说明浙江省特色小镇在空间呈现集中分布现象,并且分布集中程度十分明显,分布均匀度很低则说明其集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现象。依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18》将浙江省11个市划分为浙东北(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与舟山)和浙西南(温州、金华、衢州、台州以及丽水)两大部分,发现浙东北基尼系数为0.93,分布均匀度为0.07,浙西南基尼系数为0.97,分布均匀度为0.03。浙东北基尼系数小于浙西南基尼系数。原因有二:第一,与基尼系数计算性质有关;浙西南土地面积大于浙东北,并且比浙东北少一个市,使得基尼系数计算分母缩小;第二,浙西南特色小镇数量没有浙东北多,除了围绕杭州形成的主核心区,也存在多个次核心区。浙江省特色小镇核密度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从第1批到第2批浙江特色小镇的创建,其数量增长率高达116.7%,且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不均衡状态,北部分布较其他区域更为密集,且东北部集聚程度尤其显著。以市域尺度来看,浙江特色小镇分布的核心区域主要以杭州、湖州、嘉兴、宁波以及绍兴5大城市为主。相对而言,浙江西部核心区域特色小镇的数量和密集程度都明显低于东部,主要集中在金华和丽水两大城市。对比两批特色小镇的时空分布发现,二者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非常相似。第1批特色小镇分布密集区域,第2批特色小镇选址落在该区域的概率相比其他区域要高。事实上,特色小镇的创建除了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外,更多的表现为对区域资源要素以及产业基础等因素的依赖。由此,依托城市及其内在资源建立特色小镇,从而表现出特色小镇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就不足为奇了。
  2)空间区域集聚程度差异大,核心区明显。按照特色小镇的特色对其进行分类,主要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金融产业、时尚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健康产业特色小镇。分别对每一类特色小镇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观察发现,在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中,健康特色小镇虽然在浙江省分布跨度较大,但主要是以两大核心区组成,而时尚特色小镇分布较为局限,主要在杭州、湖州和嘉兴形成核心区域。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以嘉兴和宁波为核心的区域以及台州市。金融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杭州和宁波两大核心区域。旅游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以金华和丽水、嘉兴区域。文化特色小镇大部分集中在湖州和丽水市,而新兴信息特色小镇主要集聚在杭州市。尽管不同行业特色小镇在不同区域形成的集中程度差异较大,但总体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2大类。
  第1类是分别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金融产业、时尚产业、新兴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东部和北部,而在西部和南部分布较为稀疏。并且存在一个明显主核心区。如果再对主核心区进行深一步总结,可以发现除了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小镇外,其他3种类型特色小镇核心集聚区位于杭州及周边,这也充分体现了杭州发展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效应。
  第2类则是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和西南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个核心区,东北部核心区主要为嘉兴和湖州,西南部则是金华和丽水。
  4 浙江特色小镇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016年浙江省政府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秉承产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原则,促进形成生产、生活和生态相互融合的空间格局。因此在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政府行为、文化背景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
  4.1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地区人才、资金等重要发展要素的吸收能力。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稳居全国前列。2017年GDP总量相比于2011年更是扩大1倍有余,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第4。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也使得浙江省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排头兵,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基地。从城市经济学视角来看,相比较于乡村而言,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产业规模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系统的公共服务体系使产业由“弱而分散”发展到“强而集聚”。特色小镇的创建实现了特色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为产业规模效应的实现提供了重要载体。参考方叶林等[16]在研究中国特色小镇产业类型时,采用GDP代表区域经济实力,用来说明区域经济规模。对浙江省各市特色小镇数量和各市GDP进行地理联系率验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区域经济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   地理联系率结果显示特色小镇区域分布数量与地区GDP联系率高达99.79。说明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保持非常高的均衡性,充分解释了特色小镇在浙江省空间总体分布数量上呈现东部多于西部的基本现象,尤其是以杭州为核心区辐射的区域,特色小镇分布数量集聚明显,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表现出非常强的依赖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特色小镇数量与地方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26,其P值分别为0.011,在10%的置信水平下表现出显著相关,即区域GDP水平越高,特色小镇集聚现象越明显。这也进一步揭示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庞大的资金可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相关企业集聚,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保障机制。浙江省经济实力虽然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不同市级经济差距较大,排名第一的杭州市2018年GDP达12 603.36亿元,但处于末尾的丽水GDP只有1 250.92亿元,这种区域经济的巨大差距极大影响了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
  4.2 政府行為
  政府在特色小镇创建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专项政策的颁布、专项制度的保障更是直接决定了特色小镇是否能够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需要的人力、物力、资金、土地等多种要素的大量投入,必须由政府宏观把控,从中协调落实,既完善基础设施、交通、商业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相配套的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软环境建设更是不可小觑。特色小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特色上,而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规模集聚。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所营造出的优质经营环境、优惠政策、保障制度都是吸引企业集聚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集聚势必伴随着就业人口的不断集中,另外企业不断积聚所产生的小镇品牌效应结合政府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空间集聚,从而进一步促进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指导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较为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政策、制度环境尤为重要。浙江特色小镇之所以在全国创建过程中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除了是特色小镇的首位提出者外,更重要的是浙江省政府对其十分重视。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是特色小镇得以创建的基础。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为特色小镇创建提供了方向,引导特色小镇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对特色小镇建设干预程度要恰到好处,协调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切忌因干预过渡造成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失去活力。
  4.3 文化背景
