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霞

  摘 要 儿童语言学是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儿童语言学,把儿童期的所有语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第一语言口语学习、儿童书面语学习、儿童的非第一语言学习、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培建与康复等内容,而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只把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又称为母语获得或第一语言习得。本文从儿童语言的发展及其规律出发,力求找出儿童语言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 规律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ldren Language and the Rule
  TANG Xia
  (Faculty of Art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The child 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process, rules and related problems. It has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In broad terms, all the language phenomena of childhoo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cluding verbal learning of the first language, written language learning, children's other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 of disordered children and so on; but in narrow sense, it only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early mastery of languag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lso known as the native language or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ule of children's language, try to find out academic value in it.
  Key words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 rule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1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的划分
  哭是新生儿出生时的唯一语言,因为他们只有通过哭声代表自己饥饿、疼痛、尿湿等情绪和生理反应。而2~3个月的婴儿已不由自主地发出“啊”、“咿”、“喔”等声音。有的儿童语言发育较早,他们到1岁左右就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和“妈妈”,以后开始用简单的形式表达较多的含义,如用“饭饭”代表“这是饭”或“我要吃饭”等。2~3岁时儿童发音能力大为改善,词汇也大量增加,已能用单句甚至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周围的情况。言语的发展促进自我意识的萌芽,儿童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开来,并且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3岁时虽然发音还不完全准确,但他们已基本掌握母语的语音系统。4岁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5~6岁时,儿童在与同伴及大人的交流中,不再以自我的表达为中心,他们能够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从而调整谈话所涉及的内容,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表明这一阶段儿童已基本掌握自己母语的语言系统,能比较自由地驾驭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而且这种阶段是连续的。根据语言学标准,即儿童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语言系统的标准)进行什么样的语言交际(语言运用的标准),将儿童语言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声音发展阶段(出生至6个月左右)。这一阶段儿童会因为无条件反射而发出大量无意义的、非语言学意义的声音。(2)被动语言交际阶段(六七个月至1岁)。这一阶段儿童仍不会说话,但已对成人的语言有所理解,可以用自己的体态语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际。(3)特殊语言交际阶段(1岁至2岁半)。这一阶段儿童已能发出基本的语音,能主动与成人进行交流。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与成人语言差别较大,局限于单词句、双词句以及电报句等儿童的特殊语言。(4)目标口语发展阶段(2岁半至6岁)。这一阶段儿童已基本掌握成人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法规则,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技能,可以进行一般的日常交际。(5)成熟阶段(6岁至少年时期结束)。这一阶段儿童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技能,他们的语言已与成人语言差别不大。
  2 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
  虽然儿童语言习得与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较短,但经过此前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的研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行为主义者强调模仿和强化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心灵主义者则认为人有一种先天遗传的“语言习得装置”;认知主义者认为,语言的认知遵循人类普遍认知发展模式。观点的分歧,促使学者们进一步思考“儿童究竟是如何获得语言的”或者“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是什么”这类对认识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1)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普遍性,但相互间也存在着一些个性差异。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客观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对人类来讲具有普遍性,决定了不同民族儿童的语言习得具有普遍性。另外,不同民族的语言在符号系统中对这种现象和关系的反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词汇因素差异和句法规则差异等,也决定了不同民族儿童的语言习得在共同具有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在某些语言成分的掌握上又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如对人称代词的掌握,英语和汉语儿童都在3~4岁期基本掌握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普遍存在着对第一、第二人称的掌握先于第三人称的现象。但由于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性和格的变化,因此汉语儿童相对于英语儿童而言能较早地,甚至较容易地掌握人称代词。   (2)人脑和语言器官有普遍性,但发育水平有差异。人脑中有关言语的区域以及人的言语器官都具有共性。这个生理因素也影响并决定儿童语言获得的普遍性。但是,儿童言语器官的发育和认知的发展有早晚的不同;两者发展速度的匹配上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儿童语言发展和获得有差异。
  (3)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普遍性,但存在的某些差异能促进或限制语言的获得。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发展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由于儿童语言获得是先具体后抽象、一步步发展的过程,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儿童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不断地发展的。另外,儿童在认知发展这个方面存在着的某些个体差异也促进或限制了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获得。
  儿童语言发展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发展是儿童主体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先天素质状况、生理成熟的程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后天的学习情况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儿童个体语言发展过程有差异,但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不同民族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特别是在早期的语言发展中,这种共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3 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1)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儿童之所以能获得语言,至少部分地是由于人的一些先天的生物学特点。它与儿童的生理成熟,尤其是与脑的发育及脑功能的完善有关。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的婴儿往往显示了低下的语言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在脑的发展和语言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此外,视听器官和发声器官的正常与否,也会给儿童的语言发展带来影响。
  (2)置身于语言环境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物条件只是获得为儿童获得语言提供了基础,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保证儿童获得语言和发展语言的能力。那些生来就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语言环境的儿童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语言,而生活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儿童却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尽管对于学习和强化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还有争论,但儿童置身于一种语言环境并学习这种语言,无疑是获得和发展这种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3)理解是语言产生的基础。儿童最初的言语活动是从听懂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1岁左右的儿童大约能听懂10~20个词,但能够说出来的词却很少,即使能说出几个词,也往往是不完整的。因此,生成能力是在理解能力的发展之后而发展的。语言理解先于语言产生不仅在语言发展的开端是如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仍是如此。当儿童还听不懂具有某种句法结构的句子时,要生成具有这种结构的句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参考文献
  [1] 周国光.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2] 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345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