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育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其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实现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
一、农民收入的构成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4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收入。这是农民取得收人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人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工资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民劳务输出的收入。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其他各种收人。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从以上关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可见,虽然农业盈利水平降低,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出现负增长,但这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而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也在支撑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农民收人的增量来看,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人为主。二三产业及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3左右。特别是随着农民从农业中得到的收入增长乏力,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农民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和在家乡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逐渐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来源主体,对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价格的依赖性很强,是制约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收的最主要因素。农产品市场的长期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由于信息不畅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很难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理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这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难以改变。而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也曾为改变这种局面而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同时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生刺激,造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农民的经济效益被增幅迅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结果依然是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农产品价格下降,或者虽然农产品价格上升但是农资投入成本价格过高,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难。
2.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限制。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重微小。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在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只有3.4%,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文化和技术素质的低下,导致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而随着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相对增多,使这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对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生产上往往一涌而上,造成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最终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对于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既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严重制约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收入。在目前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依靠增产、提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从农业生产看,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特种、绿色、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结构体系中,种植业比重大,品种低劣、质量差,初级产品比重大,牧林渔相对滞后,地区农业结构差别不大,地区优势难以发挥,这些问题都使农民的增收极为困难。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致使农业效益不高。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在整体上数量偏少且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的参与率不高,大多数农户依然排斥在“产业化”的大门之外,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方式是比较松散的契约合同型,农户的依从地位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难以保障农民的增收利益。三是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方面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到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只有0.8:1。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少、产业链短。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仅占农产品加工比例的20%。具有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的特点,对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带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玉米,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致使农户所生产的玉米长期处于卖原料的状况,从而影响农民收入。四是农产品基地建设还不够到位,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在数量上、规模上都还不够,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农产品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缺乏健全合格的储藏流通体系,大大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深化,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5.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负担较重。有些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乡村公路、农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等)的投资对大多数农民来说难以承受。致使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农民收入的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费昂贵,导致农民有病难以及时治疗,小病转大病,造成农民身体素质较低。如果医疗开支增大,就会出现因病返贫,影响到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1.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一是加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农村切实抓紧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农民进行职能培养,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培养和造就新
一代农民。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利用“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多项工程,组织农民进行各种劳动技能的继续教育,解决技能单一的问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从农业内收入和农业外收入两方面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农业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研修基地,积极推进新方法、新品种的普及和推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把农民所需要的种植实用技术、养殖业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市场营销、劳动技能等对农民进行多层次的培训,使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努力提高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加增收的本领。
2.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农业的增收能力。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把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作为主要方向,一方面在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农业所占的比重,完善整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在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保鲜等技术的基础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如大米、花卉苗术、山野菜、中草药、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给农民创造多种收入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农民更多的致富门路。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业落后状况、克服农业弱质性和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以多功能、开放型的龙头企业为中心,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并把这种利益关联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加以明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基地建没,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也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重视科技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改良传统产品,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农民增收的条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进城务工,有利于农民增加收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要加强农民工技能的培训,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市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建设,让农民离土进城,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举措。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带动运输、建筑、餐饮等行业的壮大,农民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推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了农民和工资性收入。
5.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农民负担是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一是要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二是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少农民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农民负担减轻后,使其更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活动,进一步增加收入,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作者单位:224600江苏省响水县农业委员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0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