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凤红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少年面临学习、就业等问题,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仅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谈如何能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希望能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些年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心理健康,概括地说是指一个人个性健全,智能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解控制能力,以及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活动与外界环境能保持一致,行为正常,情绪稳定,能较好地处理各种问题。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关于“情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做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通常称为“情商”或EQ。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主要包含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情商的基本内涵是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他认为,人们应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智商的传统观念。他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的成就至多20%归诸于智商,80%则受其它因素(尤其是情商)的影响。这一理论迅速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可见,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有重大影响作用。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结果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违法犯罪也时有发生。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然而这些在经济相对富足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优越感强
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呵护,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强烈。有的青少年生活上攀比,奢侈浪费,过分追求享受;甚至有的一味追求玩乐,游手好闲,无心学习。相当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不懂得理解、尊重他人。
2.意志力差
许多青少年从小一帆风顺,缺乏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力差,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很难面对失败。在学校里老师一句善意的批评,就让他们感到委屈;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在家被父母责备几句,他们就离家出走;甚至遇到挫折,他们就寻短见。这给家庭、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3.早恋
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对异性充满好奇,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言情小说、黄色录像、视频的诱惑,中学生“早恋”现象普遍。甚至有些青少年感情冲动,做了在这个年龄不该做的事,给双方尤其是女孩儿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4.迷恋网络
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网上聊天、交友,整天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还有些人涉猎不健康的内容,自甘堕落,偷钱、敲诈、抢劫、伤人杀人,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理想信念
许多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缺失,不清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人生追求,没有理想信念。为了填补心灵的空白,他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追星”。青少年对“偶像”盲目崇拜,因偶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因偶像的失意而痛苦不堪;却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抛诸脑后,对自己应该珍惜的人置之不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为国家、为社会造就大量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专门育人的机构,学校在教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教学生学会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不愉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理想和现实间的差异,社会和个人现实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白美好的未来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教育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实现个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
教育学生通过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对自我的正确评价,逐步培养自信心。经常提醒学生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形成一套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建立自信。
4.注重学生乐观向上性格的培养
印度有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要教育青少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
5.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即情绪既可以建立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也可以破坏或中断这种关系,关键是个体能否有效而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情绪内容丰富,情感体验深刻,反应强度大,更易冲动和走极端,往往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使学生努力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此外,学校应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书画、歌咏、体育等一系列的比赛活动,这样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和老师也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340.htm