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的优点及效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关会 任省茂 张杰
摘要介绍了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的要点和优点,分析了其效益,并对其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优点;效益;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S513.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124-01
目前在全面发展生态环保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面积推广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对于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推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粮食种植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玉米生产综合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要点
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就是在玉米播种时不用捡拾小麦收获后的残茬秸秆的情况下,便能够完成旋耕、开沟播种2种作业的耕作技术[1]。技术要点:一是采用在旋播机上只保留玉米播种腿后3行或4行6~8把刀,其余旋耕刀拆下,即只旋耕播种行宽度15 cm左右,其余仍为板茬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土壤过于疏松引起的玉米后期根倒伏;二是足墒播种,必要时在玉米播后及时浇1次“压茬水”,防止吊种,促使玉米迅速出苗,实现苗齐、苗全、苗壮;三是播种行距要保证在60~70 cm且直线行走,确保不影响玉米后期收获联合收割机的使用[2]。
2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的优点
2.1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一是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一定的氮、磷、钾、钙、硫等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丰富的肥料资源,通过带状旋耕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带状旋耕播种后,麦茬秸秆主要集中在垄上且与土壤混合均匀,秸秆腐烂快,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根据测定:小麦籽粒吸收的氮、磷、钾占整个植株的72%、94%和17.5%,即一般有30%的氮、5%的磷和85%的钾留在茎秆、叶和根里。如果将500 kg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就等于施入有机物170~200 kg,相当于5 000 kg土粪的有机质含量,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2%左右,有1.5~2.0 kg的氮、0.5~0.9 kg的磷、4~5 kg的氧化钾归还土壤。
2.2增强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能
农作物秸秆在分解过程中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同时进行腐殖质化,使一些有机质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更复杂的腐殖质,土壤容重降低0.057%~0.167%,孔隙度增加2%~6%,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少,贮存水分、养分能力增强,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及保水、肥、温、气的能力。秸秆在垄上的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后,土壤的容重减少、透水性加强,蓄水量增大,同时种植沟较低,能够充分蓄集雨水,大大增强了玉米的抗旱能力。根据观察: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示范田种植玉米较常规田耐旱3~6 d。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会使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增强,使土壤团粒结构发生变化,土壤保持疏松状态[3]。播种消除土壤板结,促成土壤结构的良性循环。
2.3提高播种质量和耕作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是播种质量高。玉米带状旋耕播种田块玉米种植沟(即种床)内秸秆残茬少,土壤旋后疏松,且农业机械播种深度均匀一致,容易实现苗齐、苗匀、苗壮。二是耕作效率高,农耗时间短,为夏玉米早播争取时间。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田块播种前不用捡拾小麦收后的麦茬,可节约农时7.5~15.0 d/hm2。三是节约玉米种植成本,有效避免秸秆焚烧,从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就地焚烧和堆积田边地头腐烂带来空气、环境污染、乡村道路堵塞交通不便等一系列难题;同时播种前不用捡拾小麦收后的麦茬秸秆,减少了农事用工。节约成本投资450元/hm2,创建了改土培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玉米种植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环保新模式。
3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效益分析
通过近几年对玉米带状旋耕播种技术示范区的田间测产调查和室内考种分析,示范田块玉米平均产量达到9 013.5 kg/hm2(其产量构成是:有效穗数6.045万穗/hm2,穗粒数465.2粒,千粒重320.5 g),较对照(常规)田块玉米平均产量7 942.5 kg/hm2(其产量构成是:有效穗数5.847万穗/hm2,穗粒数430.4粒,千粒重315.6 g),增产1 071 kg/hm2,增幅13.5%,增产值2 034.9元/hm2(玉米籽粒价格按1.9元/kg计),节约成本投资450元/hm2,节本增效2 484.9元/hm2 [4]。
4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及时灌好压茬水。灌水能使小麦秸秆和土壤紧密结合,踏实土壤,以防土壤过虚造成玉米根系架空死苗,出现缺苗断现象。二是药剂拌种或使用包衣种子,预防病虫害。由于作物秸秆所带的病菌和虫卵很容易通过土壤传播,药剂拌种或使用包衣种子,可以预防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玉米带状旋耕播种田,一般要适当增加氮素化肥用量,调节秸秆碳氮比,有利于秸秆腐烂,缓解腐烂过程与幼苗生长争氮的矛盾。
5参考文献
[1] 金亚征,王莉,刘朝巍.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36-42.
[2] 吴佐东,单宁,张金保.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1):105.
[3] 赵如浪,刘鹏涛,冯佰利,等.黄土高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6):69-74.
[4] 吴冠军.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效益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09(9):2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2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