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孝通的“三美一共”看“汉服运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
摘 要 费孝通先生的“三美一共”十六字原则通过自己的四篇文章的书写得以逐渐形成,这个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一生的理念和追求。这是一种对天下可以和平共存、共同发展的理念追求。从这种理念追求去分析最近十几年兴起的“汉服运动”,可以发现这个群体的很多问题,如果费孝通先生的“三美一共”理念可以被这个群体接纳吸收,充分利用,或许是他们摆脱运动停滞不前的怪圈的一条出路。
关键词 “三美一共” “汉服运动” 问题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7.058
On "Chinese Clothing Movement" from
Fei Xiaotong's "Total of Three Beauties"
ZHANG Xia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Mr. Fei Xiaotong's "total of three beauties" sixteen words principle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by the four articles of his writing, this is a gradual process. Fei Xiaotong embodies the philosophy and the pursuit of life. This is a world of peace and coexistenc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pursuit of. To analyze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lothing movement"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pursuit, you can find a lot of problems in this group, if Mr. Fei Xiaotong is "total of Three Beauties" concept can be accepted if this group of absorption, make a full use, may be it’s a way out of their movement’s stalled cycle.
Key words "total of three beautie"; "Chinese clothing movement"; problem
费孝通先生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他的正式学术训练,在吴文藻带领下的“燕京学派”为他提供了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工具――文化理论,这使他对文化的价值或者精神层面尤为重视。随后费孝通进入清华学习人类学,师从史禄国,并接触到以Ethos理论为核心的学术体系。Ethos理论是一个民族群体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人们的群体,说同一种语言,自认为出于同一来源,具有完整的一套风俗和生活方式,用来维护和崇敬传统,并用这些来和其他群体做出区别,那么这样的人们的群体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民族”是民族志的单位――民族志科学研究的对象。费孝通受到的欧陆派民族学使他开始关注不同文化和民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关系,从清华毕业后,他去了英国师从马林诺夫斯基,学习“文化论”和“文化动态论”。
费孝通的“三美一共”理论的提出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提出的过程在他的四篇文章中得到体现。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成文最早的《对“美好社会”的思考》,以及《新世纪、新问题、新挑战》、《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最后成文的是《“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在这四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有几个关键词:“和而不同”、“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多元一体”。总的来说这四篇文章可以看作一个系列,体现的就是费孝通先生的“三美一共”十六字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对“美好社会”的思考》一文中,费先生首先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美好社会”是什么,说明这种意念的从来不曾缺少,是人类社会的共项和必备要素,而其内涵则因各群体经历的不同历史条件而各具个性。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群体间的接触、交流乃至融合已是必然。但是从发现“新大陆”开启这个开放的世界以来的500年中,人类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平共处的办法,历史继续前行进21世纪,这种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人类该怎样和平共存下去也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费先生认为,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其实是物质利益争夺的借口和掩饰,但其中也有人类常有的心态作为基础,就是“各美其美”的群体在接触中发生了“唯我独美”的本位中心主义,这种本位中心主义必然发展到强制别人“美我之美”,然后群体之间便产生了对抗性矛盾。那么这种对抗性矛盾如何才能避免呢?就要用包容的心态、理解的态度,容忍不同信念的并存,“各美其美”的同时,欣赏、领悟他人之美――“美人之美”,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取得和平共处,并逐步发展为进入融合一致的大同世界准备条件。
在“新世纪、新问题、新挑战”中费孝通用自己“一生三级跳”、“从实求知”的经历做启示,讲述了自己对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社区研究,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到“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这样的变化过程,思考面对新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们怎样更新自身的理论、方法和概念?是否应该反思过往的分析框架?所掌握的研究办法能否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的研究对象?怎样适应?等等问题。提出了人类学研究必须适应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的主张,反对单线进化论,提倡“跨文化交流”、“文化自觉”、“美美与共”。费先生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也就是费孝通先生之后提出来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是费孝通先生那种悲悯天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胸怀的很好体现。