  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地方特有的资源禀赋得到充分挖掘,尤其是文化资源,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实现了华丽的升级和传承。特色小镇最终是要构建“产、城、人、文”相互渗透融合的和谐局面,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除了依据地方生产要素先天禀赋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助地方文化背景融合发展。正是由于浙江省不同区域存在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使得特色小镇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浙东北和浙西南两个明显的集聚区。其中浙东北是以杭州为核心形成的集聚区,浙西南是以丽水为核心形成的集聚区,并且浙东北地区形成的集聚区比浙西南地区的集聚程度更加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的结果与各地区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在浙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小镇中,余杭梦想小镇最为突出。大批保存良好的古建筑以及悠久的粮食文化,被浙江省评为廉政节约的教育基地。因此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文化背景,依托历史积淀,打造具有深刻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能够历久弥新的特色小镇。
  4.4 生态环境
  特色小镇秉承“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发展理念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也是特色小镇以及中国产城融合可持续建设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宜居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有效集聚,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供给保障,同时为工业产品的市场消耗提供需求。荣宏庆[17]在研究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时就提出二者存在的耦合关系。地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人口不断集聚和产业发展迅速致使对地方的要素资源需求加强,环境承载力超负荷运行。长期的不良循环导致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最终延缓特色小镇建设进度。另外特色小镇的建设宗旨并非打造千篇一律的大都市,而是凭借区位条件和优势个性化发展。但无论是工业经济类特色小镇还是文化时尚类特色小镇,除了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外,同时也要重视相关旅游业的延伸,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局面。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综合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全局Morans I指数、General G指数、地理联系率以及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3条结论:第一,浙江省特色小镇在空间分布是以集聚形式存在的,其中浙江东北部特色小镇空间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其西南部。而浙江省东北部特色小镇分布的核心区域以杭州、湖州、嘉兴、宁波以及绍兴5大城市所组成。相对而言,浙西南所形成的特色小镇核心区无论从数量还是密集程度,都明显低于东部。第二,浙江特色小镇空间分布虽总体呈现集聚现象,但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小镇,依托其历史发展所积累的先天要素禀赋以及在后续发展中所获得的政府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在不同特色产业上出现了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金融产业、时尚产业、新兴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东部和北部,而在西部和南部分布较为稀疏,基本以杭州为核心区向外辐射;以文化、旅游以及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和西南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个核心区。第三,区域经济、政府行为、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对特色小镇数量创建及发展影响深远。
  由此,在促进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中,结合目前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形成的较为明显的几大核心集聚区分布,并重点考虑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政府要进一步做好特色小镇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促进几大核心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入驻,不断拓宽消费市场,增加就业人员数量,繁荣地方经济,为特色小镇的培育提供合适的温床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对于较为弱势区域内特色小镇,给予适当资金和相关技术支持。当然,市场也需要依据自身力量逐渐形成产业特色化,杜绝千篇一律。第二,切实发挥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中作为制度供给者、宏观调控者、公共服务提供者、乱象监管者的综合职能。同时需特别注意:一方面,坚持新理念在政府执政中的深刻融入与体现,以新时代发展理念培训武装干部头脑,从小镇规划、创建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指导力;另一方面,认清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市场主导性,政府可以“选苗助长”,切忌自种自养。第三,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与个性化持续发展的灵魂,应该时刻注重以特色小镇长期积淀的特有的独特文化基因为核心,以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引领和主轴。结合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深刻挖掘其内在价值,将其与社会、经济等各层利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生产、人民生活、环境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第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要实现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生态绿色理念的贯彻实施,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平衡是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坚持“特色”与“绿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沈玉,张海滨.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以杭州笕桥丝尚小镇为例[J].规划师,2018,34(6):74.
  [2] 戴晓玲,陈前虎,谢晓如.特色小(城)镇社会融合状况评估: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10.
  [3] 张环宙,吴茂英,沈旭炜.特色小镇:旅游业的浙江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4):178.
  [4] 李凌岚,安诣彬,郭戍.“上”“下”结合的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路径[J].规划师,2018,34(1):5.
  [5]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
  [6] 席广亮,甄峰,罗桑扎西,等.互联网时代特色小镇要素流动与产业功能优化[J].规划师,2018,34(1):30.
  [7] 白小虎,陈海盛,王松.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5):21.
  [8] 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
  [9] 时浩楠,杨雪云.国家级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3):39.
  [10] 谢宏,李颖灏,韦有义.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8):1283.
  [11] 刘会.当代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业条件研究:基于全局莫兰指数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7(6):20.
  [12] 丁疆辉,吴建民,李冰洁.天猫平台入驻店铺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J].经济地理,2017,37(11):136.
  [13] 张玉娟,曲建光,王强,等.结合均匀度理论和Moran’s I指数、广义G指数的景观格局全局自相关分析[J].测绘通报,2018(11):36.
  [14] 王秀振,钱永久,瞿浩.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结构地震需求信息熵重要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38(1):168.
  [15] 董丞妍,谭亚玲,罗明良,等.中国“癌症村”的聚集格局[J].地理研究,2014,33(11):2115.
  [16] 方叶林,黄震方,李经龙,等.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其产业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6):1273.
  [17] 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
  [編辑:费 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12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