他的理念想要达到的目标与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大同篇》不谋而合,《礼运大同篇》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圣人的大道能够实行的年代,天下是为天下人所共有的。那么这个“圣人的大道”在费老的文章中就是指的“文化自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理念。 在这几篇文章中,费孝通先生一直在强调“和而不同”一词,这个词语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五》中,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对此的释义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以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此外,在文中所提到的“学问是有用的知识”这一观念,应该引起知识分子的注意。费老告诫知识分子有了知识就要用出来回报社会,以及“学以致用”等观点,也是应该被知识分子所共同认同的。
结合费孝通先生的这几篇文章以及表达的理念,笔者想谈的是最近在社会上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汉服运动”是最近十几年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萌芽于上个世纪末,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兴起,参与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但是取得的社会认可度却一直不高,多年以来,社会各界的反馈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以说活动效果停滞不前是这个运动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个运动的参与者提倡将清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服饰的样式作为汉族的传统服装样式,并且为这个服装体系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汉服”,倡导汉族人重新穿上“汉服”,并呼吁重视传统文化。为了更好的推广自己的理念,这些参与者们会定期举行集会,展开讲座宣传或者服饰展示等等。这个群体内部称自己所做地推广自己群体理念的活动为“汉服运动”,本文也姑且借来一用。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笔者都与这个群体的参与者有着广泛的接触,因此也发现了这个“运动”的一些问题。本文就笔者2012年在四川成都所参与的一个汉服群体内部讲座为例,来说明这个群体的某些典型问题。
这是场主要面向四川成都地区的“汉服运动”参与者的讲座,会场中坐了将近200人,半数以上都是身着“汉服”来参加的。这次讲座主要是对“汉服”的服饰体系知识的讲解和普及,在讲解人的讲解过程中,整个会场是非常平静和谐的,而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尤其是当有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人站起来提问之后,这种平静几乎被骚乱取代了。因为参与这个讲座的基本都是参与过一次或者多次此地汉服群体集会的人,这样的人就会被这个群体接纳为“自己人”,互相之间称呼“同袍”。在提问环节的一开始,提问人对讲解人提出的问题虽然各式各样,但是这些人的言语表达却非常一致,举几句比较典型的话,如:“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汉族本来就是大族”、“我们不说别人不好,只说我们很好就行了”、“我们不需要别人认同”等等。类似的言语几乎每个提问人都会讲,而且会在整个会场得到广泛的共鸣,不论讲座主持者还是参与人,所有人都在“其乐融融”氛围中保持高度一致。最后,一个人在提问中,表达了认为上述这些提问人的某些言语不是非常妥当的观点,便立刻引起了会议主持者的愤怒。主持人打断了这位提问者的话,并且对这个提问者参与了这么久的活动还会提出这种疑问表示深切的痛心。全场开始骚动,开始一致攻击这个质疑者,有人站起来对她进行义正词严的斥责,坐在她前后左右的人――估计是她的朋友,也纷纷用责备的眼光看着她,并说她不该乱讲话。这位提问者为自己辩解了几句,终于承受不住所有人的强烈抗议而选择终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她坐下后,会场并没有恢复平静,主持人和那些表示强烈抗议的人,依旧在表达自己无法接受群体内部出现不同声音的愤怒和痛惜的情绪。讲座也就此不了了之。讲座之后,这位表达质疑的提问者受到了周围人明显的疏远以及会场上那些反对者的更进一步的批评。
就笔者对参与“汉服运动”这个群体的了解,认为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个群体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群体,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来自一种“悲情主义”,即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导致“汉服”消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广泛传播渲染,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悲愤、仇视、不满的情绪。这个群体的参与者认为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才使汉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服饰,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寻根者和倡导者,提倡大家重新穿起“汉服”来表达自己的民族属性是责无旁贷的。
第二、这个群体强烈的民族认同和组成人员的年轻化,导致这个群体存在着严重的文化本位中心主义思想,也就是典型的“唯我独美”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强制不属于或者不认同这个群体的人“美我之美”的做法。
第三、这个群体从一开始便是以网络为依托逐渐走向现实的。“网络言论具有强烈的互相煽情的效果,最后导致言论偏激化倾向,一个理性讨论问题的人很快就会被攻击”,这个特点在这个群体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个群体中占主导的声音往往都是颇具煽动性的激进言论,或多或少都带有着文化本位的色彩。可是这种“妄自尊大”的言论会得到极快的传播和认同,那些试图来温和、谦逊的表达理性想法的人的声音很快就会被淹没。
这些特点,导致这个群体无法接受不同的声音,而只能是关起门来,来保持自己内部的“一团和气”,任何破坏这种和气氛围的人都会受到强烈的排斥。费孝通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论述说:“‘文明’的生存之道是要交流、理解、传播、共享”。“汉服运动”的群体自身所存在的上述巨大缺陷,使他们无法突破自身的障碍,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费孝通先生的“三美一共”理念如果可以被这个群体接纳吸收,充分利用,或许是他们摆脱运动停滞不前的怪圈的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 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开放时代,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878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